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守法行為的心理因素分析

        2010-09-23 02:22:06王曉爍劉慶順
        關鍵詞:傾向性守法行動者

        王曉爍,劉慶順

        (1.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2.河北經貿大學公管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守法行為的心理因素分析

        王曉爍1,劉慶順2

        (1.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872;2.河北經貿大學公管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61)

        盡管法律規(guī)范的客觀性因素可能會影響到個體守法行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但作為外在于行動者的這種法律規(guī)范,最終還是要通過個體的主觀內化才能發(fā)揮作用。個體的守法態(tài)度和動機決定了其守法行為的傾向性,而對于法律知識和行為的認知與情感體驗等心理評價過程,則是行動者守法態(tài)度和動機形成的前提。運用問卷研究的實證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

        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負相關關系;而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以及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都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

        守法行為;心理評價;守法傾向性;實證研究

        引言

        德國法學家耶林曾經指出,未經實踐或喪失了實踐機會的法律規(guī)范不能被稱為法律規(guī)范。正是通過人們的守法行為才使法律規(guī)范有了踐行的機會,使其真正發(fā)揮作用。而所謂守法行為是指行動者按照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和行動范圍,即遵守法律的行為。那么,在人們守法行為的背后,主要有哪些動因在起作用呢?關于人們遵守法律的原因,也即守法的動機有不同的理論觀點:功利主義、暴力威懾、法律正當、習慣、社會壓力……[1]。其中,功利主義(利益考量)在多種守法動機理論中,都被認為是推動守法的因素之一①基特爾在《聯(lián)結法律社會》一書中,以具體分析人們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為例子,對人們守法原因作了歸納:自我利益的因素、道德因素、習慣因素、信息因素等;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把個人服從法律的動機從低到高分為三水平六階段,據(jù)此守法動機包括:國家強制力、利益考量、社會輿論;國內學者朱景文認為守法的原因來源于:法律的合法性、道德原因、輿論壓力、法律的威懾作用(或利益考慮)。。該理論的預設前提是公民為完全理性人,假定行動者具有完全理性能力進行守法得失利弊的權衡,守法與否是由守法與不守法的比較結果決定的。因此當法律能給公民或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或者能更好地防范風險并因此而減少可能的損失時,公民就遵守法律。而目前我們已接受“人是有限理性”的觀點②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修正了這一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認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tài)。之后在心理學、哲學等領域也對此有相關探討。。因此,某些情況下利益考慮是守法或不守法的影響因素,但并非恒久性或唯一因素?!坝邢蘩硇浴崩碚撜J為行動者并非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能力,有時候經常是非常清楚違法行為的懲罰,但由于認知偏差、情境誘惑或意志力薄弱等心理原因而出現(xiàn)不守法的行為。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為了損失他人利益,而自己故意違法受罰的現(xiàn)象,即“損人不利己”的法律行為。很明顯,這些現(xiàn)象與行動者完全理性假設的趨利避害、利己自私的守法行為相背離。

        一般來說,公民遵守法律的驅動力量主要靠兩種形式:以國家強制力為主的外在驅動及以公民內心自覺為主的內在驅動。法律社會學將它們歸結為兩種范式,即“工具主義范式”和“規(guī)范內化范式”[2]。前者傾向于將人們與法律的關系看成是影響方式和工具的作用,認為法律權威的工具性控制功能和威懾力量,是個人服從或遵守法律的動因。而后者把人們對法律的理解以及與法律的關系主要看作是主觀態(tài)度問題,從行為與觀念、意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視角,來理解人們?yōu)楹我袷胤伞?/p>

        基于“有限理性”理論以及法律規(guī)范內化范式,本文運用問卷研究的方法對行動者的守法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闡釋人們盡管“知法”(知道頒布了哪些法律,知道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但是行動者的認知和法律情感體驗等因素會成為阻礙其守法的影響因素。很明顯,個體在不了解某種法律規(guī)則時所采取的違反法律的行為,則并非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內容。

