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梅,何慧君,楊思光,楊東群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醫(yī)院,廣東廣州 511400)
產后出血是產科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居孕產婦死亡原因之首位[1]。我院接受的孕產婦主要來自農村地區(qū)和流動人口,生活經濟條件一般。我院產科分娩量居番禺區(qū)第4位,通過對近2年來我院發(fā)生的148例產后出血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產婦年齡、孕產次、分娩方式、出生嬰兒體重及出生嬰兒性別與產后出血之間的關系,探討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尋求預防產后出血的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產婦總數共4 172例,順產3 105例,剖宮產1 067例,其中,發(fā)生產后出血148例(順產105例,剖宮產43例),產后出血量發(fā)生率為3.54%,初產婦69例,經產婦79例;年齡17~41歲,平均26.7歲;孕次1~6次,平均2.32次;產次1~3次,平均1.6次;胎兒體重1.90~5.15 kg,平均3.47 kg;男嬰78例,女嬰70例。
產后出血量按照《婦產科學》(第6版)[2]的標準,即胎兒娩出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采用計量血墊稱重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方法用 t檢驗、χ2檢驗、簡單回歸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
產后出血發(fā)生時間:66.2%發(fā)生在產后2 h內,產后2 h出血量 130~1 480 ml。 產后出血量:500~1 750 ml,平均 705 ml,其中較大量的產后出血(出血量>1 000 ml)占10.1%。產后出血原因:包括宮縮乏力 91例,胎盤因素21例,軟產道損傷25例,凝血功能障礙2例,綜合因素9例。影響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有分娩方式和產婦年齡。剖宮產出血量大于順產后出血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分娩方式產后出血量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different modes ofdelivery
不同出生性別產后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不同嬰兒性別產后出血的關系Tab.2 The relationship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different infantgender
見表3。由表3可知,產婦年齡與產后出血量相關(r=0.365,P<0.05)。
表3 產婦年齡與產后出血關系Tab.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age and postpartum hemorrhage
見表4。出生嬰兒體重與產后出血量無相關關系,較大量的產后出血與產婦年齡及分娩方式相關。
表4 產后較大量出血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Tab.4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over a large number
產科出血一直為孕產婦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農村及邊遠地區(qū)這一死因構成比例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約占50%,在死于產后出血的全部孕產婦中,農村孕產婦比例占80%左右[3]。產后出血主要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宮縮乏力所致者最常見,占產后出血量總數的 70%~80%[2]。
本組資料分析表明,分娩方式、產婦年齡為影響產后出血的危險因素。剖宮產影響產后出血量,與文獻報道類似[4]。剖宮產本身就存在產后出血危險因素,如巨大胎兒、瘢痕子宮、雙胎、前置胎盤、產程延長等,但剖宮產中社會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我院近2年社會因素性的剖宮產率為20%,較2003年增長1倍。此種剖宮產中多數孕婦未臨產,子宮下段形成欠佳,對宮縮劑不敏感,產后容易引起宮縮乏力性出血。產婦年齡影響產后出血量,高齡產婦產后出血量大。鐘妙鶯等[5]研究報道35歲及以上組在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20~34歲組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我國女性最佳懷孕時間為24~29歲,但當今社會經濟壓力大,部分女性因為工作需要無暇顧及家庭,到計劃懷孕時已達到或超過35歲;另有部分家庭重男輕女,逃避計劃生育政策,多胎多產,也增加了高齡產婦的比例。
由于高齡孕婦骨盆和韌帶功能退化、軟產道組織彈性減弱,子宮收縮力也相應減弱;胎兒染色體異常幾率增加,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出生率隨著孕婦的年齡增加迅速上升,30歲時出生率為0.3%,大于35歲以上升至0.6%,超過40歲可達1.6%[3],部分產婦因為擔心胎兒畸形而精神緊張。目前已經證實,產婦的情緒改變會導致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包括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導致胎兒缺血缺氧,增加了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降低剖宮產率和選擇最佳生育年齡有助于降低產后出血量。降低剖宮產率依賴于孕婦及其家庭和醫(y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倡導導樂分娩和拉瑪澤減痛分娩可使孕產婦對分娩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對分娩充滿信心,降低對分娩的恐懼,減輕分娩痛[6],提高陰道分娩成功率,減少產后出血量。另一方面,年輕一代應充分認識到高齡產婦作為懷孕及分娩中的高危因素,權衡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比重,盡量選擇最佳生育年齡,孕育分娩健康的下一代。
[1]凌紅.影響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6):745-746.
[2]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1,224-225.
[3]王臨紅,方利文.產科急癥搶救專題討論——我國孕產婦死亡的常見原因及其影響因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4):193-194.
[4]周贊華,黃麗麗,金卓杏.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研究[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5,17(3):9-11.
[5]鐘妙鶯,周素文,鄧火生.基層醫(yī)院產后出血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J].2009,16(4):33-35.
[6]楊小靜.臨產后心理干預對于降低分娩痛的分析[J].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9,9(5):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