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皓妮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062)
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人文心理調適
任皓妮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062)
當前的學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問題,而語文這樣的人文學科,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人文心理調適有了必要,也有著很大的可行性。
心理危機;學科滲透;語文教育;人文調適
新課改背景下,素質教育家喻戶曉,全面素質的概念更明確了其內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正如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林崇德所說的,“和諧社會不僅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生態(tài)等外部世界的和諧,也包括個體內心世界的和諧即心理和諧?!盵1]1當代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成熟、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表現(xiàn)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尤其是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學習競爭壓力增大,新舊觀念不斷撞擊,各種新現(xiàn)象、新矛盾紛至沓來,使如今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產(chǎn)生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的幾率增大,影響了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fā)展,在這種情形下,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刻不容緩的大事。而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重在心智體驗和技能經(jīng)驗的學科”,[2]45它以優(yōu)美的語言、細膩的情感、貼近生活的素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從而改變以至提升自我精神的空間。真正的語文教學不是“小學”,不是讀書識字,“是生活,是文化,是師生的一種生存方式”。[3]257因此,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人文心理調試、情感健康干預是有其可行性的。
高中階段是人一生中心理波動最大,承受壓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強的階段,而高中生是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4]。撇開已有的數(shù)據(jù)不說,且看兩則實例:(1)高一開學初某男生學習刻苦,做事踏實。但月考后成績并不理想,在班級里排到四十多名,在后來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他性格內向,又極其敏感,很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可成績的落后讓他覺得“顏面掃地”,幾天后因身體不適請假,聽值班老師說,他在出校門時手里拿著一塊錢給門衛(wèi),堅持說那就是假條,那次回去后他就再也沒來上學,后來很多同學說他最近幾天表現(xiàn)怪異,經(jīng)常胡言亂語。家長后來打電話說孩子已經(jīng)被確診為精神疾病,需要休學,這件事情讓人覺得痛心。(2)一名女生在上課時,目光呆滯,老師看她神情有些恍惚,以為困倦,就打算下課找她談話,沒想到過了幾分鐘,她的同桌就驚呼,“老師,她喝白雪(修正液)了?!崩蠋熞豢?滿嘴是白的,趕緊叫來了校醫(yī),緊急處理后就送往了醫(yī)院。事后調查,原因僅僅是她和父母鬧矛盾了。還有一次,班主任找她談話,說她最近怎么上課老是心不在焉,老師還沒說完,她就拿起桌上的筆扎在自己的胳膊上,她說老師傷害了她的自尊。再到后來,她只要遇見不順心的事情,就用筆扎自己的胳膊,典型的自殘行為。從以上兩則實例來看,高中生的心理狀況的確令人擔憂。結合各方面因素,學生心理健康欠佳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家庭。
1.給孩子從小灌輸非贏即輸?shù)臉O端價值評判標準。只有第一,唯有第一,哪怕是在幼兒園因為吃飯速度快得了第一,也是讓某些家長欣喜的。不正當?shù)膬r值引導讓學生盲目追逐,甚至“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家長們都只看到了作為“學生”的孩子,而忽視了作為“人”的學生,忽視了人的發(fā)展的多樣性和價值評判的多元化。
2.獨生子女相對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識不強,易孤獨。父母大多都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遠離社會的紛雜,目的就是讓孩子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學習上,不為生活分心。在父母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缺乏對生活的正確認識,將生活過于理想化,一旦遇到小小的挫折,也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從而產(chǎn)生消極的念頭,甚至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
第二,學生自身。
孩子正處于一個身體發(fā)育成長和心理重建的時期。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被認可,渴望打破原有的環(huán)境,重建自己的“地盤”,在此過程中,就需要他們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重建一個適合本階段的心理機制,這就是人生最“混亂”的時期,新舊交替,強弱對抗,如不能很好地處理重建中所遇到的迷茫、疑惑,就容易出現(xiàn)心理的失衡。
第三,學校。
1.素質教育并未改變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使學生普遍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沉重的課業(yè)負擔、迷茫的內心世界,再加上激烈的校園競爭,學生在長期的壓制下,極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2.學校教育普遍重視知識傳授,重視分數(shù),卻忽視了對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預。好友之間傾訴,由于都缺乏相應的心理學知識,不能正確引導疏通,有時還起反作用;另外,一些老師不重視學生的心理研究,在出現(xiàn)一些問題時,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大驚小怪,互相傳言,當作談資,這都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讓他們更加緊閉心靈的大門,讓心靈變成了一個滋生細菌的陰暗角落。
第四,社會。
手機上網(wǎng)成了學生接觸社會的一個新型途徑,便捷、隱秘、應有盡有,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填補了迷茫孤獨的心理,但由于監(jiān)管不力,近年來“網(wǎng)絡黃毒”泛濫中學,在心理的重建期,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和防范,學生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使心理扭曲,貽害終生。
由此可見,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除了社會加強監(jiān)管力度,凈化社會風氣,家長改變價值理念引導外,提高教師的心理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的正確心理干預意識,成了當前學校工作中應重視的一部分?!坝行┤苏J為心理輔導是專職人員的事,與一般任課教師無關。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學校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決不是由一兩位教師就能完成的工作?!盵5]257我們不能只依靠心理專家和專門工作者,更要重視依靠廣大教師,將心理教育貫穿于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滲透到學科教學過程之中,以全面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而目前正轟轟烈烈進行著的課程改革,為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提供了更好的契機。尤其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決定了在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是每個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做到與心理教育的融通呢?這就是筆者所說的人文心理調試。
人文心理調適是指與專業(yè)心理調適相對應的情感干預方式,它要求語文教師在了解、學習并吸收了有關心理學知識后,用非專業(yè)調適手段,采用適合語文教學的方法,通過課堂、作業(yè)等滲透一些健康的心理知識,從而干預學生的情感、情緒,使其向著更健康向上的方向發(fā)展的一種方式。具體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樹立正確的心理干預意識。
教師自身要加強心理學的學習,特別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并且要將這些吸收后的知識融入到語文學科中,建立正確的觀念,絕不能把心理偏差簡單地等同于道德問題,更不能將此隨意作為談資,避免傷害孩子的心靈。
