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娟
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與高三學生研讀名著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深刻地體悟到如果我們激勵、喚醒、鼓舞方法得當,就能讓學生從閱讀名著自然地升華到悅讀名著,潛移默化中拓寬了學生生命的河床,以綜合訓練備戰(zhàn)高考為主的枯燥無味的高三生活定會因此輕舞飛揚,真正實踐了精神的成長!下面,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就此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老師精讀,學生方能閱讀。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指出:“教師讀書,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活的榜樣;教師讀書,才能給予學生積極正確的引導;教師讀書,才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泵{入高考考查范圍后,有許多老師坦言:這么多名著有許多自己也沒看過,不知怎么教。所以有的老師就采取不作為的方式,自己不看就提要求:同學們,這些名著高考要考的,你們要認真看呀!做題目時就報報答案,倒也似乎把問題解決了。有的老師似乎勤勉了很多,把每一部名著能搜集到的資料全搜集打印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好好背!試想:在繁重的高三生活里,我們以這種方式指導學生閱讀名著,那會把學生搞得多么的筋疲力盡呀!學生怎么可能喜歡閱讀名著?更別談把閱讀經(jīng)典名著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了。
其實,這些做法哪怕僅從應試的角度來說也是不可取的。第一,高考的題目一般是原創(chuàng)題,死背現(xiàn)成的是行不通的;第二,考試很多是從名著的細節(jié)處考查學生的,讓學生想不讀名著而僅僅靠提綱材料掌握名著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肯定遠遠不夠的。例如江蘇2008年高考題:《三國演義》寫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后到達南郡,突然大哭,說如果荀彧在,決不會遭此大敗,這是曹操在痛罵諸謀士無能;2010年高考題:《阿Q正傳》中,阿Q為了革命,用磚砸開了靜修庵,砸了庵里“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并順手拿走了觀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爐。這些選項都是從名著的細節(jié)處考查學生的,如果不建立在學生細讀原著的基礎上,想要準確作答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學生必須讀原著,而且語文老師自己讀這些名著是學生讀名著的前提。第一,老師自己精讀了這些名著,才能隨時從容答疑解惑,樹立了師者本身的形象,也激起了學生求知閱讀的渴望。第二,老師自己精讀了這些名著,就能把其中經(jīng)典片段尤其是自己感觸最深的片段融入自己的真實感受獨特體會介紹給大家或是與學生互動交流,在這些交流互動中刺激學生普遍的閱讀新感受,開辟學生普遍的閱讀新思想。所以常常發(fā)生的情況是,師生交流一結束,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拿書翻看,下次碰面一個個睿智的問題又讓師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共同成長。我想這應該才是閱讀名著的初衷吧,而這一切是離不開老師自己的精讀的。
其次,挖掘作家人生內(nèi)涵,學生才能悟讀。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指出:“閱讀正如文化給人的力量一樣,更多的是緩慢、綿密、恒久的滲透?!弊鳛楦呷恼Z文老師遭遇的尷尬現(xiàn)實是:很多名著學生以前根本沒看過,我們不能責怪他們?yōu)槭裁葱r候不好好讀讀這些名著,但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面讓學生愛上這些名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女生跟我說不愛看《三國演義》;男生跟我說不想看《紅樓夢》;張三跟我說這《女神》寫的是啥呀,這也算是詩?李四跟我說《老人與?!肺覍嵲诳床幌氯チ恕?/p>
文學是作家醇厚生命的再現(xiàn),走近作家也就意味著對一種文化與文明、一種精神與真理的探索與追求。我沒有直接帶同學進入《老人與海》,而是先引領他們走近走入海明威。經(jīng)過同學課后自己的尋找探索,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的并不是一個有著諾貝爾文學獎光環(huán)的光鮮亮麗的海明威,而是這樣一個真實的人: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經(jīng)歷了從身上取出近200塊彈片的13次手術,戰(zhàn)爭給他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空虛、苦惱和憂郁,想有所作為,但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zhàn)爭記憶使他精神迷惘,只能在沉淪中度日??捎⑿劬褪莻ゴ蟾腥酥辽畹模C魍谩独先伺c?!犯嬖V我們乃至整個人類:人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應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有時盡管失敗了,也要保持人的尊嚴和勇氣!毫不夸張地說,帶著對海明威的這種理解,當我們看到老漁夫圣地亞哥拖著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的馬林魚回來時,當我們從《老人與海》中走出時,我們已淚流滿面!我們已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有著這種形神兼?zhèn)涞奈蜃x,對于解答2010年江蘇高考題——“《老人與?!分?,圣地亞哥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結合人物形象,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是小菜一碟了。帶著這種理念,我一次次與同學們走近了歷經(jīng)坎坷迭遭折磨的曹雪芹,走近了有著強烈民族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魯迅,走近了感受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代精神的郭沫若——當同學們從恥笑《天狗》,到沉默《天狗》,到感召《天狗》時,我知道有一種精神已在代代相傳!
最后,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更要引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學生就能悅讀。
作為高考規(guī)定的名著閱讀還遭遇著另一種尷尬現(xiàn)實:我們希望學生有而且事實上也有很多“他們的獨特感受”、“個性化解讀”,我們不希望他們靠死記硬背去對待這些大師的不朽之作;但是事實是“他們的獨特感受”、“個性化解讀”無法從容應對考題,甚至是“離經(jīng)叛道”的,反而是那些死記硬背的似乎更能應對考試。遭遇這樣的尷尬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肯定不會對學生說:你的個體感受全是錯的;但我們是否就說了這樣的話:大家普遍都這么認為的,你就這樣記記吧。面對學生的感受,不去用正確的閱讀方式和人生價值觀引導他們,而是采用“道貌岸然”的專制行為,怎么能讓學生用心靈真正悅讀名著呢?
語文新課標這樣說明閱讀教學:“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閱讀名著過程中,學生有了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時,對于正確的甚至是具有很好創(chuàng)新精神的獨特感受,我們要珍視,鼓勵學生與大家分享,特別優(yōu)秀的鼓勵他們寫出來去投稿;對于有偏頗甚至是錯的,我們不簡單否定掉,而是鼓勵學生再去從作家人生內(nèi)涵、名著本身去探尋真理,學會尊重歷史尊重人性,學會辯證分析,這個過程也教會了學生求知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學生自然而然能用心靈真正悅讀名著。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容不迫地解答2010年江蘇高考的6分題:《三國演義》“官渡之戰(zhàn)”中“許攸投奔曹操”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曹操什么樣的性格特征?學生學會了尊重歷史尊重人性,學會了辯證分析,就能用悅讀名著的情感經(jīng)驗體悟曹操,就能既看到曹操禮賢下士、不計前嫌、虛心求教的一面,也看到曹操步步設防、虛虛實實、奸詐詭譎的一面。而決然不是我們初讀《三國演義》時,喜歡曹操的就贊他為英雄,不喜歡曹操的就罵他是奸人。
因為有了自己全身心的對作家作品的解讀,因為有了同學們搖曳生姿的真切感悟,因為有了自己與同學們共同的精神成長,方體會到枯燥的高三語文也竟能如此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