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李靜瑤,劉 芬
摘要:主要從共情的定義、相關研究理論、共情的測量以及共情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四個方面,全面綜述了共情研究的理論及應用。
關鍵詞:共情;理論發(fā)展;共情測量;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080-01
共情(empathy)概念一出現(xiàn)即受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對共情的定義、理論發(fā)展、測量以及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做了介紹。
一、共情的定義
1909年,鐵欽納在“關于思維過程的實驗心理學講稿”中首次提到英文“empathy”一詞,共情首次出現(xiàn)在心理學大辭典中。之后,有研究者用同感、移情、共感等概念來表示這種心理現(xiàn)象,本文采用共情的說法。
二、共情的理論
1.鏡像神經(jīng)元理論
20世紀90年代,Rizzolatti等人首先發(fā)現(xiàn)鏡像神經(jīng)元。隨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鏡像神經(jīng)元不僅可以對行為學水平的動作進行鏡像反應,還可以對意識層面的目的、欲望產生鏡像反應。鏡像神經(jīng)元的發(fā)現(xiàn),特別是從行為水平到意識水平的鏡像神經(jīng)元反應使我們產生了疑問。已有的行為和腦成像結果表明,鏡像神經(jīng)元所涉及的過程主要為運動系統(tǒng),少部分與認知有關;而共情不僅涉及運動系統(tǒng),同時還涉及認知系統(tǒng)(前額皮層)和情緒系統(tǒng)(如邊緣系統(tǒng)和旁邊緣系統(tǒng))。所以,不能將共情過程簡單地等價為鏡像神經(jīng)元的反應。
2.情緒共享理論
情緒共享是指個體知覺到他人的動作、表情或聲音等外部信息時,會自動地、同步地模仿,此時大腦中相應動作或情感部位也會被激活,從而使個體產生同形的表征共享。該理論認為,個體與他人之間的情緒共享是共情的基礎。情緒共享過程的典型代表是情緒感染。然而研究認為雖然情緒感染中個體與他人之間有情緒共享,并且相應的情緒網(wǎng)絡也被激活,但是并沒有個體能動性認知的參與,因此,情緒感染可能是產生共情的一個因素或條件,但是很難完全揭示共情的發(fā)生機制。
3.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是指表征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據(jù)此推斷他人行為的能力,又稱為“社會智力”,依賴于認知系統(tǒng)。心理理論和共情同屬于人際互動過程中對他人的知覺和理解。但是,用心理理論來解釋共情還有一些缺憾。首先,兩者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不完全相同。其次,從加工方式來看,心理理論所涉及的腦區(qū)與共情所涉及的腦區(qū)不完全相同。第三,兩者所激活的腦區(qū)不完全等價。
4.觀點采擇
觀點采擇是指區(qū)分自我與他人的觀點,并根據(jù)有關信息對他人觀點進行推斷以及作出反應的能力,這一過程依賴于內側前額皮層的發(fā)展,一般可以分為認知觀點采擇和情感觀點采擇。認知觀點采擇指個體對他人關于人、情景和事件的思考或知識的推斷,情感觀點采擇指個體意識到他人的情緒或情感狀態(tài)。同樣,觀點采擇也不能完全解釋共情的發(fā)生機制。首先,共情過程中包含認知推理和情緒喚醒,是“熱認知”和“冷認知”的復合體。其次,共情可以提供環(huán)境的信息,而認知觀點采擇是社會學習的結果。
三、共情的動態(tài)模型
共情的動態(tài)模型涉及情緒、認知和行為三個系統(tǒng),另外還有作為共情起因的他人的情緒情感或處境以及代表共情作用方向的投向性五個部分。當個體在面對(或想象)他人的情緒情感或處境時,認知和情緒情感系統(tǒng)被喚醒,首先,建立與他人的共享;其次,在認識到自我與他人是不同的個體且自我的情緒源于他人的前提下產生與他人同形的情緒情感;第三,個體對他人的實際處境進行認知評估,結合自身的價值觀、道德準則等高級認知來考察“我”共情他人的理由是否成立。若不成立,則過程中止;若成立,那么認知和所產生的情緒情感相結合使得個體產生獨立情緒情感,可能會伴有相應的行為(或行為動機)(外顯的或內隱的),第四,將自己的認知和情緒情感外投指向他人,即共情發(fā)生。
四、共情測量
共情測量方式一般包括:自我報告法、來訪者報告法、觀察者評價法,以及生理測量法等。所采用的指標主要有語言指標、面部指標和生理指標。但是就目前的研究來看,至今還沒有一種比較滿意的方式或指標。
五、共情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
開始,不同流派的理論家對共情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有著不太相同的看法。只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始終把共情看成是心理治療中起著不可少有的因素,其他的流派并沒不重視。最后,人本主義學派在這一問題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共情在心理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幾乎得到了所有治療學派的重視。但像心理學其他領域的許多研究一樣,共情在心理治療中作用的爭論還將繼續(xù)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