教學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更確切的是一種心靈交流,一種靈魂對話,因此,了解心理學知識非常必要,對于本學科的建設也有重要作用。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闭f的就是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解惑,作為復雜的心智活動的“迷惑”就更應該受到關注了。
第二,充分認識學生的特殊性。
學生的確是來學校學習的人,但他們不只這一重身份,學生又具有社會性。一個社會人就不只有成績,還有心情、愛好、生活等等。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熱切地盼望自己成長,并且想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承認和尊重,他們再也不愿意只是“聽話”,他們渴望“對話”。因此,尊重并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前提。只有這樣,你才能走近他們;但另外一方面,他們畢竟是孩子,他們畢竟和成人有區(qū)別,所以在“對話”中必然有摩擦,這時候,老師就要把他們看作是孩子,看作成長中的需要完善的人,用寬容、耐心和愛去對待他們,可能短時間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就不是急功近利的工程,它有自身的規(guī)律,而愛是它永恒的旋律。
第三,挖掘教材的心育因素,在拓展人文內涵的同時豐富并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價值取向。
“不能過分夸大語文教育的作用,以至使其負擔過重;但同時不能否認的卻是語文教育在構造學生精神家園方面,確實有其特殊的‘優(yōu)越性’?!盵2]78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下對學生進行人文心理調適?這就需要教師不但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還要有“潤物無聲”的技巧。
新課改的大背景為這種調適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翻開新版教材,那些文質兼優(yōu)的名家名篇中洋溢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充溢著對時光、對生活的感悟,充滿了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yōu)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有人曾說,“語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潔的漢宮秋月;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shù)莖須;是莊子的逍遙云游,是孔子的顛沛流離;是魏王的老驥之志,是諸葛的錦囊妙計;是君子好逑的《詩經(jīng)》,是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剜掉雙膝的《兵法》,是受過宮刑的《史記》;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是千古絕唱的詩詞曲賦,是功垂青史的《四庫全書》……”
的確,語文課本處處都充滿了美,如果教師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帶領學生“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在學習課本的同時,多聯(lián)系生活,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多探討人生,如蘇軾的樂觀豁達、屈原的憂國憂民等,潛移默化,既少了說教的枯燥,避免觸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又使他們汲取了精神的力量,久而久之,定能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第四,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諧的心育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首要的就是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走上講臺的時候,要注重儀容儀表,精神煥發(fā),情緒飽滿,口授和板書時都要有條有理,鏗鏘有力,學生聽課的情緒也會為之一振,并會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聽課。反之,教師若無精打采、隨隨便便,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不在焉。其次就是把鼓勵帶進課堂,幫學生樹立信心,挖掘他們的潛力?!半m然沒人能客觀地衡量一個特別的老師對某一個學生所產(chǎn)生的特定影響,但是教師積極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形成自我的健康興趣。”[7]156很多時候,學生因為疲勞、成績,甚至一些負面情緒,都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此時,就需要老師鼓勵他們,用和藹的眼神,授課時照顧到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孩子都感受到被關注;課堂上的提問分層次,并且具體而有針對性,讓學生能感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快樂,即使學生的回答不是很滿意,也要很和善地和他交流,以肯定為主,然后引導他思考,交流時眼神要真誠,不可出現(xiàn)厭惡嘲諷的目光。當然,語文課外設計的實踐活動,要多鼓勵學生參與,參與活動本身就是打開封閉心門的途徑,并多給予積極評價,耐心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第五,通過作文、日記、隨筆等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語文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是指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促進課堂學習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發(fā)展的活動。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之外的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呢?我認為一個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文字交流了。通常,因為不善溝通或者不信任,學生并不愿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老師,但細心的老師在學生的作文、日記或隨筆中就能發(fā)現(xiàn)些“蛛絲馬跡”了,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改錯字,改文句,更要在抒發(fā)感情的句子旁多“停留”,如果評語中能跳出文章寫一些鼓勵的語句送給學生,那就會事半功倍。而且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寫宣泄作文,情感遷移作文,通過這些及早發(fā)現(xiàn)同學的顧慮迷茫等,把它作為孩子心靈的“窗口”,多去關照,多打開窗子,讓陽光灑進那些敏感的“小屋”。
顯然,在教育中,不可能指望通過簡單的一兩節(jié)課、一兩次活動就能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本文只是就語文教學環(huán)境下的人文心理調試做了一個簡要的闡述。心理教育對語文學科滲透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渠道是多種的,而實施的關鍵是要找到兩者的切合點。但只要心懷有愛,堅持不懈,相信美麗的心育之花終會盛開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地上。
[1]蔣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2]錢理群.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張化萬.我的語文人生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18-20.
[5]歐曉霞.心理學教程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6]柯森,等.當代美國中小學課程概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詹歆睿]
Humanel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Chinese Teaching Environment
REN Hao-n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n 710062,China)
Current schools ignor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 to a high degree.However,Chinese,a subject of the humanities,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adjusting students’mentalities humanely and also there is a great practicability in doing so.
psychological crisis;subject infiltration;language education;human adjustment
G632
A
1009—5128(2010)03—0064—03
2009—09—01
任皓妮 (1982— ),女,陜西旬邑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2007級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