        一、守法行為的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

        法律社會學中的工具主義范式認為,趨利避害、避免懲罰是個人心理的本能反應,法律系統(tǒng)通過提供懲罰和獎勵機制,從而使行動者因為害怕懲罰或為了獲得獎勵而守法。由于社會環(huán)境、個體的差異性,該范式可以解釋部分人部分情況下的守法行為,而不能真正反映出公民個人接受或不接受法律的真實原因,也無法闡明個人為什么有的求助于法律,而有的盡可能不予理睬。同樣的法律工具對不同的行動者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不是普遍的作用。因此,這意味著行動者的主觀觀念和其他因素也是影響其法律行為的重要因素。規(guī)范內化范式恰恰認為行動者選擇什么樣的行為,與他們的主體心理過程分不開。因此,本文認為行動者是否守法,主要不是因為外力“工具性威懾”等的作用,而主要是行為者對法律規(guī)則內化的結果。

        從廣義的認知理論來看,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對守法心理的研究具有啟發(fā)意義。該“心理結構論”認為[3]25-27,人的行為是其心理結構的外化,而心理結構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其形成過程中,“同化”(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與“順應”(心理結構的改變以適應現(xiàn)實)是人的行為的兩種基本心理機制。從狹義的認知理論來看,即基于信息加工范式的社會認知研究認為,一般來說行動者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首先是認知層面,行動者對暴露出來的信息進行接受,也就是獲知,將獲知的信息形成認識,這是受眾的認知層面。然后是情感層面,也就是行動者對這個信息喜歡與否,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有什么感受,這是由受眾個體差異,以及選擇性差異所決定的。最后是動機層面,也就是行動者的需求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等,這種動機決定著受眾所采取的態(tài)度,以及由態(tài)度決定的相應的行為反應。[4]14且意志過程貫穿于該層面。意志過程指克服困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

        將以上理論應用于守法行為的心理研究中,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看,人們法律行為的實現(xiàn)實際上是一個“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作為社會的各種法律現(xiàn)象的刺激信息,經過法律認知、情感體驗而輸入人的大腦,經歷精心過濾或篩選,固著在原有的心理基地上,再通過加工改造,形成新的法的心理結構。[5]這樣,外部社會法律現(xiàn)象的刺激信息,就內化為人的法律意識。在人的心理結構中形成法律意識后,行動者就能自覺地順應法律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而進行合法的行為活動。人的法律心理過程是法律認知、法律情感以及法律意志的相互交融過程。法律意志過程就是主體按照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進行涉法的選擇和在法律行為中調節(jié)行為克服困難以求實現(xiàn)目的的心理過程。法律意志貫穿于法律抉擇和法律行為之中。以法律動機的反復斗爭、選擇和比較為起點,法律意志經過多次反復發(fā)揮作用,并最終產生法律行為。根據(jù)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構建研究模型(圖1)。

        圖1 基于心理評價過程的守法行為模型

        從研究模型中可以看出,行動者的守法態(tài)度和動機決定了守法行為的性質。換句話說,積極正向的守法態(tài)度和動機會導致守法行為,否則會出現(xiàn)不守法的行為。很明顯,守法態(tài)度及動機與守法行為之間的關系比較明確,因此這并非本文重點研究的變量關系。而法律知識的心理評價過程與守法態(tài)度及動機之間的邏輯關系,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內容。法律知識的心理評價過程主要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體驗和意志過程。從其中的意志過程來看,人們有時候其實并非不想守法,而是由于其僅具備有限的意志力(如禁不住誘惑)而出現(xiàn)不守法的動機和行為。但由于意志過程始終貫穿于守法動機抉擇和守法行為過程中,本研究不再進行單獨討論分析。

