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30)
情境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導入中的應用
王曉敏
(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技術研究院,甘肅蘭州730030)
將情景認知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導入的模式,這對于改善英語教學現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英語課的教學質量都有深遠的意義。
情景認知理論;英語課堂導入;實踐
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研究發(fā)現,個體的、獨立的學習方式存在著缺陷,“因為人是社會的產物,因而,缺乏了社會的互動,他就永遠不可能發(fā)展起人類進化中所形成的屬性和特征”。社會互動和文化境脈是構成認知過程整體所必需的。相應地,學習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必須把學習解釋為“與中介工具和活動模式的社會文化演進相一致的理解的協作建構程”。[1](P339~354)基于心理學理論和其他科學理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產生了情境認知理論,也就是人置身于實際環(huán)境時進行的,認知過程依賴于現實情境。認知過程必須置身于現場情境,而不能把兩者分開,因此,認知過程是情境的認知。所關心的問題是認知過程和現場情境的關系。[2]
可以用4C表示情景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整合的優(yōu)勢。4C即在Context(情境)中,可實現Com2 munication、Culture和Community。四要素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滲透的[3](P79~80)(見圖1)。
圖1 情景認知理論模式
英國教育學家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應當是引火線、沖擊波、興奮劑,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維的功效?!边@句話用在課堂上再恰當不過了。有效的導入活動能夠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抓住聽課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期待和向往的心理,自然地融進學習中,從而為整節(jié)課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應用 Krashen的輸入假設理論,提出既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經過努力又能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識。而且,情境的設置不僅在英語課的導入階段要格外注意,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它應成為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并逐步形成高潮,以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因此,課堂導入遵循的原則:交際互動原則。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師生間的雙向活動,英語教學應通過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配合來達到教學目的,因此不能只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逐步認識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際互動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是深刻的。情感交融原則。教師要善于在該項活動中找到教學知識與情感心理的一個契合點,利用教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導入活動,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一種合理上的滿足和感情上的享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變得積極努力、樂觀向上,對提高學習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趣味性原則。課堂導入要講究趣味性,教師不僅要精心挑選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材料來組織和實施活動,還要注意導入方式方法的多樣化。總之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前導入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去體驗英語。聽說為主原則。聽的過程是學習者自外而內獲取語言知識,即輸入的過程,而說則是學習者將所學知識自內而外的再現過程,即輸出過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都離不開聽,聽是輸入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說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一種主要的輸出技能,是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最簡潔的方式。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口語焦慮感,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在聽與說的活動中適當穿插一些限時完成的讀寫練習,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從多個角度將學生引人主題。[4](P14~19)
2009年8~12月,教師在2008級阿語1班和3班進行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每節(jié)課導入部分,邀請學生按照順序將自己積累的英語諺語、名言警句和優(yōu)美的句子向全班同學展示,并用英文解釋生詞和整句的意義,直到其他學生理解。如圖1情景認知理論模式,教師根據展示者的信息有效的組織學生課堂,使學生個體將此時的展示所傳達的信息看作一個情境,學生對情境的認知可以使自己集中注意力進而將頭腦中的信息轉化成語言思考并表達出來,使個體與個體之間進行相互的信息交換。因此,隨后的課堂上,其他同學根據展示者的句子意義進行英文對話和交流,如舉類似的例子、跟展示的同學進行辯論和交流意見,等等。此時教師起到的就是橋梁的作用,運用課堂用語將同學間的對話聯系起來,并加以評論,主要表露鼓勵學生的情緒。此外,教師最大限度的將展示者的單詞和句子進行聯想,使之與英語課文緊密聯系,恰到好處的導入課文正題。當然這個方面難度較大,對教師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很高。一個學期以來,筆者發(fā)現,應用情境認知導入課堂教學,學生不僅變得自信,而且思維積極、活躍,注意力集中,課堂導入效率提高帶來了整體課堂的質量。比如在課堂上的句子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玫瑰易名,馨香如故。)
學生清晰朗讀句子,并解釋其內涵。此時,其他同學注意力集中,聽其講解。根據認知能力的高低,不同水平的學生進入情境有所不同。最重要的體現是相互間英語的交流對話。他們先直譯,然后在筆者的引導下展開討論,并舉例。教師首先提供信息:出自莎士比亞的這句名言有著深刻的內涵,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逐漸,大部分學生進入角色。同學A:名字只是一個形式上的代表;同學B:我不同意,名字起的好是有很大好處的,我覺得玫瑰比起雛菊來給人的印象就好;同學C:我認為,一個人關鍵要看其內涵而非表面的華麗;很多同學點頭表示同意。另有同學想起與玫瑰有關的童話故事。筆者此時抓住時機導入課文《夜鶯與玫瑰》。教師提問,莎士比亞手中的玫瑰和奧斯卡王爾德手中的玫瑰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上節(jié)課學生已預習課文。)學生此時還處在交流的情境中,注意力比較集中,思維活躍。有些在思考老師的問題,有些已經在回答。導入環(huán)節(jié)結束,進入課文正題。
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通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應用情境認知理論,不斷開展師生、生生間各種情境交際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體驗其成就感,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期提升英語教學的質量和內涵,有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信息交流,提高英語綜合素質,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1]Vygotsky L S.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D Veer R V, Valsiner J.The Vygotsky Reader[C]U.K.:Oxford,Blackwell, 1994.
[2]唐孝威,黃華新.認知語言學(第一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陳艷.情境認知理論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蘭州石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
[4]彭雁萍.大學英語精讀教學課前導入探微[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700,ebook=700
H319
A
1673-1395(2010)03-0273-02
20100325
王曉敏(1984—),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