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白先勇策劃制作,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臺北首演以來,五年間進高校、出國門,已連續(xù)演出170余場,平均每年演出約35場,每月演出2到3場。這種上演的頻率,對于曲調(diào)緩慢、韻詞高深的傳統(tǒng)戲劇來說簡直匪夷所思。青春版《牡丹亭》是集眾名家之力,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昆曲藝術指導,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擔任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編舞家吳素君編舞,臺灣著名的舞臺設計大師林克華則擔當青春版《牡丹亭》的布景設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將大量時尚元素融入劇本內(nèi)容、舞臺布景、服裝道具、演出宣傳,進行了合情、合時、合世的創(chuàng)新,不但吸引大批觀眾久演不衰,而且這繁榮的現(xiàn)象之后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告訴了世界昆曲的存在,告訴了國人欣賞昆曲美的必需。
一、劇本內(nèi)容改編之合為情
愛情這個話題,亙古以來是不老的傳說,是永遠的時尚??梢哉f,抓住了情的主題,就抓住了世人的心,就站在了時尚的潮頭。按照白先勇先生的說法,劇本的改編本著“只刪不增”的原則,緊緊圍繞著“情”主題。原本五十五出的戲整合為二十七出,分為上中下三本分三晚連臺演出。
改編后的劇本劇情完整、節(jié)奏緊密,以情引人。傳統(tǒng)昆曲特別是自清亁嘉以來,迎合文人士子的欣賞意趣,演出主要是重在唱、念、做、打功夫的折子戲,更像行家欣賞的歌舞作品。舞臺上演出的情節(jié)大多無頭無尾,很難以故事情節(jié)吸引不熟悉原作的觀眾。上百年來《牡丹亭》原本的五十五出很少搬上舞臺演出,即使搬上舞臺,也因太過冗長不能引人。為了讓許多不熟悉原本的觀眾特別是年青人完整了解劇情,青春版《牡丹亭》完整演繹了杜麗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的傳奇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起承轉合,絲絲入扣。如上本《標目》點題后,由低沉的《訓女》起,述南安杜太守訓女麗娘閑時要多讀經(jīng)書;由戲謔的《閨塾》承,調(diào)皮侍女春香笑鬧腐儒陳最良教授《詩經(jīng)》;由《驚夢》升,麗娘讀《關雎》挑動春心,在春香慫恿下到后花園游春,觸景思春,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遇,遂成歡好;由《言懷》轉,講嶺南秀才柳夢梅夢有姻緣之份,決定往京師赴考;《尋夢》續(xù),麗娘對夢中書生念念不忘,獨往園中尋夢,春夢難續(xù),不勝傷感;《虜諜》蕩開,寫金欲侵宋,收溜金王;后《寫真》再續(xù)麗娘因情成疾,對鏡自畫春容以期夢會書生;至《道觀》引入石道姑,為之后麗娘重生埋下伏筆;最后《離魂》麗娘抱著回生的希望將春容藏于園中,在中秋之夜逝去。
中本與下本講述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拾得麗娘畫像,麗娘魂游與夢梅幽會,在石道姑幫助下,開棺掘墓讓麗娘起死回生。夢梅赴考后代麗娘尋父,麗娘巧遇避難的母親和春香,最后夢梅考中了狀元,全劇以大團圓結局。改編使故事完整的鋪陳開來,其情節(jié)之屈折感人,讓時尚的年青一代也嘆服。一位青年觀眾說“進劇場看了昆劇,感到有一種從未有過的驚艷,原來咱們古人談戀愛的情感,竟如此豐富啊”。
比較原著與青春版劇本的不同之處,可以看到改編者增刪思路緊緊圍繞愛情主題,完整保留《驚夢》等經(jīng)典折目,增補《閨塾》《離魂》等劇情細節(jié),增加了柳夢梅的戲份,使得愛情主角麗娘的柔媚清雅,夢梅的英俊儒雅得以對位,麗娘對愛情的執(zhí)著真誠和夢梅對愛情的堅持不屈得以對位。同時,對《勸農(nóng)》等無關主題的折目進行刪減,對《訓女》等內(nèi)容進行簡化。
劇本突出愛情主題,強調(diào)了人性的美和善,陰間的判官、出家的道姑、大小花神對兩人愛情的支持、關愛甚至違反世俗的規(guī)則,全劇沉浸在至純、至美的情感世界里,和現(xiàn)代社會情感世界的復雜性、物質(zhì)化的趨向性相比,就象冰山上的雪蓮放射出晶瑩剔透的理想之光,吸引了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們特別是青春激揚的年青人的目光。
二、布景服裝改創(chuàng)之合為時
昆曲大師汪世瑜說“看青春版《牡丹亭》,你得睜大眼睛,因為每一個場景都是視覺的享受。”這視覺的盛宴來自簡約中顯現(xiàn)高雅的舞臺設計,來自淡雅中凸顯華美的演出服飾,而簡約和雅致卻也是現(xiàn)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和服裝設計領域追求的設計概念,這一點青春版《牡丹亭》又不謀而合。
