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海外華人研究的課題與對象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早期的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如陳達(一八九二——一九七五)、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以及稍后些的王賡武、顏清湟等學者都是海外華人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們對海外華人研究的主要貢獻無不集中在東南亞?!皷|南亞”(the Southeastern Asia)這一概念,按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8)的說法,出現(xiàn)甚晚。而就其起源而言,完全是殖民主義和戰(zhàn)后及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國際地緣政治的產(chǎn)物。安德森在討論“東南亞”概念史的同時,沒有忘記中國語境里的“南洋”。但他也指出,除了它與“東南亞”在地理概念上有所重疊之外,其產(chǎn)生背景與“東南亞”一詞的濫觴無關。今天,毫無疑問,盡管“東南亞”的問世使國際政治格局的構成有所復雜化,但它確乎已被人們所接受。因此,這一區(qū)域華人也就自然地從陳達筆下那個缺乏嚴格空間形貌的“南洋”,施堅雅筆下的“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具體國家區(qū)位,被放到了一個幾乎南到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東至新加坡,北達緬甸,西迄印度的廣袤地理空間。換句話說,“東南亞”,這一文化與族群多樣性繁復的區(qū)域也因此成為一種似乎共享著某些特質(zhì)的想象共同體,惟其如此,這一地區(qū)的海外華人更多地為國際學術界所關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劉宏甚至提出“中國—東南亞學”模式,試圖把對這一地區(qū)華人的研究直接納入到一個更為宏觀的區(qū)域性國際社會政治經(jīng)濟語境里。
有關北美華人的專業(yè)性學術研究則出現(xiàn)得要晚,而且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華人的研究更多地與美國社會文化變遷的脈絡息息相關,其濫觴與發(fā)展更多地與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倡導族裔和文化多樣性的社會運動有關。這種情形一直到近些年來隨全球化而出現(xiàn)洶涌的跨國移民潮之后才有所改變。研究北美華人的學者多集中在社會學和族裔研究(ethnic studies)兩個學科領域之內(nèi)。
相較之下,對歐洲華人的專門研究出現(xiàn)得更晚,它幾乎是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十多年間才出現(xiàn)。因此,對歐洲華人的研究直接地與全球化所造成的跨國移民有關,同時,也與歐盟這一超國家形式的政體形成過程中,所引發(fā)的歐洲社會中所謂“歐洲人”或“歐洲”認同的話語有間接關系。換句話說,歐洲在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中,也帶來了涉及公民權(citizenship)的問題。按社會學家特納(Bryn Turner)的看法,公民權具有兩方面的內(nèi)容:資源配置與社會的從屬性,前者取決于后者。這就是說,公民權具有排他性,享受公民權利者只限于一個政體所轄領地內(nèi)的公民。于是,歐盟成員國的公民權自然與不斷涌入的外來移民存在著緊張,正是這種緊張帶動了歐洲學界對歐盟地域內(nèi)的移民研究。
華人在歐洲定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早期,甚至更早。一八○四年,英國的利物浦迎來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個華人社區(qū),最初的居民主要來自中國港口城市天津和上海的水手。但是,直到“二戰(zhàn)”以后,歐洲始有略具規(guī)模的華人移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華人移民歐洲初呈“密集”勢頭。今天,僅在英國,華人人口已逾四十萬;每年英國華人人口的增速在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qū)中排第二位。但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歐洲,英國的華人人口主要來自前殖民地、現(xiàn)屬于英聯(lián)邦的國家和地區(qū),例如香港地區(qū)、馬來西亞、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等。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華人在英國華人人口構成中所占比例較小。因此,英國的華人彼此間有著十分不同的經(jīng)歷,相對說來,也比較缺乏文化上的同質(zhì)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歐盟國家來了大量的合法或者非法移民。其中,有相當部分來自中國大陸。在歐洲大陸,近一二十年來的華人移民相當多來自浙江,他們的足跡遍及南歐各國,尤其集中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而來自福建的非法移民則潛往英國。根據(jù)一些學者的調(diào)查,這些人的最終目的地應當是美國。歐洲,不過是他們漫漫征途中的跳板或中轉(zhuǎn)站。當今,擁有較大的華人社區(qū)的歐洲國家有英國、法國、荷蘭。
