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月彩
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實施機械通氣是搶救危重患兒的得力措施。嬰兒因生理特點對氣道護理有著特殊的要求和標準,護理不當易造成脫管,內脫管、痰痂阻管以及呼吸機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兒的救治成功率,現(xiàn)將筆者總結1例嬰兒氣管插管護理經驗和教訓介紹如下。
患兒5個月,因嗆奶5min左右,入院時煩燥,呼吸急促,鼻翼扇動,即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按病情需要每1~2h按常規(guī)護理濕化,叩背、吸痰1次,應用呼吸機3d,停機觀察1d拔管,轉回兒科治愈出院。
2.1 妥善固定,嚴格交接 嬰兒氣管較短,約為成人的1/4,自聲門至氣管分叉處4cm,略有移位就有可能脫出氣管或進入單側肺引起通氣不良,也可造成內脫管進入食邊。所以嚴格交接導管在門齒處的刻度,發(fā)現(xiàn)松動及時處理。注意導管氣囊充盈度,注入的氣體量即能密封氣道又不明顯壓迫氣道黏膜,影響血液循環(huán)為準。其充盈度相當于充盈的靜脈血管的彈性程度。
2.2 氣道濕化,靈活掌握,目前對于氣管濕化爭議較多。有人認為氣道內注入生理鹽水不能起到稀釋痰液,促進排痰作用,反而會引起患者強力咳嗽,生理鹽水流入下呼吸道增加呼吸道感染途徑。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對于術后且置管時間<48 h的患者是可行的,而對于呼吸道感染患者,有誤吸者,長期昏迷以及置管時間>48h的患者,無疑會增加阻管和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發(fā)生率。成人氣道濕化以3ml/次為宜,嬰兒注入濕化水<1ml,此量只能引起患兒輕度咳嗽,配合叩背對稀釋痰液,促進排痰效果很好。
2.3 胸部物理療法 叩背,新生兒實施濕化,叩背,吸痰等護理操作,其方法是:一人固定呼吸管,另一人一手托患兒頭頸部,一手杯狀輕叩背部3min后吸痰。叩背有手叩法,指叩法,面罩叩法3種。手叩法:五指并攏變成弓狀輕叩背部,其力度要小,有輕微振動即可。指叩法為三指或四指屈曲,輕叩背部或前胸。面罩叩擊時手持小兒面罩叩擊背部。肺氣腫、咳血,移動性肋骨骨折、禁止用胸部物理療法。我認為叩背時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不可缺少的治療護理措施。
2.4 嬰兒吸痰的差異 嬰兒迷走神經張力高,吸痰時間過長或吸痰管插入過深刺激迷走神經,可致心率減慢或呼吸暫停、深部吸痰可引起組織損傷及炎性反應,應提倡表淺吸痰法:吸痰管插入深度以不超過氣管總長度1cm為宜。吸痰之前必須進行氧儲備(一般情況下機體幾乎沒有儲備氧的能力,若吸入100%純氧,機體的儲備量可明顯增加,尤其肺的氧儲備,即使8 min不通氣,也不至于造成嚴重缺氧)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0S/次,吸痰間隔時間1~4h,視患兒疾病狀態(tài)以及疾病對呼吸道分泌的影響而有人認為對出生后前72h的氣管插管患兒,吸痰頻率由6h一次延至12h一次的氣道分泌物無明顯差異,喂奶后30min內及血氣撿查前30min暫停吸痰。
氣管護理是危重患兒重要的護理內容,護理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患兒的生死存亡。經過總結經驗,我們在氣道護理中實施濕化,叩背,吸痰的連貫性操作,即注入濕化水0.5~1.0ml,叩背3~5min后吸痰。此方法將3項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了以往分割進行的弊端,使氣道充分濕潤,咳嗽排痰,吸痰徹底,少有痰液滯留呼吸道,明顯降低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對防治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