舞臺設計方面,舞臺地板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地毯,而是利用灰色調(diào)的地膠,為映襯舞臺上演員的形象、服飾提供了和諧環(huán)境。舞臺道具依據(jù)傳統(tǒng)“一桌二椅”,絕不隨意堆砌,留白的空間為演員表演、吸引觀眾提供了便利。舞臺背景由一個巨大的布景轉換畫面配合場景,沒有繁雜的背景設計。這三點突出了舞臺的干凈、簡約。而這“簡約”并不是簡到枯燥簡到無味,既融入了中國書畫等傳統(tǒng)元素也融入了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是一個既有鮮明文化傳統(tǒng)烙印,又貼切地反映著現(xiàn)代設計時尚的大舞臺。
演出服飾方面,昆曲服飾基本繼承明代服飾規(guī)制和樣式,自乾嘉以后,就戲衣來說,無論男女、老糼、貧富、神鬼等社會各色人物,均有相應的服裝。青春版《牡丹亭》演員服裝共有兩百多套,全部采用傳統(tǒng)蘇繡,總體上沒有改變傳統(tǒng)戲服的面貌, 各行當服飾大體“當行本色”。但在傳統(tǒng)基礎上,又吸收了西方戲劇服飾彰顯個性的美學觀念,特別是現(xiàn)代都市崇尚簡約、淡雅的審美意識,進行了合乎時尚的創(chuàng)新。一是戲服的款式新。二是戲服的用料奇。三是戲服的顏色雅。
三、演出宣傳改變之合為世
對古老戲種的保護莫過于利用現(xiàn)代的傳播方法,讓世人了解它,喜愛它,從而傳承它。既然昆曲本身凝聚著中國古老文化的深遠而清雅的韻味,是聯(lián)合國公布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青春版《牡丹亭》又集三地文化名流、行業(yè)精英苦心打造,那對其演出宣傳的安排自然也利用了能夠利用的一切條件,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宣傳網(wǎng)絡,其宣傳勢頭甚至比有些斥巨資打造的西方大片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文化意義。
策劃人白先勇作為一個有現(xiàn)代意識的文化名人,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和責任意識,基于此種認識,在帶領團隊精心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后,不遺余力地做了大量宣傳推廣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對演出的劇目的推廣上,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契機,教育中國的觀眾特別是青年學子了解昆曲、熱愛昆曲,重新認識并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告訴世界中國古老戲劇文化的生命存在以及存在之美。
青春版《牡丹亭》的宣傳,除了常規(guī)的報紙、電視、廣播等宣傳形式外, 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是其宣傳推廣的特色。比如于2005年7月在蘇州大學召開的“青春版《牡丹亭》研討會”,2006年4月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現(xiàn)象專家研討會”,2007年10月的“面對世界——昆曲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在美國、英國等著名大學舉辦的國際昆曲研討會等。參加研討會的大都是國內(nèi)國際知名文化學者,對昆曲及青春版《牡丹亭》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無疑推動了昆曲研究和傳承工作的發(fā)展。
其他如出版音像制品、專著,舉辦新聞發(fā)布會、名人訪談等多種方式從不同側面宣傳了昆曲,宣傳了對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從宣傳的效果來看,昆曲由一個讓國人淡忘多年的古老戲劇變成現(xiàn)代人特別是青年學子眼里流行的文化現(xiàn)象,并且由此從內(nèi)心里開始喜愛上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這功績不可謂不高。
【參考文獻】
[1]朱琳.昆曲與江南社會生活[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白先勇.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3]湯顯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4]白先勇.姹紫嫣紅牡丹亭[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李娜.從劇本改編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個性[J].華文文學,2005,(6).
(作者簡介:李繼紅,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