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寶新
《侵權責任法》死亡賠償制度解讀
文◎張寶新
侵權責任法對侵權死亡賠償?shù)囊?guī)定,由五個條文構成:第16條、第17條、第18條、第20條、第22條。對這些條文的理解和把握應結合相關法理和立法背景。第一,侵權死亡賠償請求權的主體——近親屬。與死者生前長期共同生活的人盡管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近親屬,但在事實上形成了與死者十分密切的共同經(jīng)濟關系和精神依賴關系,可以認定為死者生前的共同生活成員、家庭成員,進而擴展解釋為“近親屬”。此外,由于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已被死亡賠償金所吸收,雖非近親屬但主要依靠死者生育扶養(yǎng)的人,亦應視為與死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共同經(jīng)濟關系和精神依賴關系”的近親屬。第二,死亡賠償金的性質和賠償標準。正確理解侵權責任法確立的死亡賠償制度需要把握如下幾點:(1)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屬于獨立并存的賠償項目。(2)死亡賠償金屬于財產(chǎn)性賠償,其計算以差異化模式為原則。第三,關于第17條的適用。該條的適用前提是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相同數(shù)額僅限于“死亡賠償金”部分。第四,精神損害賠償?shù)恼J定與數(shù)額。應當認定近親屬(尤其是與死者生前共同生活的關系較為密切的近親屬)存在嚴重的精神損害,無需證明。其他不屬于近親屬但與死者生前長期共同生活、關系密切的人,如果可以證明其確實存在嚴重精神損害,可以作為特例。精神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屬于法官自由裁量的范疇。第五,相關財產(chǎn)損失賠償與第三人的法定直接請求權。侵權責任法列舉的“相關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項目包括:救治費用、誤工收入及喪葬費。
(摘自《中國法學》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