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朝勤
摘? 要: 新課標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倡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的能力。面對“教材”這個例子,教師應當合理開發(fā),既不盲目崇拜,又不隨意否定,讓學生在自我品析、感悟、模仿和挑戰(zhàn)、創(chuàng)新中學會遣詞造句,體悟語言魅力。
關鍵詞:體悟? 字詞? 語言? 表達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是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師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筆者結(jié)合《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課堂中融合,引領學生既“得意”亦“習言”,讓教材這個“例子”承載更多的教學功能。
【設計一】通過字詞的替換比較,引導感悟課文用詞之精確
師:又是一個春天來到了,你看,柳樹發(fā)芽了,草葉泛綠了,河水嘩啦啦唱起了歡歌,杏樹的花苞也鼓起來了。誰來讀一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1:時間像飛箭,轉(zhuǎn)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師:這春風吹的呀!請大家想一想,這“綠”“青”“皺”“鼓”,可不可以換成其他詞?
生2:春風吹綠了柳梢,吹綠了小草,吹醒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生3:春風吹醒了柳梢,吹嫩了小草,吹醒了河水,吹圓了杏樹的花苞。
師:課文里的這些詞,“綠”“青”“皺”“鼓”,你讀到了它的味兒了嗎?
生4:從“吹綠”可以看出柳梢長出了嫩芽兒。
生5:春風吹過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紋,“皺”生動地寫出了水面的樣子。
生8:杏花的花骨朵兒很飽滿,用“鼓”讓我們感覺到那鼓鼓的模樣。
師:這些詞表達得多生動、多形象??!我們也來試著選選詞,把下面的句子表達得更加優(yōu)美——
(出示:①春風又____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②秋風吹____了稻子,吹____了大雁,吹____了楓葉,吹____了?????? ____。)
這個設計,筆者抓住文中這一段春天景色的優(yōu)美描寫,通過對其中四個詞進行置換比較,讓學生在聯(lián)系不同文字表達所展示的不同畫面,于畫面再現(xiàn)中體會課文語言是怎樣刻畫出事物特點的,并通過填空嘗試舉一反三,引用古典文學和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來凸顯選詞精當、生動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語言表達中用詞需要注意其準確性和形象性。
但對這一教學設計,筆者仍感到有些遺憾:在帶領學生置換比較用詞時,對課文句子中用的詞過于強調(diào)它的生動準確,這樣做似乎是在無意中暗示學生書本里的詞語都是最好的。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边@樣的替換比較,過度抬高了教材的地位,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多樣性思維。在這憤悱之中,筆者有幸翻看到了北京小學特級教師吉春婭《荷花》一課中對“冒”字教學的實錄,頓受啟發(fā),對本段的品讀教學重新進行定位和設計,以讓學生在品味感悟和語用實踐中學會遣詞造句,并張揚個性,拓展思維。
【設計二】自主探究——感悟表達之多樣
師:又是一個春天來到了,你看,柳樹發(fā)芽了,草葉泛綠了,河水嘩啦啦唱起了歡歌,杏樹的花苞也鼓起來了。這春風吹的呀!作者分別用來描寫柳樹、小草、小河、花苞,多形象!請你也動動腦筋,想一想“綠”“青”“皺”“鼓”這些詞還可以換成哪些詞來描繪?
生2:春風吹醒了柳梢。
生3:春風吹長了柳梢。
生4:春風吹綠了小草。
生5:春風吹嫩了小草。
…………
師:大家真會動腦筋,換了詞,這些景物的特點照樣被你描述得很清楚!讓我們把這些詞帶進句子里再讀一讀,深情地贊美這美麗的春光吧!
本設計重在引領學生自我品味、自主感悟美麗的畫面,但沒有對文中運用的“綠”“青”“皺”“鼓”這些詞過分渲染美化,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在換詞說句中各顯神通。好勝心極強的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再生出來的句子讓每個人都體會到思考的快樂和創(chuàng)作的喜悅。新課標強調(diào)“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熱鬧的課堂氣氛表明,這樣直接指向語用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實踐的積極性也很高漲。但稍顯缺憾的是,它失去了第一例字詞教學的嚴謹,文本例子的示范引領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離新課標里要求“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還有一些差距。
在小學課本里還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經(jīng)典詞句,教師要讓學生既受到精確遣詞造句思想的熏陶,又得到個性體悟的思想和允許多樣表達的鼓勵,主要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做:
一、靜心領會文字奧妙
自古以來,對文章的煉字是文人墨客的共同愛好,苦吟詩人賈島因用“推”還是用“敲”反復斟酌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面對編者精心挑選的優(yōu)美課文中作者精當?shù)挠迷~,不管是苦苦探尋而來的還是“妙手偶得之”的,我們都不能等閑視之,而應當提醒、帶領學生去體會表達的奧妙,在靜心欣賞、耐心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嚴謹表達的文風熏陶,樹立在寫作中需要用詞準確形象的意識。當然這樣的欣賞、玩味不可以是對文本的頂禮膜拜,盲目追隨,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作者、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畢竟每個人的理解有不同,沒有必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更不必將個人的理解強加于他人。
二、大膽習得表達方法
面對課文的美詞佳句,欣賞只是開始,學會運用才是最終目的。像吉春婭老師那樣,讓學生試著挑戰(zhàn)一下文本,或許,能使聰明的孩子會為自己有同樣的形象表達欣喜不已,揚起自信的風帆;而那些達不到文本表達效果的替換表達,則給大家更深刻的啟發(fā):用好一個字的效果是多么的不同!經(jīng)常這樣挑戰(zhàn)文本精彩表達之處,大膽鼓勵學生去模仿、創(chuàng)新,長此以往,何愁學生不能形成自我表達能力!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倡導通過多種途徑啟發(fā)、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借助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在閱讀理解中學閱讀,在感悟中學表達,著眼于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形成能力,提升素養(yǎng),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人們常說:“沒有錯誤的課絕對不是好課。”雖然不是每次教學都能遂人愿,個中難免出現(xiàn)不完美之處,但這恰好是激勵教師繼續(xù)探究如何更好地教學,鼓勵教師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陸艷林.在平等智慧的語文課堂里“徜徉”[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4).
[2]肖川.名師備課經(jīng)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 陳燕玲.品讀,悟情,活用——追求語用與情感相融共生[J].語文教學通訊,2014,(3).◆(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