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0月9日~10日,“大學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在北京聯合大學隆重召開,有1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2所大學的49位國(境)外專家學者參會。研討會從高等教育理念的時代演變、人才培養(yǎng)、大學的功能、大學國際化辦學模式和國際化合作辦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研究入手,共同研討大學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大計,共享發(fā)展成果。由北京聯合大學發(fā)起的大學國際化聯盟將致力于為聯盟成員提供關于共同感興趣事務的論壇;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以及通過大學、商界和地方政府間的溝通與合作,加深彼此之間對于教育國際化的理解與認同。本文系北京聯合大學校長柳貢慧在此次會議上作的主題發(fā)言。
一個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水平,與這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水平是分不開的。一所高校,反映其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就是學生的來源是否國際化。在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都把國際化發(fā)展作為高等教育戰(zhàn)略發(fā)展的選擇之一。
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我國1978年在華留學生僅為1,236人,到2009年共有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38,184名各類來華留學人員,相當于每年增加一個中等規(guī)模高校的學生人數。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教育的國際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北京聯合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現狀
同中國的高等教育同步,北京聯合大學也非常重視國際化發(fā)展。目前,學校已同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70所學校簽訂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xié)議。在2006年前學校派出學習的學生數量很少,2006年后增大了派出學習的學生數量。派出的學生以短期學習為主,交流生和學位生的比例較小。以2009年為例,有596名學生到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5所院校學習或實習,其中的交換生和學位生只有63名,占10.57%;而同年在校學習的各種留學生有1,000余人,其中學位生近400人,占40%。出國學習的學生只占在校生數量的2%,而在校學習的外國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5%。
近些年,學校共派出近150個出訪團(組)500多人次,出訪的國家和地區(qū)有美國、泰國、越南、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約旦、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區(qū),建立了較深層次的校際交流與合作關系。這樣的交流,開拓了教師的視野,更新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目前,每年有20多名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占教師總數的2%。
但總的來說,北京聯合大學的國際化程度還很低,國際交流的層次還不夠高、不夠深。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后5年內,將學生出國、出境學習的比例提高到5%,將在校學習的外國學生比例提高到5%,將外籍教師的比例提高到5%。
北京聯合大學未來國際化發(fā)展的思考
北京聯合大學是北京市屬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主要面向北京地區(qū),但北京現在已經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必須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準則,能處理國際性事務,這樣才有競爭力。國際化是學生和學生家長的選擇,也是社會的選擇。如果在發(fā)展中不尋求國際化發(fā)展,勢必失去競爭的能力。但如何實施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謀劃的大事。北京聯合大學的國際化發(fā)展主要注重下述幾點:
1.注重北京元素,保持學校特色
教育國際化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包括國家的、民族的、學校的。學校開設的課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是有用的。有些知識是共性的,不論在哪個國家學習都是一樣的,如自然科學知識、基礎理論知識等。但有的知識有明確的國家、地區(qū)、民族屬性,如法律、經濟、政治、歷史等。我們彼此的合作,應該結合各國之間的合作領域而進行,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而服務,如中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的各個國家有著非常密切的交往,許多到中國求學的學生將來更多的是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在北京聯合大學,除了教授海外留學生基礎知識與語言外,還應讓他們學習一些中國的法律、經濟、社會制度方面的知識,了解北京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技術發(fā)展的現狀及需求等。
北京聯合大學的國際化發(fā)展一定要保持北京地方大學的特色,海外學生來校學習,學成之后一定要有濃郁的北京特色、聯大特色,有豐富的北京元素。
2.平等對待各國文化,尊重各國文化,虛心學習各國文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能夠傳承、發(fā)展到現在,一定有著與其他文化、文明不同的特點。每一名學生,無論是來自發(fā)展中國家,還是發(fā)達國家,都是本民族的使者,都有平等的權利。我們要互相尊重,讓每一名到北京聯合大學學習的學生,感受到關愛,感受到平等,感受到信心,感受到滿足。
3.注重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
我們在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理念、技術時,不能忘了把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擴展、發(fā)揚下去。同時,注重國外的先進理念與本土文化的有機結合,變革發(fā)展,如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并在中國的發(fā)展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這樣。我們向西方學習,向世界開放,但不能丟了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文化精髓。我們派出去的學生,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和這樣的精神,并自覺地融入自己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
4.國際化教育不以盈利為目的
大學的發(fā)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中國大學和外國大學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中國以公立大學為主,學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而國外的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社會捐贈。學費收入也是許多國外高校經費來源的主要組成部分?,F在許多國外高校愿意與中國合作,接受中國學生,目的之一是收取高額學費。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眼光要放長遠一點,高昂的學費會使很多優(yōu)秀的但家境貧寒的學生望而卻步,失去選擇的機會。因此,建議在學費收取上,彼此之間要有一個優(yōu)惠的價格,至少在交換學生中有個比例,這樣我們就可以吸引到優(yōu)質學生來校學習。作為人才培養(yǎng),它的潛在效益可能會在今后很長的時間后才會顯現。如果一所學校培養(yǎng)的人,將來在社會上非常有成就,而他成功的基礎是在大學接受的良好教育,那么他一定會盡最大的可能回報學校。這樣雖然目前學校收費少了些,但將來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北京聯合大學的國際化,堅持不以收取學生的高額學費為目的,而是盡最大可能接收留學生,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學校愿意與所有合作伙伴交換學生、交換教師、交換管理者,合作開展科學研究、教學改革,并愿意拿出經費來支持這些工作。
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內在動力是世界發(fā)展的需求,也是競爭的使然。教育國際化的進展,已逐漸從單向的學習演變成多維的交流,在多維交流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fā)展。此發(fā)展既帶有人類的共同進步,又帶有本地域、本民族的特色,這就是在傳承本地域、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吸收其他先進文明和文化的發(fā)展,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即不斷交融,螺旋上升。
[責任編輯:蔡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