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收緊帶來的善款銳減,直接影響到內地NGO的正常運行,好比輸血受阻,血行不暢
《財經(jīng)》記者 陳曉舒
2010年3月25日,一起“家務事”引發(fā)公眾對北京大學“兼容并包”精神的質疑。當日,該校社會科學部一紙公告,撤銷了掛靠其下的四個機構。
被撤銷機構中有三所為正常調整,而北大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下稱法研中心)則另受波及。
北大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郁綴對《財經(jīng)》記者稱,這是“正常的新陳代謝,不存在任何敏感因素”。但在法研中心主任郭建梅看來,被撤“事出有因”。
2009年下半年,北大已多次向法研中心建議“遷離”北大法學院,焦點有兩處:“接受境外資助”和“接外面的案子”。
自1996年成立以來,法研中心一直接受境外機構的資助,每年運轉經(jīng)費在100萬元左右;另外,15年來該中心共提供法律援助逾3000項,大部分為公益案件與群體性訴訟。去年,法研中心先后介入“鄧玉嬌案”和“李蕊蕊案”等重大社會事件。
在北大發(fā)出公告前不足一月,3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關于境內機構捐贈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正式實施。《通知》直指“接受境外資助”,失去掛靠的法研中心是受沖擊的眾多非政府組織(NGO)之一。
這項2009年年底頒發(fā)的新規(guī),影響波及數(shù)以萬計的各類組織。由于直接關聯(lián)到NGO運營的基礎——活動資金,實施不過兩月,相關NGO已覺掣肘。
財務枷鎖
失去掛靠單位的郭建梅開始兩條腿走路,試圖進行新的注冊。
第一條路是在民政部門注冊,但這在現(xiàn)有體制下步履維艱。法研中心的歸口單位為北京市司法局,在多次溝通后,郭建梅得到的答復是:不行。
第二條路是在工商部門以企業(yè)性質注冊。內地大多數(shù)NGO組織因無法取得“民辦非營利機構”的合法身份,往往不得不采取此方式。
目前境內獨立性較強的NGO多以企業(yè)形式出現(xiàn)。這些以有限責任公司或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形式出現(xiàn)的NGO,多為咨詢培訓類性質,注冊資金少,手續(xù)簡單。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在民政部門注冊的社團約32萬個,而據(jù)中國社科院的調查統(tǒng)計,不在民政部門登記的社團組織近300萬個。
郭建梅團隊離開北大后,在4月2日發(fā)出的聲明中道出NGO艱難的財務現(xiàn)實:“中國尚未建立起較為順暢和規(guī)范化的NGO籌資體系和制度,經(jīng)費的制約成為NGO發(fā)展的瓶頸,也是中心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困難。”
“沒有外來資助,大部分NGO不能生存?!币晃粡氖路稍腘GO負責人稱,在法律援助領域,國內用于此的資金全國人均不超過一毛錢。
目前中國NGO接受外匯資助時,往往采取捐贈的方式,這是出于避稅的考慮。據(jù)北京一家研究型NGO負責人介紹,政府對企業(yè)開征的稅種有20多個,而進行工商注冊的NGO盡管業(yè)務單一,但需要繳納的稅種至少有7項,包括企業(yè)所得稅、營業(yè)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個人所得稅,還有附征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
在實際操作中,NGO對從境外機構得到的項目經(jīng)費有兩種記賬方式可以選擇。一是作為營業(yè)外收入的捐贈款;二是一般主營業(yè)務收入,如咨詢費等名目。兩種方式的區(qū)別在于,后者需繳納5%的營業(yè)稅,而捐贈款則不屬于營業(yè)稅的征收范疇,被用以避稅。
國內也有不少NGO使用第二種方式。其中一家負責人告訴《財經(jīng)》記者,在接受境外資助時,會經(jīng)過溝通由對方承擔這5%的稅收。“我們會告訴他們,這是幫助中國需要支付的政策成本?!?/p>
“捐贈款”另外需要繳納企業(yè)所得稅。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每年度如果沒有利潤盈余,就不必繳納企業(yè)所得稅。而一般來說,NGO年末并不會有盈余。
這些復雜的財務操作,郭建梅此前未曾經(jīng)歷。掛靠在北大法學院時,雖然資助主要來自國外基金會,但資金由北大社會科學部代管?!拔覀兠抗P支出都要法學院領導簽字審批,工作人員只領工資,不直接過手捐贈款?!惫氛f,法研中心只需向北大繳納管理費,不需要納稅,更無需擔心財務問題。
而事實上,在工商部門注冊的NGO因為游離于法律邊緣,要承擔更大的風險。2008年底,國內工商注冊的NGO就普遍受到工商、稅務部門的嚴查。
2009年,公盟法律研究中心(下稱公盟)被以偷稅漏稅名義取締。北京地稅局和北京國稅局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公盟“問題資金”來自境外資助金共計人民幣110余萬元。
北京地稅局稱,上述資金沒有繳納5%的營業(yè)稅、城市維護建設費和教育費附加,偷稅達6萬余元;北京國稅局認定資助屬于法定企業(yè)收入,公盟沒有繳納25%的企業(yè)所得稅,共計18萬元。
2009年7月14日,兩部門的《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同日送到公盟,地稅擬處罰30多萬元,國稅擬追繳18萬多元所得稅并處93萬多元罰款,兩項共計142萬多元。