        二、行動者心理評價過程與理論假設

        行動者對法律現(xiàn)象的刺激信息并非全盤吸收,而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傾向性進行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這種基于行動者心理傾向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就是啟發(fā)式認知心理過程[6]。一般來說,法律知識的啟發(fā)式認知心理過程意味著行動者是有限理性的,而最優(yōu)化模式則是完全理性的。啟發(fā)式認知過程,主要包括代表性啟發(fā)、可得性啟發(fā)、背景依賴啟發(fā),這三種方法既會得出正確的推理結果,又可能導致錯誤的推理結論。錯誤的推理結果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造成啟發(fā)式偏差①按照俞國良教授的觀點,人們基于過去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會形成一定的圖式,圖式可以幫助人們簡化社會認知過程,但是下列情況下會導致認知偏差:人們會過度地接受那些與圖式一致的信息;當面對信息缺失時,人們更可能填充一些與他們的圖式相一致的信息進去,有時這些后填進去的信息是錯誤的或不準確的;由于人們不愿丟棄和修改他們已有的圖式,所以即使當這些圖式已經不適用于目前社會情境下的人或事件的時候,人們仍傾向于運用原有的圖式。。而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情感體驗,主要包括僥幸心理、過度自信等非理性心理。

        啟發(fā)式認知過程中的代表性啟發(fā),意味著人們憑經驗已經掌握了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當要判斷某一事物是否出現(xiàn)時,就只需要看這一事物的“代表性特征”是否出現(xiàn)。當看到某人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時,往往會認為對方是乞丐;而看到某人衣衫華麗、舉止優(yōu)雅時,會判斷他是有修養(yǎng)、有學識之人。代表性啟發(fā)偏差是由于人們低估基礎比率信息,而高估代表性特征所造成的。據(jù)此推斷,在是否闖紅燈的法律行為判斷中,起決定作用的并非交通規(guī)則處罰的嚴厲性,而是行動者對交通規(guī)則的代表性啟發(fā)認知情況。如果行動者根據(jù)經驗發(fā)現(xiàn),他以前每次闖紅燈都沒有被抓住(或者沒有出現(xiàn)事故),那么這次他很可能還會闖紅燈(這里排除行動者的道德評價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這是因為他判斷被抓住或出事故的概率很少,但實際上這種概率每次都是50%。當然,這也與行動者“過度自信”的情緒心理有關,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將某次“成功”歸于自己的能力所致,而將“失敗”歸于事件本身或環(huán)境因素所致。與此相反,如果行動者發(fā)現(xiàn)多次違法“不成功”之后,那么他也會產生代表性啟發(fā)的另一種評價。也就是說,違法“不成功”成了代表性特征,以后遇到類似的法律現(xiàn)象刺激信息就可能會出現(xiàn)守法的行為。

        守法的態(tài)度和動機是行動者的一種心理傾向性,是由其運用法律知識對行為認知的心理評價所決定的。若將法律行為的正向認知和體驗②問卷中的正向體驗涉及到如下內容:及時準確地繳納水電費、認真繳納個人所得稅、坐火車或坐汽車及時買(補)票、沒有“人”的時候也不闖紅燈、不愿通過毀壞公共物品來發(fā)泄情緒等??醋魇鞘胤ㄐ袨榈囊环N傾向,而負向認知③問卷中的負向認知涉及到如下內容:高速公路上違規(guī)行車被抓住的可能性非常小、用假錢買東西是一種比較正常的行為、貪贓枉法只要“利己不損人”就可以理解、偶爾一次闖紅燈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和體驗看作是不守法行為的一種傾向。那么,這種關于法律知識的認知和體驗結果,就成為行動者進行法律行為選擇的重要依據(jù)。因此提出假設如下:

