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健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90后”大學生群體心理特點及新時期和諧師生關系定位
申 健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作為新一代的青年,“90后”大學生有著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思想特征,這些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會影響他們的成長成才,更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戰(zhàn)。分析“90后”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特征,以期對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的師生關系定位提出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對策。
“90后”;心理特點;思想特征:師生關系
“90后”指代整個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2009年以來,“90后”大學新生陸續(xù)跨入高等教育階段,很快將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更加深入,人們面臨的社會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精神生活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對人們的心理,進而對思想上產(chǎn)生了突出的影響。這些變化在年輕一代“90后”身上表現(xiàn)尤為明顯。筆者在參考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心理及思想角度分析入手,更進一步剖析新時期的師生關系定位。
1.熱情開放與沉默孤獨并存,人際交往欠缺,過度依賴網(wǎng)絡
“90后”的大部分大學生都熱情、開放、充滿活力,善于言談。但是,在這部分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熱情、開放、能言善辯是只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們表現(xiàn)的比較沉默,不善言辭。很多大學生與同學交流并不多,他們的交往范圍多僅限于同宿舍同學。時間長了,還會被誤認為不合群,不好交往,漸漸的大家會習慣于他們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與其交流。這樣,他們自己就會覺得孤獨和被忽視。在人際交往方面多存在以下缺點:缺乏自信心、在社交場合十分拘謹,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形象、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地苛求別人。對他人的言行吹毛求疵、挑剔、猜疑,缺乏理解、尊重、同情心;不懂寬容,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過分固執(zhí)、任性、偏激甚至喜怒無常等等。無聊、空虛、渴望交朋友,卻不主動或者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朋友,而趨向于沉浸在游戲或網(wǎng)絡生活中,從虛擬的世界中尋求安慰。
2.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獨立生活適應性差
“90后”的大學生,由于獨生子女比較多,存在強烈的獨立意識,討厭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過多地管自己的事情,不希望別人打擾。也因為獨生子女問題,從小到大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辦,因此在日常事務和經(jīng)濟上對父母的依賴非常大。與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對較差,對父母存在很強烈的情感依賴,但同時又不愿意和父母做深入的交流。
3.張揚個性,追求新鮮感,表現(xiàn)欲強,渴望得到認可
“90后”大學生是在新興電子產(chǎn)品及互聯(lián)網(wǎng)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強,喜歡尋求刺激、追求新鮮感,學習能力也很強,思維活躍、創(chuàng)造性強。經(jīng)常求新、求變,不能安于現(xiàn)狀。為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我,經(jīng)常奇裝異服,新潮動作。自信、充滿激情,這種自信不是舉起拳頭的宣誓,而是從談笑、舉止中就能體現(xiàn)出對自己能力的自我肯定。各有個性,渴望在一個集體的舞臺上顯示自身的優(yōu)勢,表現(xiàn)欲望非常強烈,從當紅的娛樂節(jié)目的火爆就可見一斑如“快樂女聲”、“快樂男聲”等等。
4.責任感不突出,心理承受力弱
“90后”大學生,他們生下來就有好的生活,父母的呵護,不知道什么叫苦,他們不需要關心政治、關心國家發(fā)展,除了父母、老師教育自己要好好學習以外,沒有人告訴他們還需要關注學習以外的事情,因此,他們就顯得對國家、對社會關注不夠,責任感不太突出。
“90后”大學生比較特殊,國家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經(jīng)濟有很大好轉(zhuǎn),每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相對比以前好,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也會更多。而且父輩們自己吃了很多苦,都不想讓自己的子女再受苦,想讓子女過上優(yōu)越的生活,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幾乎物質(zhì)上有求必應;另外,孩子受到整個家庭的完全照顧和愛護,除了學習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整個家庭都以孩子為中心,他們可以任意發(fā)脾氣,家長無條件的接受。這些孩子成了溫室里的花朵,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狂風暴雨的洗禮,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像天塌了一樣,覺得世界一片灰暗。2010年3月30日晚9:00左右,四川大學江安區(qū)校園內(nèi)發(fā)生了一起殺人刑事案件,致1名女學生死亡,2名男生受傷。原因就是失戀所致[2]。
5.功利思想較強,價值觀比較務實[3]
功利行為的增加和當代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息息相關?!?0后”大學生普遍憂患意識較強,因此“90后”大學生在選擇上功利性會比較強,凡是對就業(yè)、考研、考公務員有用的就參加,沒用的就不管。這在綜合素質(zhì)測評,評優(yōu)以及入黨等方面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和諧大學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和諧社會在高校內(nèi)的重要體現(xiàn)。目前在高校內(nèi)輔導員與學生存在的師生關系總結(jié)起來主要可以歸納為放任型、專制型、管理型、慈愛型和民主型師生關系五大類型。[4,5]這些師生關系類型各具特點:
