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李 艷
(1.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2.徐州電影劇場公司,江蘇 徐州 221000)
國家和高校充分考慮貧困學生情況,在學生入學之初即為貧困生設立了“綠色通道”等資助,在校期間又設立了包括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貧困生資助體系,竭盡全力讓每個學生接受平等的教育,這些措施從經濟上有效地解決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問題,但是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往往被忽視。而對“高校貧困生”群體而言,他們由于經濟壓力較大引起的心理壓力要比其他學生大得多,相對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或“心理貧困”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自卑心理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不滿、鄙視等情感,是對個體的得失、榮辱過于強烈的一種心理體驗。高校貧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經濟上的匱乏,但也受先前未接受較好教育的影響。貧困生往往來自偏遠山區(qū)、貧困農村、牧區(qū)等欠發(fā)達地區(qū),當?shù)氐慕逃铰浜?,對外界的認知水平沒有城市中的學生高,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差,自卑心理明顯,自尊心尤為強烈,不容許別人對自己開玩笑,更不能承受別人對自己的嘲諷。
受教育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個別貧困生入學開始在綜合能力等方面不如他人。面對他人較為寬裕的生活、較強的能力、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等,極易產生嫉妒心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在貧困生身上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他們會對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耿耿于懷,在意很久、難以忘懷,對他人的嘲笑更是難以承受,甚至將他人的玩笑當作譏諷,產生復雜、矛盾而痛苦的心理糾結。
人具有社會屬性,每個人都離不開集體。貧困生也一樣,他們希望和周圍的同學、老師正常相處,但是一些貧困生因為自身的原因,往往自我封閉,在人際交往上缺乏信心,怯于參加人際交往活動,甚至經常找借口逃避參與集體活動,由此導致他們交往范圍狹窄,與他人關系緊張,在人際交往中常處于一種被動狀態(tài)。他們總以特殊的方式審視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內心世界從不輕易對外人吐露,長此以往導致心理產生障礙。
這是貧困生在學校學習后期較易存在的一種問題。部分貧困生從開始上學時就受到學校、社會的資助,對于自己得到的資助往往認為是自己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應得的,缺乏對社會資助的回報意識。同時,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出較強的依賴意識,只要某個方面出現(xiàn)問題就尋求他人的幫助,不愿自己解決。
高校貧困生對自己的定位模糊,對自己未來十分迷茫,對自己的價值難以肯定。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社會的弱者,需要社會的幫助,擔心自己在走出校園的時候依然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同時,有的貧困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到了新的環(huán)境要很長時間才可以逐漸適應,當今社會的變化莫測更加重了貧困生對自己未來的困惑與迷茫。
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等問題,學生來到大學,自身心理尚處于發(fā)展階段,加之社會上“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在校大學生很容易形成不良價值觀。貧困生多數(shù)來自于偏遠地區(qū),見識不廣,更是加劇了這一群體中個別人對金錢的渴望。自身的經濟拮據與對金錢的強烈渴望之間的暫時性矛盾導致了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問題。
就業(yè)一直是大學生們普遍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更加重了廣大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壓力。就業(yè)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視這就更增加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貧困生往往不善于表達,不主動與他人交流,面臨就業(yè)的壓力較大,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的心理問題。
目前,多數(shù)高校都有著面向貧困生的資助機制和體系,但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關懷疏漏。不少學校在新生到校不久后就申報、審批貧困生,在申報、審批的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參照該生日常消費情況投票確定該學生可否定為貧困生和定位等級,部分學校還將最后貧困生的建檔結果加以公布。這種做法沒有保護好貧困生的隱私,有的貧困生怕別人歧視不敢報、不實報,一方面沒有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也給貧困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
少數(shù)貧困生既不勤儉節(jié)約,也不愿參加勤工助學的工作,自尊心強又心胸狹隘,渴望獨立卻力不能及,眼高手低卻心高氣傲。他們肆意揮霍學校、社會給予的資助,將得到的錢用來買手機、電腦、MP3等貴重消費品,以滿足個人的虛榮心。有的貧困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資助,認為受到資助就低人一等,強忍著強大的經濟壓力不說,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得到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事,對別人的幫助絲毫未存感激之意,最終導致這部分人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在加大資助力度的基礎上,高校資助體系應該加以優(yōu)化,從細節(jié)上考慮到貧困生可能因資助操作過程不當而帶來的心理問題。比如,在貧困生建檔的時候就應充分考慮到貧困生的隱私和心理承受力。另外,增加勤工助學等需要學生通過自身勞動付出而得到回報的資助形式以使貧困生更易于接受,也更珍惜資助款項。
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很多是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師的疏導來解決的,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可以有效地解決部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在高校開設心理課程、心理咨詢室,加大學生心理自助中心的發(fā)展,鼓勵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集體活動,為貧困生提供一個公平參與集體活動的平臺。同時,作為高校輔導員應主動觀察和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動態(tài),主動和貧困生交流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問題,對于發(fā)現(xiàn)的問題要及時疏導、及時解決。
健康、和諧的校園風氣對于在其中生活的大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想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班級尤為重要,班級的學生干部應當把班風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班主任也因該給予適當?shù)闹笇Ш蛶椭=洺P缘亟M織班級集體活動,將有助于貧困生融于集體中,逐漸培養(yǎng)貧困生的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學生會、社團也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將有著共同興趣的學生組織起來,經常進行交流和學習,開闊大家的視野和知識面,擴大貧困生的交際面。
[1] 張婭婧.淺析高校貧困生心理現(xiàn)狀與對策[J].岱宗學刊,2008,(3)
[2] 袁崗.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與對策[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