        H1: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負相關關系。

        H2: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

        啟發(fā)式認知過程中的可得性啟發(fā),是指人們往往根據(jù)一個客體或事件在知覺或記憶中的可獲得性程度來評估其出現(xiàn)概率,而不是去尋找或故意忽略其他相關判斷信息。一般來說,容易被知覺到或回(聯(lián))想起的事件被認為更容易出現(xiàn),事件刺激的頻率、新異性、生動性、情緒性也會影響到其可獲得程度[7]。比如,很多商品廣告就是通過強化人們對某種商品的熟悉和認知程度,從而達到刺激人們購買的目的。如果讓你估計美國每年死于自殺或謀殺的人數(shù),大部分人會估計謀殺的比例高于自殺,而實際上自殺人數(shù)是謀殺人數(shù)的兩倍。這是因為謀殺的事件往往被報紙媒體廣泛報道,但自殺一般只有近親好友知道,于是傾向于錯誤的判斷死于謀殺比自殺的人數(shù)多??傻眯詥l(fā)對培養(yǎng)人們的守法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借鑒意義。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已經擁有較長法治歷史的國家,但是他們還在公共汽車、公園、草地、馬路邊等公共場所上都寫有比較明顯的“告示”或“提醒”。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如果你受到任何種族歧視,可撥打某個電話向警察局匿名舉報;在公園、草地、馬路邊,你會不時發(fā)現(xiàn)關于破壞路燈、不將自己所帶的狗留下的糞便撿起來扔進專門的垃圾箱所要受的處罰,并標明該處罰是依據(jù)某年頒布的某個法律甚至某一條款。法律規(guī)范的直觀、形象和生動的解說或警示,會對行動者產生十分直接和現(xiàn)實的規(guī)范效應。

        根據(jù)背景依賴效應,行動者個體所處法律現(xiàn)象的具體情境,也會對其法律行為具有重要影響。背景依賴意味著人們并不是孤立地知覺和記憶素材,而是根據(jù)過去的經驗、以及素材發(fā)生的背景來解釋新的信息。背景依賴效應有多種,如對比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以及暈輪效應等。其中近因效應指最后的印象對人的法律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該效應可用于守法行為的研究。比如闖紅燈現(xiàn)象,如果行動者在很早時間或在另一個場景經歷過幾次闖紅燈,那么這種經驗對他這次是否闖紅燈的判斷相對就會起到很小的“啟發(fā)”作用。反之,剛剛或者在相同的場景中經歷過闖紅燈,那么這種經驗對他這次是否闖紅燈的判斷會起到較大的“啟發(fā)”作用。

        有研究表明,法律制裁的嚴厲性與實施制裁的確然性相比,后者與法律的威懾更有關系①1969年查爾斯·蒂特爾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殺人罪發(fā)案率的下降,與刑罰的確然性有較大的關系,而與刑罰嚴厲性的加強只在較小范圍內有一定關系。但是,就其他違法行為來說,犯罪率似乎只受刑罰確然性的影響,而與刑罰的嚴厲性程度無關。。隨著法律實施的技術方法變得更為廣泛,社會控制問題可以通過制裁確然性的加強日益有效得到解決,而不是把制裁的嚴厲性加劇[8]168。20世紀70年代,美國伯克利學派代表人物塞爾茲尼克、諾內特將法律制度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壓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應型法,同時也是法律由低階段向高階段逐步發(fā)展的一種模型。在壓制型法中,強制居于支配地位,官員的自由裁量權大;在自制型法中,強制是有節(jié)制的,法律規(guī)則具有普遍約束力;在回應型法中,強調回應社會需求,強制是潛在的。[9]31-81另外根據(jù)模糊厭惡理論,人們對主觀或含糊的不確定性的厭惡程度,要超過對客觀的不確定性的厭惡程度。Heath和 Tversky(1991)發(fā)現(xiàn),人們厭惡模糊的程度,與他們對不確定性的主觀概率估計能力呈負相關[10]。當行動者有時很難或者也不愿認真考究一項違法所受到的懲罰程度時,那么這種比較明顯或經常的“告示”或“提醒”會降低他們的主觀不確定性程度。同時,由于可得性啟發(fā),行動者會比較容易的傾向于根據(jù)“告示”或“提醒”而行事。因此,違法行為懲罰的具體化與確定性能夠對違法行為起到抑制作用。

        根據(jù)上述分析,提出假設如下:

        H3: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

        H4: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

        H5: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與數(shù)據(jù)收集

        本文主要運用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方法進行研究設計和假設檢驗。實證研究的長處在于其具有可重復性。因此,一個研究者如果無法驗證另外一個研究者的推理,或在實證研究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不同的結論。那么,先前的研究結論的效度就會被質疑,從而促使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地去蕪存菁、發(fā)現(xiàn)真理。具體而言,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使用調查問卷來收集數(shù)據(jù),并對推導的結論進行檢驗,從而實現(xiàn)對人的態(tài)度、意愿、行為進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目的。根據(jù)本文的研究模型和理論假設,研究變量主要包括守法行為的傾向性與法律行為的心理評價過程。其中,前者是因變量,后者是自變量。而法律行為的心理評價過程,本研究界定為法律行為的認知心理與情感體驗等兩個方面。并且主要通過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和正向體驗程度,以及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等啟發(fā)式決策心理的維度進行測量。

