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福州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福建福州350018)
從三美原則探析《竹枝詞》四種英譯本
陳晨
(福州外語外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福建福州350018)
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古詩詞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譯詩不僅要忠實于原文,譯文還要表現(xiàn)出原文的意境,意向,表現(xiàn)出詩歌的韻律感,美感。本文通過對中國古詩詞翻譯的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的介紹和分析,以劉禹錫的《竹枝詞》四種不同譯本的分析為例闡述中國古詩翻譯的美學(xué)原則。
詩歌;三美;竹枝詞
在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古詩詞無疑是最為光彩奪目的。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古詩詞的翻譯就顯的尤為重要。翻譯難,而譯詩更難。因為普通的翻譯只要語義通順,與原文意義大致相同就可以了。但譯詩卻不僅要忠實于原文,譯文還要表現(xiàn)出原文的意境,意向,表現(xiàn)出詩歌的韻律感,美感。
詩歌被認(rèn)為是思維表達的最高形式,它是最精煉的,最有韻律感,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文學(xué)體裁。這主要是因為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藝術(shù)形式,而它的特殊性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音美是其一,形美是其二,意美是其三。音美是指譯文要有節(jié)奏美,押韻美,音樂感。形美通常是指我們所說的結(jié)構(gòu),要令人賞心悅目。意美是指神似,要有意象,意境。本文就以劉禹錫的《竹枝詞》四種不同譯本的分析為例分別從音美、形美和意美三個方面闡述中國古詩翻譯的美學(xué)原則。
原詩: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詩:
譯(1)
The willows green,the river quite at rest,
Ihearmy lover sing ashore a lay.
Sunshine in the east,and raindrops in the west,
It isn’twarm,butwarm yet,I dare say.
Note:Here“warm”refers both to“the weather”and to“the song”.
譯(2)
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g.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譯(3)
Calm are the river waters,green the willows.
From this bank I've heard my love singing fine.
Here the sun shines but there it showers,
Can you read my mind if it's rain or shine?
譯(4)
The willows are green,the river smoothly flows;
Singing over there on the waters is the lad I love.
In the east the sun is out,in the west there is rain;
It is not yet clear,but somewhat clear,you may as well say.
1.音美在譯文中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中國古典詩歌講究嚴(yán)格的音樂效果,漢語有陰陽上去四聲調(diào),在詩歌應(yīng)用中注重平仄的搭配,樂感極強。漢字以元音做結(jié)尾,在詩歌中通常是一元韻式,而且漢字基本上是開音節(jié),不受結(jié)尾輔音的干擾,因而做韻腳聲音響亮,而英文則是以輔音結(jié)尾,做韻腳時在音樂效果上遠(yuǎn)不如中文所產(chǎn)生的效果。但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審美習(xí)慣,漢語詩歌中特有的節(jié)奏是英譯時無法實現(xiàn)對應(yīng)的,因此只能通過英語中韻律的手段來力求保持詩歌的音美。
譯文(1)與譯文(2)均為押韻詩,采用的是英詩中的英雄體的詩歌形式。譯文(1)中作者在翻譯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時,作者用lay來表示歌聲,并把ashore(岸邊,這里為江上的翻譯)這個詞提前,為的是和第四句的say做押韻。譯文(2)采用的是抑揚格六音步詩。這樣處理使讀者在閱讀時有節(jié)奏感,輕重音交替,聽起來悅耳動聽。而譯文(3)中第一,三行不押韻,譯文(4)只是平鋪直敘,也不押韻。在音美的處理上譯文(1)(2)顯然更勝一籌。
2.譯文所體現(xiàn)出的形美
形美是針對譯文在行數(shù)、分以及字(詞)數(shù)而言的。也就是說形美要求結(jié)構(gòu)整齊,每句長短相當(dāng)。漢詩當(dāng)中的形美是通過字?jǐn)?shù)來表現(xiàn),每句,每行的字?jǐn)?shù)都相等。英詩中,英文單詞很難找到長度完全相等的詞,因而,英詩的形美主要通過音節(jié)相同來實現(xiàn)。譯文(1)(2)(3)長短都大體相等,都在10個音節(jié)左右,譯文(4)長短不一,相差較大。
3.譯詩中意美的轉(zhuǎn)化
意美就是詩所傳達出來的意境。漢詩與英詩不同,英詩在表達情感時通?!伴_門見山”而漢詩則是講究“言外之意”,“弦外之聲”。漢詩所表達的情感通常是含蓄、朦朧、隱晦,時常會給人一種“不言而喻”的感覺。因此,要把漢詩中所“不言”的東西翻譯出來,并且還要有英詩的美感,要有意境是相當(dāng)困難的。這首《竹枝詞》中翻譯的難點也是意美的主要體現(xiàn)是在第三四句的雙關(guān)語的翻譯上。詩歌的后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諧音雙關(guān)。利用漢字中的“情”和“晴”同音的特點來表達少女的忐忑不安,把她既報希望,有含疑慮的情感表達出來。詩歌表面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歌詞要表達的意思是聽歌者從那江上歌聲聽出唱者是“有情”的。末句“有”“無”著重的是“有”。
譯文(1)中,在意美的轉(zhuǎn)換上,作者試圖想還原原詩歌中一語雙關(guān)的特點,用warm來表示“天晴”和“心情”。譯文使用了注釋,但若讀者不看注釋,很難從譯文中猜測出譯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譯文(2)用as…as的句式來翻譯“天晴”和”心情”,巧妙的把這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第三句譯出了雙關(guān)語的字面意思,第四句譯出了其內(nèi)在的意思,但原詩中的雙關(guān)意是隱藏的,含蓄的,譯文卻把雙關(guān)意明晰化。明晰化的譯文卻使讀者了解到了詩歌中的多重含義,讓人不斷品味,浮想聯(lián)翩。譯文(3)中,保留原詩含蓄婉轉(zhuǎn)的風(fēng)格,但雙關(guān)的意味不是很強烈,而且最后一句的翻譯,表達的是“我”心情的好壞,但是,原詩中的意思卻是“我”在猜想對方的是否對“我”有情。譯文(4)中用“clear”來表現(xiàn)雙關(guān),但使用“clear”在讀者看來,很難聯(lián)想到“少女的心情”。因此,在意美表達上,譯文(2)更接近于原詩。
讀詩本來就是一個極具個人化的行為,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才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說明文藝欣賞有它的客觀差異性。Holmes強調(diào),詩歌翻譯是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shù),成功與否只是程度有所差異,沒有任何一個譯文可以做到與原文完全對等,一首詩就該有幾種各有所長的譯文??傊姼桦y譯。要想譯好一首詩,不僅要熟悉兩國的語言,還要熟悉兩國的文化,這樣才能將古詩詞譯得美,譯得巧妙,達到“音美”,“形美”,“意美”。這也是我們翻譯工作者所要追求的目標(biāo)。
[1]侯國金.譯詩中美的再現(xiàn)——談劉禹錫《竹枝詞》的英譯[J].新東方英語(大學(xué)版),2006,(3):114.
[2]趙甄,陶譯.轉(zhuǎn)引自羅春霞、葛秋穎劉禹錫《竹枝詞》一首英譯探微[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4):60.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77.
[4]黃新渠.漢譯英基本技巧[M].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42.
[5]文殊等.唐宋絕句名篇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102~103.
[6]劉宓慶.翻譯美學(xué)導(dǎo)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90~156.
[7]Holmes,Jame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C].Amster2 dam:Rodopi,1988.
H059
A
1006-5342(2010)11-0086-02
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