由于歐洲華人來源多元,研究他們的學者很自然把注意力投注到生活在不同歐洲國家的華人彼此間如何互動上面。他們?nèi)绾闻c當?shù)厣鐣? 又是如何在不同國家中跨境互動?中國在這些年的發(fā)展與綜合國力日強是否影響到歐洲華人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在多大的程度上,以及從哪些方面,這些互動與交往對歐洲華人的整合產(chǎn)生了有意義的影響?英國利茲大學教授費立民(Flemming Christiansen)在他的《歐洲中國城: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海外中國人認同的研究》中試圖解答。
歐洲海外華人認同的結構及其改變的過程。這本書與眾多研究海外華人的專著的一大不同特點是將歐洲的華人放在族群性(ethnicity)的語境里進行討論。而在社會學和人類學里,所謂的族群性現(xiàn)象往往指涉的是在一個國家內(nèi)部的非主流族群與政府和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表現(xiàn)在少數(shù)族群與國家的國族表述之間的對話和話語權的爭奪。許多國家的少數(shù)群體精英可能認為,國家的國族表述可能會威脅到他們所屬群體的利益,因此,他們往往通過建構自身的群體認同來為自己在國家的政治場域中爭得位置。
顯然,費立民如此理解歐洲華人是站在一種世界主義的立場上,并視歐盟為一個統(tǒng)一體。這樣的理解超越了僅僅在公民權的角度上來討論外來移民——無論他們是合法的,或者是“非法”的。我們已經(jīng)提到,公民權是排他的。如果僅在此原則上理解移民現(xiàn)象,那么,所有移民在取得所居國的國籍之前,都在公民權益上與擁有所居國國籍者有所差異。另一方面,公民權又有平等的成分,同一國家的公民理應享受著同樣的公民權利。由此看來,費立民從族群性的角度來理解歐洲的華人獨具匠心,而他用“歐洲華人”(European Chinese)來稱呼華人移民或許就是這種心境的表達。而且,值得重視的是,在他的書里,讀者竟然看不到“離散社區(qū)”(diasporas)這一當今頗為時髦的術語。這種超越民族國家單位來思考國際性問題的做法,我認為,是全球化時代對學者的一種要求。當今之世,公平與正義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國際社會對公平與正義的人道主義訴求超越了民族國家的主權羈絆。費立民分析歐洲華人的框架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在對待外國移民的問題上,只有首先將移民,無論是合法或者“非法”視為所居國的居民,才有可能在更為平等的、符合當今國際社會人權要求的平臺上,來理解外來移民。因此,把華人移民視為歐洲的少數(shù)族裔不失為一種策略,因為,通常說來,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敢于宣稱本國的少數(shù)族群非本國公民。因此,在我看來,至少在邏輯上,費立民在道義上視歐洲的外來移民與歐洲人一樣,應當享有共同的公民權益。
歐洲華人有著語言上的多樣性,他們之中有操潮汕話、客家話、廣東話,以及江浙青田、溫州一帶的方言者?,F(xiàn)在,中國的各種方言都能在歐洲聽到。我們都知道,操同樣語言者容易聚在一起,此乃天性使然。人是社會性的,而彼此間的溝通工具便是語言,在異國他鄉(xiāng)時更是如此。長期以來,漢語的方言多樣性,南北不同音,甚至引起不少外國人質(zhì)疑中國人是否存在著統(tǒng)一的認同,如果有的話,這一認同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如果這樣來看待中國人社區(qū)的歧異性的話,那么必然對歐洲華人是否有統(tǒng)一的華人認同予以否定的回答。然而,事實顯然并非如此。費立民發(fā)現(xiàn),盡管歐洲華人往往根據(jù)(他們在中國的)地方認同有所組織,而且也在與其他族群交往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群體的利益。但是,他們顯然在何為華人的問題上有著較為一致的回答。而他們的回答也同國內(nèi)的人對中國人含義問題的回答大體一致。這,就是對血統(tǒng)的強調(diào)。鑒于中國人在傳統(tǒng)上以文化來決定人的社會從屬性,費立民認為,這一普見于中國人與海外華人的看法實際上延續(xù)了晚清以來始于章炳麟、梁啟超等人,后來又經(jīng)過孫中山改造過的“種族民族主義”(racial nationalism)的某些余緒。種族民族主義的理念后來由于袁世凱當政而在現(xiàn)代國家營造中走到了盡頭。