        對于守法行為的傾向性,本研究通過8個操作變量進行測量(其中包括2個反向計分的項目 Y5和Y6)。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與正向體驗,也是分別通過8個操作變量進行測量。其中,為了增加被調查對象的鑒別力,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測量中,也采用了2個反向計分的項目N 3和N 4。對于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以及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分別通過4個操作變量進行測量。量表的測量刻度,采用李克特態(tài)度量表的5個刻度進行設計。

        運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調查方法,選取河北省18歲以上、60歲以下不分性別的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的職業(yè)、行業(yè)與身份,分布于社會階層的各個群體。調查方式主要是通過到火車站、大型超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隨機發(fā)放問卷,被調查者現(xiàn)場填寫。為了盡量保證問卷填寫的真實性,給每位被調查者送一份紀念品。另外,本研究也通過河北省某大學的大學生,利用放假回家的機會做了一部分農村地區(qū)的調查。通過這兩種方式,一共發(fā)放了1 000份問卷,回收920份,回收率高達92%,這主要歸功于要求被調查者現(xiàn)場填寫的緣故。其中,回收的920份問卷中,剔除部分填寫不完整、明顯不認真填寫等無效問卷之外,共獲得有效問卷902份。

        對測量工具進行評價,是提高研究結論的內外部效度和信度的關鍵工作,這主要包括項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11]28-31。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項目分析之后顯示,本研究量表中的所有題項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小于0.01),這意味著所有題項均具有足夠的鑒別能力(項目分析結果具體見附錄2)。效度分析可以檢驗各量表是否準確地反映了所要測量的概念,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4個量表的 KMO值都超過0.5,Barlett檢驗的p值都小于0.05,累積解釋變量也均已大于50%。4個量表中所有因子載荷都大于0.5,這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另外,信度檢驗結果顯示4個量表都具有較好的信度(Cronbachα系數(shù)都大于0.6)。

        四、統(tǒng)計分析與假設檢驗

        基于行動者的心理評價過程,本研究選取的自變量有多個,而因變量只有一個,因此選取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對研究假設進行驗證。對于自變量進入回歸模型的方法,主要采用“逐步回歸”的方式,它結合了“順向選擇法”與“反向剔除法”兩種方式的優(yōu)點。運用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將守法行為的傾向性作為因變量(以YY表示),以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以MM表示)和正向體驗程度(以NN表示),以及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以RR表示)、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以SS表示)、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以 TT表示)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

        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5個自變量都能夠進入回歸模型(進入模型的標準是 F概率值小于或等于0.05,而刪除的標準是 F概率值大于或等于0.10),進入順序依次是 SS、NN、RR、TT 以及MM?;貧w模型的擬合情況、方差檢驗、回歸系數(shù)以及共線性檢驗統(tǒng)計結果(表1-3)。

        表1 回歸模型擬合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5個自變量依次進入模型之后,復相關系數(shù) R值為0.475,這表明守法行為傾向性與5個自變量之間具有較高的線性相關關系;而決定系數(shù)R2則意味著這5個變量能夠聯(lián)合解釋守法行為傾向性22.5%的變異量。另外,分別就個別變量的解釋量來看,以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SS為最佳(達到15.8%),其次是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NN(2.3%)和負向認知程度MM(1.8%),這三個變量的聯(lián)合解釋量合計達到19.9%。

        表2 回歸方程方差檢驗結果

        表3 回歸方程系數(shù)及共線性統(tǒng)計及結果

        表2是回歸方程的方差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回歸模型通過顯著性檢驗(p值小于0.001)。從表3中可以看出,5個變量的容忍度都較高,遠遠大于0.1的界限;而且方差膨脹因子V IF都不是很大,遠遠小于10的常規(guī)界限。這表明,進入回歸模型的這5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都能夠獨立解釋因變量的變化。

