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關鍵詞]外語教學;高中英語;文化教育;新課程
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币虼嗽谛抡n程的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如果我們抽出一點精力,換一個角度,從西方文化入手,讓學生感受英語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同時也會使大多數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一、英語語言文化
談到英語語言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國和美國。英國文化源遠流長,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已不再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進入20世紀,美國文學日趨成熟,成為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學。
英語的根源很復雜,包括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挪威語等等。但它同時也變得更富有彈性,也更強大。目前,全世界有3.8億人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大約2.5億人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另外還有10億人正在學習它。它是全球化的語言,廣泛應用在國際商務、政治和外交領域中;它也是電腦和互聯(lián)網的通用語言。
二、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體現(xiàn)
作為語際的交流,把握文化所傳承的信息,至關重要。曾經有一個翻譯的軼事:一位外國人參加中國朋友的婚禮,他稱贊新娘很漂亮,新郎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蓖鈬笥汛蟪砸惑@,以為是問哪里美,只好硬著頭皮說:“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p>
1.地理位置的不同。英國是一個海島,而中國傳統(tǒng)是內陸文化。因而在英語中很多習語與水有關,但在漢語中很難找到相同的對應。例如: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飲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萬不要班門弄斧
氣候同樣也帶有地域特色。中國人喜愛東風,因為東風象征著春天,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通常用來比喻革命的氣勢和力量。而西風是冬天的象征,給大地帶來一片蕭瑟和凄涼,通常用來比喻沒落的腐朽勢力?!皷|風壓西風”(毛澤東),如果不了解此中特殊含義,外國人是不會明白其特殊含義。但在西方,英國是海洋性氣候,西風代表著春天,象征著生氣勃勃,大地復蘇。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天的謳歌。
2.思維方式的不同。民族思維方式屬于傳統(tǒng)文化,這種觀念文化的主要載體是語言的句法結構。漢語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國人重“綜合”,英語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漢語通常從已知到未知,從大到小的詞序和英語從未知到已知,從小到大的詞序,反映了中國人的順向思維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維。譬如在地址和時間的順序上,中國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則習慣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3.人名文化的差異。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結構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的姓名由三個字組成,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家族的輩分,第三個才是名。但中西方在姓名的排列順序上,卻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這種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順序體現(xiàn)了中西方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宗族觀念,姓代表著宗族、氏族、群體和血緣關系,而代表個性的“名”就理應在后。然而西方更強調個性和個體,尊重個體獨立的人格和主體意識,所以必然把代表個體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
三、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徑
首先,在教材選編上應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同步發(fā)展。因此要考慮那些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和介紹語言國家風俗習慣的語言材料。其次,在文化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實用性和循序漸進性原則。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語言文化教學。
1.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課堂中,開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專欄,學生分組做競猜,用漢語的諺語翻譯。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譯為:今天是昨天的教師)學生要譯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為最佳。
2.對比中西節(jié)日,學習背景文化。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有的節(jié)日,隨著文化的融合,中國節(jié)日特別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備受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jié)又叫元霄節(jié)(Lantern Festival),中秋節(jié)(Mid-autumn Day),重陽節(jié)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收集關于西方節(jié)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圖片、音樂、或影片,向“中國人”簡介西方節(jié)日的相關習俗知識;同時收集中國的節(jié)日,同樣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其由來,習俗等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眾多的西方節(jié)日的知識。
3.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眾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語言來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終是為了交流。而英語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課堂中開展“快人快語”quick-speaking 活動,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個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訴你)B: Sure thin! (當然)。學生通過這個很簡短的對話,卻學到了很多在生活對話中很實用的句子。
4.巧用動物滲透文化知識。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漢語說壯如牛,英語卻說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漢語說亡羊補牢,英語說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馬補牢”;從以上的關于動物的習語中可能聯(lián)想到語言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xiàn)“壯如牛”一說,西方是以游牧為主的,所以馬在他們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現(xiàn)“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西方對狗是情有獨鐘的,所以英語中有大量的關于狗的習語,如lucky dog幸運的人,top dog優(yōu)勝者,under dog 失敗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會叫的狗不咬人等。在教學中滲透有關此類的文化知識,并鼓勵學生收集相關動物的習語。
另外在課外補充上要下大工夫。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布置難度相當的外語原版讀物任務。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以此來大量攝取語言文化知識,深層挖掘語言背景信息。
整個語言文化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教授學生學會主動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和環(huán)境去學習和了解語言文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外語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化教育?!拔幕哂忻褡濉⒌赜?、時代特征,我們提倡跨文化交際的外語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加強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因此,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guī)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guī)范語言的意識?!?/p>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