袁世凱感覺漢民族主義從現(xiàn)實政治的角度來看,可能導致新疆、蒙古、東北脫離中國,而且當時沙俄對這幾個地區(qū)一直虎視眈眈。袁世凱政府因此宣稱中國由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組成。自此,種族民族主義遭到摒棄。但是,在對中國公民的國籍認定上,卻一直秉持血統(tǒng)論。以血統(tǒng)來確定國籍其實是許多國家所認定的原則。但是,一直到一九五五年的萬隆會議之前,無論是北洋政府、民國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比一般以血統(tǒng)確認國籍的國家政府走得更遠。也就是說,因為血統(tǒng)的關系,海外華人都被認為是中國公民,有著與國內(nèi)同胞相同的權利,如投票和參與政府等等。這種情況的形成,除了上述血統(tǒng)論之外,究其原因,還可能與推翻帝制的革命過程中,海外僑胞的積極參與、領導有關。但我在此還要加上一個費立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即:大部分早期海外僑胞“有家無國”,沒有什么國家意識,海外中國人社區(qū)多呈孤葉飄零狀。因此,隨著現(xiàn)代性的傳播,推翻帝制的革命宣傳和立國,仿佛使他們找到了歸宿。
與在其他國家一樣,歐洲的華人社區(qū)是華人與當?shù)卣c社會互動的產(chǎn)物。這些社區(qū)的形成和在社會上產(chǎn)生的影響,與主流社會的支配性態(tài)度有關。對待華人移民或者說對待華人社區(qū)的態(tài)度和有關政策根據(jù)國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外來移民大量涌入歐洲是“二戰(zhàn)”以后的年代里,隨著殖民帝國的解體、勞動力需求,以及政治避難而來。這一浪潮持續(xù)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并直接導致了歐洲一些國家制定一系列的社會福利體制,出臺對少數(shù)群體的制度性關懷,以解決這些外來移民群體在歐洲國家的陌生感和疏離感的問題。這些政策在英國、法國、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有所差別;而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則一直是歐洲的移民輸出國。這幾個國家一直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面臨外國移民的問題。故而,在很長時間里,這幾個國家并沒有發(fā)展出專門處理移民問題的系統(tǒng)。
然而,隨著移民的增多,歐洲社會出現(xiàn)了許多對移民的負面看法,把移民同一系列社會問題聯(lián)系起來,政府也出臺了一些措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但是,幾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沒把境內(nèi)的華人考慮為重要的移民族群。例如,英國的種族關系政策考慮的主要是“加勒比非洲裔”和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的“亞裔”;德國的政策則考慮境內(nèi)的土耳其移民;法國的政策則是針對大量來自北非前法國殖民地國家的移民而定。 歐洲國家的移民政策還根據(jù)移民族群的種族化而定。所謂的種族化,并非移民主觀上的認定,而是歐洲國家為了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方便起見,而對移民進行的類別化。雖然這些政策有針對性,解決的是國家內(nèi)部主要的移民群體問題,但也作為涉及中國移民時的參考。由于不同國家對移民有著不同的政策,因此,旅歐華人與歐洲國家和所生活的社會之互動也就有所差異。法國在移民政策上一向主張歸化,因此不太喜歡移民成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和非法蘭西文化的代表。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制定與移民有關的政策上多采取與移民團體合作的方式,視移民團體為不同利益和文化群體的代表;德國則相反,在制定與移民相關的社會政策時,不太理會移民團體;而在意大利,移民政策所提供的條件則導致了華人社區(qū)出現(xiàn)了附屬性的階序結構(見費書25頁)。
在費立民的討論里,歐洲華人認同并非指這些華人的國家認同,但它與國家,尤其是原先居住的地方或者區(qū)域又不無關系。所謂認同,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情感,這種狀態(tài)與情感指認的是個人的社會歸屬感。認同可以通過文化再表現(xiàn)而得以體現(xiàn)。認同是排他的,建構認同的同時也就在建構“他者”。因此,認同必然是社會關系的一種體現(xiàn)。也就是說,認同感只有在與外界,或者與其他不同的群體發(fā)生接觸時才會有所顯現(xiàn)。一個人的認同應該是多層次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其中有些是原生的,這種原生性的認同感也必須在遭遇他者之后方能有所體會。 