        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的作用,是考察5個自變量分別對因變量影響程度的大小。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守法行為傾向性的解釋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SS(0.221)、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 TT(0.147)、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MM(0.142)、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 NN(0.124)和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 RR(0.124)。

        根據(jù)非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回歸方程可以表達如下:

        從回歸方程中可以看出,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MM)與行動者的守法傾向性呈負相關關系(-0.125);而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NN)、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RR)、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SS),以及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TT)都與行動者的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回歸系數(shù)分別是 0.107、0.170、0.301、0.240)。因此,研究假設 H1、H2、H3、H4和 H5都得到驗證支持。

        五、研究結論

        根據(jù)規(guī)范內化范式的守法行為觀點,法律規(guī)則的權威性及其對個人服從程度的影響,并非取決于規(guī)則本身的特點和功能,而是取決于人們對規(guī)則的主觀認識和態(tài)度。那么,當面對一定的法律現(xiàn)象刺激信息時,行動者首先對頭腦中已經掌握的法律知識進行重新心理認知和情感體驗,然后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守法態(tài)度和動機。因此,依據(jù)有限理性的法律知識啟發(fā)式心理評價去探討守法行為,能夠揭示影響守法行為的主觀心理因素,從而在法治建設的立場、立法工作、普法工作等相關聯(lián)環(huán)節(jié)進行適度關照,促進守法行為的發(fā)生。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與守法傾向性呈負相關關系,如“偶爾一次闖紅燈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這樣的負向認知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起到消極作用;而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以及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都與守法傾向性呈正相關關系。對守法行為傾向性的影響由大到小依次是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法律行為的負向認知程度、法律行為的正向體驗程度和守法知識的可得性感知程度。由此可以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和啟示:

        第一,守法行為的傾向性受多種主觀心理因素影響。人們是否守法不僅與法律本身的客觀品質有關,更與欲望、情感和意志等主觀心理因素有關,而它們是非邏輯的、又常常是不自覺地。一方面公民對法律現(xiàn)象、法律行為進行認知過程中,會產生認知偏差,這將直接影響到是否會有守法行為。另一方面情感是一種重要的非理性心理驅動力,當公眾在情感上還沒有接納法律或者還沒有體驗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時,守法的動力會大大減弱。因此在我國法治建設中應注意反思以往秉持的理性主義立場,不能認為只要按照科學的立法方法和技術,建成了體系化強、內容完備的法律體系,公民就會理所應當?shù)刈袷?就能建構起我國的法秩序。關注影響守法行為的心理因素、增強守法的心理驅動力至關重要。

        第二,守法知識的可得性程度與守法行為成正相關。如,剛要闖紅燈想到那血淋淋的交通事故場景,就會克制自己的違法行為。又如,某人收看了一則居民個人因房屋認購合同霸王條款打贏官司的報道后幾天碰到了類似問題,他利用法律維權的傾向性就很可能提高。因此在普法過程中,通過生動、形象的普法形式給公民以深刻的印象、拋棄空洞的法條說教而代之以滿足公民所需的普法內容,將會有助于公民守法的積極性。

        第三,所有影響守法行為的因素中,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對守法傾向性影響最大。社會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社會規(guī)范是否被遵守,提示或暗示的作用都不如“參與”對人們的影響大。由于經驗必須是主體直接參與才能獲得的,因此經驗相比理論知識,對主體思維的影響更深刻、更具啟發(fā)性和直接有效性[12]63-64。經驗在操作的實際過程中,與思維活動相伴隨的是思維主體大腦神經元的強烈的生化反應,為主體思維創(chuàng)造生物基礎,后來的信息提取和重組會再一次激活這一生物基礎,從而具有深刻性。主體經驗過的事物會在其經驗過程中得到神經突觸地記憶,主體一接觸曾經驗過的事物,其神經突觸會不由自主地重復以前經驗中建立起來的“路徑”,當主體對某一事物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時,他就可以不需要篩選環(huán)節(jié),從以往經驗中直接提取有效的信息。因此,單純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理論的學習、單純地強調守法的意義及重要性對守法行為不會有顯著影響,而每一次守法體驗和實踐則會較顯著地影響守法的傾向性。

