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文閱讀教學一直是閱讀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古詩詞因為帶了一個“古”字同樣遭到了學生的抵觸,許多看見古詩便搖頭生畏。而古詩詞在新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卻并不小,怎樣才能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首先應從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入手。學生排斥古詩詞的主要原因是時代的差距產(chǎn)生的“閱讀隔閡”,時代相隔久遠,社會生活背景早己發(fā)生了巨變,思想上的距離似使學生面對古詩猶如觸摸另一個世界的語言,面對這朵“古代文學奇葩”學生們在理解欣賞上產(chǎn)生了困難。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縮小閱讀差距,加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古人的溝通。
與此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的很多學生對流行歌曲十分喜愛,甚至達到耳熟能詳?shù)某潭?。那么,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契合點,使學生能夠走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呢?我認為,可以用音樂架起理解的橋梁,因為許多流行歌曲的歌詞就是從古詩詞改編而來。通過欣賞流行歌曲可以使得學生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什么流行歌曲歌詞在創(chuàng)作上要從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呢?因為這二者之間有天然的紐帶--音樂。自古以來“詩樂”是一家。韻文入樂,由來已久?!对娊?jīng)》的國風,就“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啊冻o》的《九歌》就是祭典歌謠。故而古詩皆可“被之管弦”,至漢代才有不入樂的詩?!皹犯边@一稱謂即是鐵證。古詩本身具有韻律,即可吟唱,而詩歌發(fā)展到了宋代更是可以配樂演唱,“凡有井水引處即能歌柳詞“這一典故即為明證??v觀整個詩歌發(fā)展史,很多詩詞作品都是被譜上曲而廣泛傳唱的,換句話說,中國古典詩詞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此外,古代詩詞與流行歌曲在情感是相通的。以詩詞抒情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主旨。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借事傳情,作家主要是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不僅是《詩經(jīng)》也是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流行歌曲的核心則是“以歌傳情“,每首歌詞都有確定的感情基調(diào)。流行歌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通常是先有曲調(diào),再依據(jù)曲調(diào)的特點及思想內(nèi)容填詞。這就要求填詞者不僅具備較高的音樂理解能力,還要有較好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準確地理解樂曲的情感基調(diào),將曲與詞融于一體,創(chuàng)作出聲情并茂的好歌。
古詩詞在改編為流行歌曲歌詞時,有哪幾種方式呢?我認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流行歌曲歌詞全部來源于古詩詞;另一種則是流行歌曲歌詞部分來源于古詩詞。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第一種是流行歌曲歌詞全部來源于古詩詞,可以稱之為整詩(詞)入曲型。按照改編的方式的差異,具體來說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現(xiàn)代人將整首詩(詞)直接譜曲演唱。這方面的例子較多,著名的有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煜的《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以及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清照的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李商隱的《無題》(想見時難別亦難)等。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由梁弘志將它譜成《但愿人長久》,由鄧麗君演唱,曲風傳承了原詩的飄逸曠達,節(jié)奏由起伏到舒緩,恰當?shù)谋憩F(xiàn)了詩人由悵惘到感悟的心理歷程。鄧麗君的演唱典雅而清越,溫婉而空靈,可謂是余音繞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類作品中,宋詞占了很大比例。大概是與宋詞本身的文體有關。宋詞是“按譜填詞”的文體,句型長短及平仄用韻都受到詞牌的規(guī)定或限制。句型長短參差,因此適合表達深刻細致的意境、濃厚迭起的情感。再加上入樂的本質(zhì),所以適合古詞今用。
整詩(詞)入曲型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將古代詩詞改寫成現(xiàn)代白話,好的歌詞作者能夠作到變其形而存其神。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瓊瑤作詞,林家慶譜曲的歌曲《在水一方》的歌詞是從《詩經(jīng)》中的《秦風·蒹葭》化用而來。作為《詩經(jīng)》中一篇廣為傳誦的抒情詩,《蒹葭》雖然篇幅不長,但那蒼茫迷離的意境,一唱三嘆、迂回往復的節(jié)奏,主人公含蓄、執(zhí)著而又感傷的情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切是通過搖曳于秋風中的蒼蒼蒹葭,若隱若現(xiàn)、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的意象展現(xiàn)出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它“最得風人深致”。瓊瑤在改寫時,變四言為主為四言、六言兼?zhèn)?,而且注意壓韻(分別壓ang、i韻),使歌詞有了詩歌般的韻律與節(jié)奏。真實地為我們再現(xiàn)了朦朧、飄渺的意境,纏綿悱惻的情景,這一切宛如仙境,配以鄧麗君近乎完美的演唱,堪稱絕唱。
第二種則是流行歌曲歌詞部分來源于古詩詞。可以稱之為部分詩(詞)入曲型。這方面較為典型的例子是瓊瑤作詞,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紅塵自有癡情者,莫笑癡情太癡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慈碎g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說它典型,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不僅直接引用了元好問的詞《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同時還化用了唐代斐休的《宛陵錄》的后兩句詩: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高潔的梅花凌寒傲雪終留清香,美好的愛情同樣要經(jīng)歷嚴酷的考驗,甚至能夠穿越生死,成為令人消魂之至情。在這里,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的瓊瑤巧妙地借鑒了古詩詞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詩的意境,使歌曲增添了許多回味的空間,顯得韻味悠長,也使歌詞更加經(jīng)典。
由陳小奇作詞的《濤聲依舊》,化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歌中“留下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完全傳遞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愁思,仿佛千年之隔的兩位難眠的人在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都呈現(xiàn)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然而,歌詞作者抒發(fā)的不是落榜的痛苦,而是對昔日情人的懷念與關愛,對這份戀情的無法把握。所以《濤聲依舊》也就表達出與原詩截然不同的情感。作為大陸詞作家里古風最重的一個,陳小奇善于將古詩詞中的名句與現(xiàn)代人的情感結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化用同樣成功的還有黃安作詞作曲并演唱的《新鴛鴦蝴蝶夢》,這首歌開頭幾句歌詞是:“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痹谶@里,黃安是化用李白的《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云》中的幾句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詩人李白借餞別友人之機,抒發(fā)了他懷才不遇的抑郁苦悶。胸懷大志卻又壯志難酬,試圖通過“抽刀斷水”“舉杯消愁”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卻又無濟于事,無奈之下只好去“散發(fā)弄扁舟”了。而黃安則給原詩注入了新的元素,作者試圖通過“抽刀斷水”“舉杯消愁”來排遣的痛苦是愛情,愛情帶給人們的痛苦不安與欲罷不能,不也如流水一樣揮不去、砍不斷嗎?歌詞作者也就突破了單純的情感繼承,從而超越了詩歌對情景的限制。
古典詩詞浩如煙海,燦若繁星。千百年來,滋養(yǎng)了無數(shù)中國人。它不僅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具有凝練含蓄的美學特質(zhì),同時具有鮮明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這些使它不僅適合表達各種豐富細膩的情感,而且具有音樂美、文采美、意境美。因此古典詩詞成為歌詞創(chuàng)作的天然寶庫。作為聯(lián)系二者的橋梁--音樂,從聽覺和想象空間給人以精神愉悅。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我們?yōu)樽非笠暵犗硎芎褪惆l(fā)情感的探索中,碰撞、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形態(tài)。詩詞因為有了音樂才有了更廣泛的傳播,音樂則因為有了詩詞具有了更長久的生命力,音樂與詩詞的聯(lián)姻堪稱是珠聯(lián)璧合。
(作者簡介:楊力,邯鄲學院中文系講師,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