這種時候自發(fā)的“我者” 與“他者”的區(qū)分通常是一種直覺的感知,例如:不同的血統(tǒng)、不同的鄉(xiāng)土、不同的語言等等。其他層次的認同更多的則是由于外在的各種人為建構,包括制度性建構而得以產(chǎn)生和想象。這樣的區(qū)分可以解釋為什么各種建構性的認同總要通過某種原生性的內(nèi)容來表現(xiàn),因為原生性認同的要素——血緣、地緣、語言等等——是人際關系的起點。說到底,所謂的認同其實就是一種人際關系的政治表達,只是這種表達往往通過文化共享的形式來呈現(xiàn)。從殖民主義時期到今天,不同的國家政府對所治理的人口所做的分類也往往建立在某種所謂的“共享”之上,如大英帝國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殖民地時期的劃分,對馬來半島人口的種族分類;蘇聯(lián)時期對中亞四個民族的劃分;甚至廢除種族隔離制度之前的南非,也宣稱其種族隔離制度是建立在不同的文化共享基礎上。民族國家認同的建構宣傳也往往如此,共享文化、語言、歷史,往往成為認同敘事的載體。簡而言之,認同實際上是一套分類系統(tǒng),無論這套分類是本能的,或者是外在力量所“強加”的。由于“強加”的分類目的在于管理和資源分配,這就給后來認同政治興起提供了空間,于是,“他者”為“我者”所建構的認同也就往往被“我者”欣然接受,并成為“我者”進行社會政治動員的工具,反之亦然。如是說來,我們就不難理解,費立民討論的歐洲華人認同的形成問題:為什么不是“英國華人”或者“法國華人”,而是“歐洲華人”?顯然,這樣的提法和這樣的想象共同體的出現(xiàn)與歐盟這樣一種新的,超乎民族國家的政體形式有關。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歐盟開始通過它的“勞力與社會包容指導性機構”(Directorate General for Labour and Social Inclusion),與“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lián)合會”保持溝通。這就在實際上允許原屬不同的歐盟成員國家的歐洲華人及其問題“全歐化”(這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詞),也就是說,原來屬于某個成員國的華人的問題現(xiàn)在成了全歐華人的共同問題。這也使得原先可能不相往來的,分散在歐洲各國的華人感受到他們是共享某些特質(zhì)的族群。這一結構與國家認同無關,它的核心關懷是群體利益。
由于歐洲特殊的社會、政治、歷史、地理諸條件,華人在表現(xiàn)和思考他們的認同時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點,費立民所提出的歐洲華人整合問題與發(fā)生于美國的情況有所不同。美國自我確認為移民國家,但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以來,社會激進力量基本否定了“熔爐”(melting pot)理論在現(xiàn)實上的可能性,而倡導文化多樣性。在此基礎上,美國社會出現(xiàn)了認同建構運動。在建構起來的認同當中,最主要而且也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就是亞裔和非裔美國人。在社會政治的層面,美國的華人認同現(xiàn)在似乎漸漸地與具有更大包容性的亞裔認同融合在一起。 華人在美國的政治舞臺上更多地以亞裔的身份登場。 歐洲社會出現(xiàn)的跨歐盟成員國的歐洲華人認同建構運動與歐盟成員國的一體化進程有關。費立民說得好,這種在來自非歐洲國家的形式上建構起一個共享的“他者”,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它是對反移民喧囂所做出的反應,對日益一體化的歐盟成員國要求有更為嚴格的移民政策出臺——如:歐洲社會上所謂“保護歐洲”話語;以及不同成員國里的種族主義運動——所做出的回應。
顯然,歐洲華人處于整合之中。這一運動在本質(zhì)上涉及了公民權問題。全球化所帶來的人口跨國流動引發(fā)了人們對公民權問題的關注。由于公民權的排他性,致使歐洲和北美社會出現(xiàn)了如特納所說的“飛地社會”建構,試圖阻遏穿流不息的移民潮。因應這樣的態(tài)勢,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為維護他們的共同利益也走向一體化。在西歐和北美,維護本國利益與保護移民的合法權益,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話題。令人欣慰的是,由于人道主義精神和普世價值的長遠影響,西方發(fā)達國家廣大中產(chǎn)階級民眾對外來移民普遍持有同情的態(tài)度。美國亞利桑那州甫出臺對移民的苛法即遭到廣大美國民眾的譴責和抗議就是明證。在歐洲,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二○○九年五月于南京
(Flemming Christiansen, Chinatown, Europe: An Explor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1990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