        第四,違法行為懲罰的確定性程度對守法傾向性的影響較大,僅次于守法體驗的印象深刻程度。如果對違法行為進行懲罰的主觀性較強或者懲罰程度不清晰,法律制裁的震懾作用會顯示出其局限性。如果最初某一項行為屬于行政法規(guī)禁止的行為,之后改為以效力位階更高的法律進行規(guī)范,但具體法律責任不明確,對人們守法傾向性影響不大。因此在立法、普法中應注重責任的確定性,不宜過多使用類似“……將追究法律責任”這樣的抽象規(guī)定和宣講,而代之以具體明確、操作性強的責任規(guī)定,更有利于守法行為的發(fā)生。

        [1]丁以升,李清春.公民為什么遵守法律——評析西方學者關于公民守法理由的理論(上)[J].法學評論,2003(6):4-8.

        [2]陸益龍.影響農民守法行為的因素分析——對兩種范式的經驗驗證[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5):91-93.

        [3]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王憲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4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5]王慧.法的理性主義限度——兼評行為主義法學[J].唯實,2003(4):38-42.

        [6]TVERSKY A,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974(185):1124-1131.

        [7]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 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979,47(2):263-292.

        [8]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9]P諾內特,P塞爾茲尼克.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M].張志銘,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0]HEA TH C,TVERSKY A.Preferences and Beliefs:Ambiguity and Competence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1(1):5-28.

        [11]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2]梁作民.當代思維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侯翠環(huán)]

        Abstract:A lthough the objective facto rsof legal no rm smay affect individual'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of law-abiding behavio r,this legal no rm s as external to the acto rs,w ill ultimately be internalized by the individual's subjectivity to p lay a role.Individual law-abiding attitude and mo tivation determ ine the tendency of its law-abiding behavio r,and the p sychological evaluation p rocess a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of legal know ledge is a p remise to form the attitude and motivation.By empirical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tudy,we found there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negative cognitive degree of legal acts and law-abiding tendency,an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law-abiding tendency and positive experience degree of legal acts,available appercep tion degree of law ful know ledge,imp ression intensity of law-abiding experience,and punitive detailed degree of illegal behavior.

        Key words:law-abiding behavior;psychological evaluation;law-abiding tendency;empirical study

        An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Law-abiding Behavior

        WANG Xiao-shuo1,L IU Qing-shun2
        (1.Law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Shijiazhuang,Hebei 050061,China)

        河北省200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法治的實現(xiàn):認知、規(guī)則意識與行為習慣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HB08BFX005)

        王曉爍(1972-),女,河北深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D90-054

        A

        1005—6378(2010)06—0073—08

        2010—05—23

        猜你喜歡
        傾向性守法行動者
        與異質性行動者共生演進: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政策執(zhí)行研究新路徑
        基于模糊數(shù)學法的阿舍勒銅礦深部巖體巖爆傾向性預測
        人在網絡 也要守法
        新農業(yè)(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敬仰中國大地上的綠色行動者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文明守法路暢通——做自覺守法的“領頭羊”
        敬畏與謙卑是守法之本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1
        關于醫(yī)患沖突報道的傾向性分析——以“湘潭產婦死亡案”為例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網絡行動者的新媒體使用特征、影響及媒介民主化
        新聞傳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聯(lián)網+”的積極行動者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中文色婷婷久久久精品|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嫩草影院未满十八岁禁止入内|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第一女人的天堂av|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中文字幕偷拍亚洲九色| 午夜男女靠比视频免费|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91亚洲人成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 婷婷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 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四川丰满少妇被弄到高潮|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AV| 美女露出奶头扒开内裤的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乱亚洲乱妇| 日本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2022|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三区|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 乱中年女人伦av| av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v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精品国产午夜久久久久九九|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真人做爰试看120秒|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