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燕,魏志新,付麗麗
(山東省濰坊醫(yī)學院形態(tài)學實驗室,山東濰坊 261053)
對建設高質量醫(yī)學免疫學實驗課教學的探討
付曉燕,魏志新,付麗麗
(山東省濰坊醫(yī)學院形態(tài)學實驗室,山東濰坊 261053)
針對醫(yī)學免疫學實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筆者通過優(yōu)化及合理安排實驗內容,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加強實驗考核等途徑對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探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醫(yī)學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探討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迅猛發(fā)展,醫(yī)學免疫學已成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當代醫(yī)學的幾乎所有領域,隨著現(xiàn)代生命科學的飛速發(fā)展,與眾多的生物學、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各專業(yè)學科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免疫學技術也隨之成為醫(yī)學研究和生命科學研究中普遍應用的手段和方法,涉及到醫(yī)學診斷和治療的各個方面。因此,掌握醫(yī)學免疫學的理論和實驗知識對從事生物技術和臨床醫(yī)療工作的人員來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免疫學實驗技術是醫(yī)學免疫學的重要部分,因此免疫學實驗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免疫學實驗不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與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還可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有必要加強實驗教學的改革。
長期以來,實驗教學多處于理論教學的從屬地位。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從教學內容來看,各院校之間差異也比較大,總的來說還是以傳統(tǒng)的實驗項目如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補體結合反應等項目為主,而新的實驗項目,如ELISA、各種細胞因子的檢測、T細胞亞群檢測等,開設的院校不多,更缺少綜合性及設計性實驗[1];在實驗內容選擇方面,實驗步驟的制訂,儀器設備的組織、實驗試劑的準備等均由教師完成;實驗過程中先由教師詳細地講解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甚至進行操作示范,學生只需“依樣畫葫蘆”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得出預定結果,寫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甚至“千篇一律”。這種教學模式存在以下弊端: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學生只能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框子里被動的完成實驗。②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少數學生由于事先了解實驗過程和教師演示的實驗結果,在實驗中不認真操作或作為旁觀者不動手做實驗,相互抄襲實驗報告和實驗結果、數據。在這樣的實驗環(huán)境中,學生沒有足夠的自由度,缺乏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差,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素質的培養(yǎng)。
2.1 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
2.1.1 優(yōu)化實驗教學內容,抓好基礎性實驗 免疫學基礎實驗都是經過近百年發(fā)展不斷積淀下來的經典免疫學實驗,雖然現(xiàn)今免疫學檢驗技術自動化應用日趨廣泛,但基本操作對于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仍然是必要的[2]。我們精心篩選了那些重要的、經典的、有臨床價值的基礎性實驗(如凝集試驗、沉淀試驗、溶血反應、ELISA法檢測血清中AFP等),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為學生進一步進行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2.1.2 合理安排實驗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免疫學實驗操作過程中,有許多操作步驟是需要時間等待的,例如,有的實驗需要離心30 min,有的需要水浴一段時間,有的又需要靜置一段時間,有的需要37℃溫育一段時間等,這期間許多時間是空閑的,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免疫學實驗技術,我們將實驗作合理安排,交叉進行,將每個系列的實驗時間統(tǒng)籌安排,見縫插針,在等待第一個實驗結果過程中,接著做第二個內容的實驗,這樣既克服了實驗課時少、內容安排多的矛盾,又克服了實驗過程中由于等待產生的不良課堂效果,而且使實驗課內容充實而飽滿。
2.1.3 變驗證型實驗為探索型實驗 一般情況下,實驗課安排在理論課后進行,通過實驗來驗證所學的免疫學技術的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在這種實驗課安排形式下,結論永遠是已知的,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智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嘗試改變原有模式,先進行實驗,然后將實驗結果引入課堂理論教學。如凝集反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先進行玻片凝集試驗的操作,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實驗操作的結果,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帶著問題課后翻閱課本,查閱資料,分析結果出現(xiàn)的原因,在理論課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在爭論中引出凝集反應的原理、類型、結果和臨床應用,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來自實踐的免疫學反應原理和技術,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1.4 開設綜合性實驗及部分設計性實驗 平時實驗課的準備工作由技術人員一手操辦,學生不知來龍去脈,由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差,動手能力也不強。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選擇性地開設實驗設計課,引導學生查資料,了解并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過程和原則,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值得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素質,為他們今后的臨床操作和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例如T淋巴細胞亞群的鑒定,分兩次課進行,涉及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離、活性檢測、酶免疫組化技術等多項實驗技能。這類實驗既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接受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相關實驗技能,又滿足了學生了解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愿望,初步實現(xiàn)了教學和科研的結合[3],也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2 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
