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于康上課回答問題總是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的,作業(yè)也總是出錯,學習成績一直名列班級后列。
為了幫助于康盡快趕上來,我找他談話,幫他分析原因,熱情地鼓勵他,還破格提拔他當小組長。我犧牲休息時間給他補課,選派優(yōu)秀生幫助他學習。幾招過后,于康的學習積極性仍然不高,學習成績?nèi)圆灰姾棉D,真讓人著急!問題出在哪兒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近日讀了張文亮寫的《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一文,讓我頓開茅塞。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jīng)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神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jīng)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么?”天上一片安靜?!鞍?,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了花香,原來這邊還有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接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帶我去散步。
是啊,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智商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愛好特長不同。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客觀規(guī)律,你才會因材施教。蝸牛有蝸牛的生活節(jié)奏,它雖然動作遲緩,但也一直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呀,只要一直不停地向前爬,它照樣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承認差異,你就會對蝸牛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尊重,你就不會心浮氣躁,怨天尤人了。
教育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教育對象千差萬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區(qū),有其復雜性;教育過程是漫長的,有其長期性?!氨鶅鋈?,非一日之功”,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飛躍。好習慣的養(yǎng)成、好成績的取得都是一個長期養(yǎng)成的結果,我們不必指望通過一兩次談話、一兩次輔導、一兩次家訪,就能感化學生,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教育好學生,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長期做大量而細致的工作!
那些暫時落后的學生不就像文中的蝸牛嗎?他們的心智還在沉睡,他們是尚未萌芽的種子,破土而出需要時間,開花結果更需要時日,需要慢慢地等待。我們應該善待他們,不要一味催促、嚇唬、責備,那樣會使他們變得無所適從,你也不會聞到花香,聽到鳥叫,聽到蟲鳴,看到滿天的星斗。張文質先生曾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作為教育工作者,教育孩子應多一份耐心,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孩子的點滴進步,相信孩子會一天天進步,一天天變好,會給我們一個驚喜的。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們不能心太急。我們應該明白: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慢慢等待,教育會因等待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