此后歷經(jīng)聽證等程序,公盟補繳稅款以及繳納罰款,但至今仍未恢復其法律主體地位。
結匯壁壘
“外管局的新規(guī),使得接受境外捐贈需要層層申報,直接影響工商注冊NGO的發(fā)展。它設定的諸如要求公證的條件,很難辦到?!惫钒l(fā)現(xiàn),即使走第二條路,依然障礙重重。
工商注冊的NGO需接受稅務、工商、公安等多頭管理,如今又新增了外管局,因為外匯資金由其管轄。
在新規(guī)出臺前,一筆外匯捐贈到賬之后,NGO將境外機構與境內受贈方之間的捐贈協(xié)議(附中文譯本)提交主管銀行,便可結匯。手續(xù)較簡,雖然中間可能會有其他困難。
2009年6月下旬,北京愛知行研究所接到主管銀行通知,被指由于不是民政部注冊的慈善機構,不能接受外匯捐款。而此前五六年中,同樣的結匯操作并未受到質疑。
愛知行負責人之后獲知,此前公安部門曾到銀行查看相關賬目。經(jīng)過多次溝通,在向銀行提供相關活動票據(jù)和活動視頻,用以證明從事的確為非營利慈善事業(yè)后,歷經(jīng)一月,結匯受阻的問題方獲解決。
而今年3月新規(guī)實施后,根據(jù)《通知》第五條,需要向主管銀行提交的除申請書、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境外非營利性機構在境外依法登記成立的證明文件(附中文譯本)外,還需要經(jīng)過公證并標明資金用途的捐贈協(xié)議。
這條規(guī)定直接影響到境外捐贈。目前,已有NGO在前往銀行結匯時,被要求提交經(jīng)過公證的捐款協(xié)議。有公證處要求捐贈與被捐贈雙方負責人到場后才能辦理,這被NGO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公證”。
《通知》上亦列明受優(yōu)待的對象:縣級以上(含)國家機關、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不登記和免予社團登記的部分團體,如中國文聯(lián)所屬的11個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紅十字總會,接受境外捐贈時只需提交申請書;而對在民政部門登記的NGO及境外NGO在境內的代表機構,則并不要求公證。
對宗教機構,《通知》亦嚴格規(guī)定:“全國性宗教團體一次性接受等值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捐贈外匯收入,還應提交國家宗教事務局批準接受該筆捐贈的證明文件;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等宗教活動場所和地方宗教團體一次性接受等值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捐贈外匯收入,還須提交所在地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接受該筆捐贈的證明文件?!?/p>
值得一提的是,與《通知》同一天試行的《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jiān)督管理辦法》,將內地依法登記的約13萬處宗教活動場所納入國家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規(guī)范管理范圍。
今年3月5日,一家NGO前往銀行結匯提現(xiàn)時,被要求提交經(jīng)過公證的捐款協(xié)議。該機構隨后聯(lián)系幾家公證處,得到的答復是“沒有先例”或“捐助方到場才能辦理”。最終,結匯未能完成。
觀望出路
受贈不暢帶來的影響便是缺少活動經(jīng)費,這直接影響到NGO的正常運行,好比輸血受阻,血行不暢。
《通知》的出臺過程亦受到爭議,被指出臺前缺乏公開討論的程序?!氨热绛h(huán)保領域,國家環(huán)保部在制定《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規(guī)時,都進行了意見征集,與NGO有很多互動。”北京一家環(huán)保NGO負責人稱。
2010年3月18日,北京愛知行研究所依據(jù)《信息公開條例》致信外管局,要求公開《通知》出臺背景文件和依據(jù),并對《通知》第十條提及的“可疑或異常捐贈外匯收支”作出說明。
該條款為:“銀行為境內機構辦理捐贈外匯收支,應按規(guī)定審核相關單證,并及時向所在地外匯管理部門報告可疑或異常捐贈外匯收支信息?!?/p>
4月9日外管局綜合司回復稱,《通知》的出臺背景、政策依據(jù)及具體條款的解釋“不是我局現(xiàn)有的公開信息,不屬于可對外提供的政府信息范疇”。
3月12日,數(shù)十家NGO和基金會組織研討會以商對策。會上有人建議,與設有國內代表處的境外機構合作,通過代表處進行人民幣結算,但這意味著資助范圍受限;將外匯交由上述“受優(yōu)待”的社團托管,也是可能的變通方式。問題是,不少境外機構明確規(guī)定,不能將資金用于支持政府社團,而后者也不一定愿意合作。
這些方式同樣伴隨著財務等風險。甚至有NGO提出風險更高的方式,包括經(jīng)由私人賬戶或香港賬戶轉入等。
在新規(guī)的框架內,解決路徑是簡化公證程序,但目前尚未看到達成的可能?;贜GO的弱勢地位,他們更愿意私下溝通?!拔覀冊礁哒{表態(tài),活動的空間越小。”一家以出版物為形式的NGO負責人坦言。他們目前仍然在觀望。
郭建梅15年前辭去公職,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專門從事婦女法律援助與研究的公益NGO。在這名女律師看來,雖然機構被撤,但她已決意堅持?!皠e了北大,但公平正義的信仰不能告別,對公益法律事業(yè),永不告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