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白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物質運動說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邵曉白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
美術作品既是靜止的,又是自然界運動美的體現(xiàn),蘊涵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物質運動說原理。美術教學以辯證的動靜說為指導,注重動靜的有機搭配,師生的適時互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較好地完成了“美”與“術”兩個層面上的教學任務。
物質運動說 美術教學 應用
眾所周知,美術作品是畫者將自然界的美加以發(fā)現(xiàn)、挖掘與濃縮,創(chuàng)造性地凝固在畫布上的藝術。它是靜止的,又是自然界運動美的體現(xiàn)。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蘊涵著樸素的辯證物質運動說原理,與美術教學有著內在的密切聯(lián)系。明末哲學家王夫之在物質運動問題上,認識到物質運動的絕對性,他說:“天下之變萬千,而要歸于兩端。”“兩端”就是事物存在的兩個方面,比如陰和陽、剛和柔、動和靜、聚和散等。他認為靜與動的關系是辯證的:“靜者靜動,非不動也”,“方動即靜,方靜施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意即河水川流不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講的也是靜止與運動的關系。
這些精辟的論斷,為我們實施美術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jù)。
美術,又稱造型藝術或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等領域,具有形象性、直觀性、可視性的特點。它涵蓋兩個層面,一是對“美”的發(fā)現(xiàn)、認識和感悟,二是從“術”的技術層面去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準確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來源于深刻的感悟與體驗,技術層面的東西必須通過動腦與親自動手方能完成。在美術教學實踐中,以辯證的動靜說為指導,注重動靜的有機搭配,師生的適時互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方能較好地完成“美”與“術”兩個層面上的教學任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趣方能樂學。運用猜謎、聽音樂、講故事等多種方法導入新課,先聲奪人,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在《陶器欣賞》單元,我首先出示甲骨文的“陶”字 (見圖) ,讓學生猜是什么字。有人猜“雕”,也有人猜“撬”,最后我提示這是泥土經過燒制后的一種器皿——陶,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我播放江南名曲“茉莉花”,在沁人心脾的樂曲聲中引入花卉的新課,別有一番情趣。看廣告進入《標志設計》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有趣的故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古希臘傳說中有不少關于美術的故事:阿爾貝列斯和德甫克西斯是兩個杰出的畫家,他們互相欽慕,卻從未見過對方的作品。一次,德甫克西斯去拜訪阿爾貝列斯,主人帶他進入畫室,德甫克西斯伸手想撩開掛簾,但卻摸到了冰冷的墻壁━━原來“簾”是阿爾貝列斯畫上去的。德甫克西斯真誠邀請對方到他的畫室去。主人端出一碟鮮艷欲滴的葡萄招待,誰承想碟子里“葡萄”也是畫上去的,故事顯示了畫家出神入化的技藝;膾炙人口的達芬奇畫蛋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告訴學生,畫靜物畫時,就應該像阿爾貝列斯和德甫克西斯那樣,做到形象生動;學畫時應該象達芬奇那樣,深入其內部結構,扎實地練好基本功。教師講學生聽,動靜之間,不經意中,給人以啟迪,催人上進。
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說:“在藝術教學中。藝術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想象力,而不管這種想象力將施用于何處?!笨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美術教學的本質和核心。長期以來美術教學基本上是以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方式為主,由于師資、教材內容等條件的種種制約,多數(shù)教學停留在單純的臨摹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使學生個性的張揚受到壓抑,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成了紙上談兵。
本文所強調的動與靜,實際上講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一直是影響自身學習水平和接受程度的一把標尺,也存在著動與靜的兩端。美術中的“術”,好似一種必須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成的技術與技能。而“美”則是一種內在的積累與沉淀,是心靈的感悟,更多的需要“入靜”和用腦。動與靜是辯證的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水面波翻浪涌,但數(shù)丈之下卻悄無聲息;地球表面平靜如水,地殼內卻涌動著炙熱的巖漿,即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
創(chuàng)造性美術教學是指通過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學手段,產生新穎獨特的、超越原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形成有社會價值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如色彩是動的也是靜的,畫布上的色彩是凝固的、靜止的,繪畫時色彩的有機組合與搭配比例是動態(tài)的,生活中的色彩更是千變萬化的。講到色彩的感悟與聯(lián)想時,必須開動腦筋、獨立思考。通過舉一反三的師生交互,學生掌握了色彩的一般規(guī)律,并領悟了色彩所隱藏的豐富內涵。在認識色彩的基礎上,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突飛猛進,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完成創(chuàng)意裝飾,在過程中領悟著美的真諦。
《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鑒賞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同一幅作品,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啟迪。積極參與美術鑒賞活動,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術鑒賞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有的人面對美景,視而不見;還有的人,面對一幅作品,只會感嘆她的美,卻說不出究竟美在何處。關鍵是我們應該具有一雙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慧眼,在美術作品靜止的畫面上,洞察其富有生命力的內在美。
“開放式”教學過程中有“動”和“靜”的兩大教學組合,“動”為討論及至爭論,“靜”為獨立思維、“個性張揚”,整個過程拓寬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叉參與活動的自由空間,也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個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山水畫”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點撥,從透視角度、構圖要點入手,讓學生將中國的“山水畫”與西方的“風景畫”相比較。為此,選擇了太倉四王的“山水畫”與西方大師畢加索的作品作為對照的范畫。學生們見仁見智,討論異常熱烈。我適時做了總結,指出中西方的美術文化既有共性、相通之處,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是中西方美術的共性,也是兩種文化融合的基礎。但對風景畫的理解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習慣于將人加以自然化,而歐洲思維則傾向于將自然加以人化。學生紛紛反映,美術鑒賞課太有勁了,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許多東西。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說:“找出一種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方寸之地,動靜之間,是美術教師施展才能的寬廣舞臺,大有作為。
[1]中學美術課堂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研究.教育資料,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