2.2.1 加大實驗課由學生完成的力度,注重能力培養(yǎng) 實驗目的明確后,實驗具體設計、實驗準備、實驗操作、結構觀察及記錄、討論分析等,均由學生獨立完成。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后寫出分析報告,尤其是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最好按科研論文格式寫一份綜合性實驗報告。通過訓練,激起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研作風,增強科學思維能力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同時,學生也認識到,在科學研究中,對于問題探究過程的意義往往超越了研究結果本身[5]。
2.2.2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課時是有限的,如何運用有限的學時,盡可能多而規(guī)范地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術內容,培養(yǎng)具有實際能力的應用性人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F(xiàn)代教育技術使我們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將錄像、幻燈、多媒體、數碼顯微互動、實驗示教等教學手段結合在一起,對于有些不具備條件做的實驗,則采取示教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對于受經費、時間安排等原因限制,不能安排學生操作,但又很有必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新技術,則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給學生,如單克隆抗體制備、流式細胞術等技術,不僅擴充了實驗信息量,縮短了實驗時間,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還使實驗過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6],讓同學們感覺到原來“看不見、摸不著”的枯燥的理論,通過實驗,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實內容。
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教學場所不僅僅局限在我們自己的實驗室內,還與其他的學科如實驗中心、重點實驗室合作,利用他們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對學生進行教學,如流式細胞儀檢測淋巴細胞亞群、免疫熒光檢測抗原抗體等。先進儀器的應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習的后勁。
多種教學形式及手段的相互結合,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基礎理論,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3 改進實驗考核方式,科學評價教學效果
實驗考核是實驗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xiàn),而以往的實驗課成績只包括平時的實驗報告成績和最后的筆試成績,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只注重對實驗原理的死記硬背,抄襲他人的實驗報告,無法反映平時的學習態(tài)度,也不能顯示學生對實驗技術的掌握情況,更不能全面衡量學生的能力。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對實驗考核進行了改革,構建了多元化的綜合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己藘热莅▽W生的實驗態(tài)度、預習情況、動手能力、實驗報告完成情況,這些內容構成平時的實驗成績,最后還要進行期末考試,包括筆試和操作,筆試主要以所學實驗在臨床中的應用為主,操作則以基本實驗技能為主。實驗課總成績就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將考核貫穿于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明顯改善。
總之,實驗教學作為免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正確思維、技能訓練和靈活運用知識通往科研和臨床的橋梁[4]。免疫學的快速發(fā)展,其新技術、新理論的不斷出現(xiàn)以及臨床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將推動免疫學實驗教學的改革不斷發(fā)展和深化。
[1]宋鴻儒,高繼紅,方艷輝,等.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情況的調查[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1997,2:35-36.
[2]劉琦.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7,5(8):708-709.
[3]鄧郁青,檀艷麗,張征崢,等.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09,26(3):101-102.
[4]李速婷.實驗教學在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中應用調查[J].醫(yī)學教育,2008,46(1):124.
[5]唐小梅,劉仿,米娜,等.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設計中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換[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09,11(5):566-568.
[6]黃潔雯,季育華,衛(wèi)蓓文.臨床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1):83-85.
G642
C
1673-7210(2010)08(a)-165-02
付曉燕(1980-),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助理實驗師,主要從事醫(y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及研究。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