1.放任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是以無序、隨意、放縱為其心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輔導員對學生集體的活動,不加實質(zhì)性控制,不進行內(nèi)在參與,也不予批評和建議,對學生缺乏熱情,對學生的問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或?qū)W生的需要有求必應。輔導員對學生無要求、無檢查、無賞無罰,一切順其自然。
2.專制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是以命令、權(quán)威、服從、疏遠為其心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輔導員往往把自己看成是學生的絕對“領導者”,而對學生不夠熱愛和尊重,主要表現(xiàn)在方法上比較簡單、主觀、專斷、粗暴甚至苛刻。以外在的壓力刺激學生,而不從內(nèi)在的需要上引起學生的動機,只有命令,不講道理;只有懲罰,不許申辯;只重權(quán)威,不講民主;只準服從,不許違抗。
3.管理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是以規(guī)范、嚴格、理智、遵從為其心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輔導員注重對學生的外在行為的要求。管理目的比較明確和簡單,管理手段比較規(guī)范和嚴格,管理效果比較直接但表面。學生對輔導員服從,行為能合乎規(guī)范。他們與輔導員的來往比較理智,通常帶有“協(xié)議”的色彩。
4.慈愛型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是以真摯、親密、互諒為其心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輔導員對學生真誠、熱愛、同情、體貼,有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工作周到細致,對學生關懷入微,注重情感投入。學生對輔導員親近、信任、敬重,愿意向輔導員表露心跡,師生關系融洽。
5.民主型師生關系
這種類型是以開放、平等、互助理解為其主要心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在這種師生關系中,輔導員注重師生交往的價值,對學生坦誠、尊重,善于以各種適當?shù)姆椒ń佑|和引導學生,實行雙向交流溝通,通過建立規(guī)則來提供穩(wěn)定的秩序,輔導員把自己視為學生集體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討論,提供建議。學生對輔導員敬佩、親近、信服,容易接受教育,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流露自己的情感,自尊、活躍,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種關系的形成往往源于輔導員的民主意識、平等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較高的業(yè)務素養(yǎng)和人格力量。這是一種較理想的師生關系狀態(tài)。但這種師生關系也是最難實現(xiàn)的,對輔導員要求極高,除以上要求的輔導員自身素質(zhì)外還需要有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摸索后形成。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分析,僅僅是從師生交往的一些主要特點和實際情況所做的一般區(qū)分。而區(qū)分師生關系類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衡量每一種類型的優(yōu)劣應從多方面分析,而不能以單一的標準去衡量。
針對“90后”大學生的心理及思想特點,筆者認為形成民主型師生關系是最理想的關系,但也是最不易實現(xiàn)的。而放任型師生關系和專制型師生關系對“90后”大學生是萬萬不可采用的?!?0后”大學生責任感不突出,心理承受力弱,放任不管,則會發(fā)生不堪設想的后果;“90后”大學生張揚個性追求新鮮,專制高壓將磨滅學生特點,極易引起學生逆反。對在現(xiàn)實可操作的層面上,應針對“90后”大學生在不同時期面臨的問題,而靈活采用不同類型。
“90后”大一新生,由于剛脫離了父母和家庭的懷抱,獨立生活在一個全新環(huán)境,而且生活的空間和時間內(nèi)還要與同宿舍其他同學分享。此時面臨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就需要輔導員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所以在開學一周到兩周之內(nèi)可以按慈愛型師生關系為主,以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新環(huán)境,融入新環(huán)境。
開學一周到兩周之后,新生基本可以獨立生活和學習。如延續(xù)慈愛型師生關系,則很容易帶來慈愛型師生關系常見的問題,如學生依賴感嚴重,易對學生管理不嚴格,導致學生的兩極分化等等。且由于目前輔導員所負責學生數(shù)目較多,教育部規(guī)定最多為200人[6],一般高校多為100-200人左右,對輔導員精力要求大,短期可以實現(xiàn),長期采用會形成教師身心俱疲,反而會造成工作漏洞增多,顧此失彼。此時可從慈愛型師生向管理型師生關系過度,強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使學生行為能合乎規(guī)范,在能適應新環(huán)境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形成積極奮發(fā)的精神面貌,對大學生成才極為有利。在良好管理的基礎上,對學生坦誠、尊重、交流、溝通,與學生共同討論,提供建議,追求達到民主型師生關系,實現(xiàn)完美的和諧師生關系。
[1]周國莉.從“90后”的心理特點看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消費導刊(教育時空),2009,(1):167-169.
[2]勺兒.從四川大學兇殺案透析大學生失戀心理[N/OL].華媒網(wǎng),(2010-04-01)[2010-06-19].
http://www.ccvic.com/
[3]謝國士.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其教育對策[J].魅力中國,2009,(9):219.
[4]田建國.和諧社會視野中的大學和諧校園建設[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8):109-112.
[5]田建國.和諧社會與和諧大學建設[J].山東經(jīng)濟戰(zhàn)略研究,2005,(6):12-14.
[6]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4號.
責任編輯:王玲玲
G444
:A
:1671-4288(2010)05-0136-02
2010—08—15
申 ?。?981—),男,山東成武人,濰坊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