[摘要]高中數學解題中,“會而不對”現象一直困擾很多同學,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平常學習時只停留在“聽懂”“看懂”,獨立解題實踐太少,重復解同種題型太多等因素,解決的主要對策是加強應變能力的訓練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會而不對;原因;對策;應變;創(chuàng)新
從素質教育到走進新課堂,到創(chuàng)新教育,中國的教育改革可謂層出不窮,但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考試,如何在考試中正確解答仍然有討論的必要。
在日常學習中,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同學反映,上課聽老師講課聽得很“明日”,看答案很“懂”,但到自己獨立解題時,往往是“會而不對”了,那么問題究竟出現在哪里呢?如何走出“會而不對”的困惑呢?
一、“會而不對”的原因
1.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模糊的認識,混淆“聽懂”“看懂”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獨立正確解答的界限,正是基于這種模糊的認識。很多同學平時的數學學習只停留于膚淺的表面現象,“看”數學題,而不是“解”數學題,將感性的文科學習方法運用于理性的理科學習,滿足于答案的妙不可言,這是認識上的錯誤導致“會而不對”。
2.教師平時“填鴨式”的上課模式也造成學生的“會而不對”,很多老師備課充分,講解華麗,課堂上滿足于自己的滔滔不絕。近似于炫耀式地宣讀知識和解題技巧,使學生被迫滿足于當時聽得“很懂”,這種包辦一切的中國家長式的作風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是教師的過多“表演”造成學生的“會而不對”。
3.由于選拔人才方法的單一和分數至上愈演愈烈,迫使老師做出急功近利的選擇,那就是讓學生重復解同類題型,形成所謂的經驗,毫無疑問重復練習是短期內掌握某一特定題型的重要方法,但它阻礙了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過多地依賴經驗,造成思維定勢,對熟悉的題型可能得心應手,題型稍作變化,便束手無策,讀完題目后似是而非,平時解題僅止步于數學學習的三重境界“練”“用…悟”中的第一步“練”,解題只是為了完成任務,缺乏“用”和“悟”的意識,這是急功近利的重復練習導致學生的“會而不對”。
4.學生做題時總是潛意識里在尋求幫助,獨立完成解題實踐太少,很多學生當一個題目看不懂時(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第一反應就是看答案或問別人,從來沒有信心和勇氣單獨完成解答。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依賴的心理,解一個題目或做一件事總是在外力幫助的條件下完成,當看懂答案或聽懂講解時,又錯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題目的解答,便不再親自動手解題、歸納提煉、舉一反三,長此以往主觀探索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考場上有時間限制時,個人當然無法獨立作出正確解答,這是平時訓練時過多地尋求幫助而喪失了主觀探索而造成的“會而不對”。
二、“會而不對”的對策
1.針對考試而言,要樹立一種新的解題觀,這就是“會”的唯一檢驗標準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獨立解題得到正確答案,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解任何一個題目至少要分兩步走:第一步,主動考查自己,能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解答;第二步,自己無法獨立解答,看完答案或請教別人后,能否再解答,且一定要親自動手完成,切不能止步于“看懂”或“聽懂”。
2.要突破表面的“會”,在平時學習中培養(yǎng)應變能力,大多數學生遇到練過的題目時,能很有信心地順利解答,并且樂此不疲,只喜歡做自己擅長的題目,且不善于總結、提煉,因此解完題后一定要學會反思,這個題目解不出的原因是什么?這種類型題目解題關鍵步驟是什么?變換條件或變換問法又當如何求解?
3.“會而又對”得到分數,不是解題的最終目標,在平常學習中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數學解題也不例外,當學生通過解題實踐完成一定知識、技能積累之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變?yōu)榭赡埽@也是我們解題的最終目標,不能一味地模仿解題,還要有創(chuàng)造性解題,如果不創(chuàng)新,“會”解題也只是暫時的,更談不上“不會而對”了,要通過平時的解題訓練,培育解決任何問題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那么在平時解題練習中,要注意什么呢?第一、要敢于向“權威”說不,突破不合理的條條框框;第二、要注意一題多解,培養(yǎng)發(fā)展思維,尋找解題的最佳途徑;第三、要重視做錯的題目。從錯誤中尋找新思路,這往往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切入點;第四、要學會正反思維,體現解決問題的變通和靈活性;第五、要敢于做哪些“新”,“奇”,“怪”的題目,體會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增加解題信心;第六、要敢于大膽地猜想、假設和想象,這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
這種推廣對活躍思路、開闊視野和培養(yǎng)解題者的解題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解題實踐中應注意演練、感知、體會解題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題策略,如化繁為簡、化生為熟、化整為零、化曲為直、以形助樹、以樹論形等,這樣,我們遇到新問題時,就能用有效的思維策略去探索轉化的途徑。
總之,解數學題“會而又對”是現實的目標,但絕不是最終目標,我們要在解題過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培育解決任何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