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賀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探析與當代價值
劉 賀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人與自然;資本的邏輯;和諧相處
廓清“人與自然”關系的地平線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論前提。人類在對待自然中經歷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觀念上和實踐上的變化。近代以來,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真正元兇是“資本的邏輯”。調節(ji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和揚棄“資本的邏輯”;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勞動實踐在“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中的作用;堅持科學發(fā)展觀,著力于人的革命,是實現人與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路徑。
在原始社會,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相當低下,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更多表現為人受制于自然,人之于自然更多的是“敬畏”或者說是“膜拜”。在最初的社會形態(tài),由于生產力的極端落后以及分工和交換的不發(fā)達,人類社會處在自然經濟之下,人類不得不依賴、甚至服從自然環(huán)境才能生存?!白匀唤缙鸪跏亲鳛橐环N完全異己的有無限權威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利”;而且,“人們對自然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關系,這正是因為自然界幾乎還沒有被歷史的進程所改變。”[2]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從以下四個方面說明了人受制于自然界的。首先,人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產物。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從生物進化的角度闡明了“自然界創(chuàng)造了人,人是自然之子”的思想。馬克思說:“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盵3]恩格斯還說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并且和這個環(huán)境一起發(fā)展起來的?!钡诙?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認為,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wěn)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來就是自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第三,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人的 (“無機的 ”)“身體 ”。馬克思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的生活。”[6]他們把自然界稱作“感性的外部世界”,人離不開自然界,必須依靠自然界生活。因此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又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盵7]第四,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作為萬物之靈的是具有能動性的,然而人的能動性同樣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制約。在《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植物一樣的,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8]
在后來的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中,人類的主體認識和實踐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生產勞動始終未擺脫對土地的依賴,本質上也就是人對自然的依賴。面對強大的自然力,人類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自然的崇拜。在人的發(fā)展進入到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中,自然經濟在相當大的一定程度上被商品經濟所取代,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控制自然”成為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理念。遺憾的是,人類并沒有完全從自然必然性的枷鎖中解脫出來。首先,人類仍然必須依靠自然界生活,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發(fā)展依舊無從談起。馬克思明確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盵9]其次,即使作為相對獨立存在的人類的精神生活依然來源于自然界,“從理論領域來說,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10]自然界作為人的精神生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源泉,是人類逐步學會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改造和建構自己美好世界的“導師”。再次,表面上看,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人類在自然界面前好像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是恩格斯特別警告人們,“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盵11]在這里,恩格斯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了人對自然的開發(fā)、利用和征服是受自然規(guī)律的限制的。即使到了科技水平高度發(fā)達和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類對自然界采取的掠奪式的、無節(jié)制的開發(fā)和利用,表面上是取得了尤其是經濟上的快速發(fā)展的勝利,但由此帶來的諸如頻繁發(fā)生的地震災害、極端天氣事件、四處蔓延的饑餓和疾病、土壤沙化擴大、生態(tài)遭到破壞等問題,僅僅依靠人類從“技術修復”等單一方式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自然的強大威力面前,人類仍然表現出一定的惶恐和局限。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論證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揭示了人與社會即人與人的關系,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而近代以來所以造成人、自然和社會之間關系緊張的罪魁禍首就是“資本的邏輯”?!百Y本的邏輯”是指擁有資本的人有權利占有沒有資本的人的剩余勞動,一切經濟活動都以資本占有更多的剩余勞動或者說剩余價值為核心展開;以追求不斷增殖剩余價值為目的,通過不斷的資本積累來發(fā)展生產力,導致了勞動力的“異化”以及勞動力、自然資源的破壞。永無止境的資本積累和對勞動者的剩余勞動以及自然資源的掠奪式使用,造成了對人和自然的雙重破壞,導致了各種矛盾的日益惡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縱觀資本主義出現后幾百年間,通過資本駕馭市場的力量對人和自然的剝削和掠奪就是明證。
資本的威力促使勞動的異化。勞動實踐不僅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紐帶,同時又促使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連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關系的同時,也強調了勞動實踐是體現人的能動性和主體性的主要方式,是實現資本積累的源泉。他們認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是通過勞動與人周圍的自然發(fā)生關系的;作為“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練使用工具”的人類,是通過勞動并在勞動的過程中改造和占有自然的,而對剩余勞動的無償占有恰恰正是促成資本增值的秘密。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作為主體的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其他動物就在于勞動,“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12]馬克思強調:“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盵13]其次,馬克思揭示了,正是人通過勞動從事了使用價值的生產,在實現社會與自然間的物質、能量變換的過程中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的物質基礎。“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它的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盵14]再次,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動力來源于資本對不斷獲取最大剩余價值的追求,“為了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進行的生產,……力求將成本價格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最有力的杠桿,不過在這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只是表現為資本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盵15]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實質就是資本與自然的關系,是資本對自然的掠奪和占有。如果說,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經歷的“原始共生”和“人類對自然的依存生活”是相對和諧的時期 ,那么,在“資本的邏輯”的操控下,人、自然和連結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勞動都被異化了,各種關系之間充滿了張力。形式上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惡化,實質上是資本同自然關系的惡化,是資本家對自然以及勞動者進行瘋狂掠奪所引起的惡果。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了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又分析了人與社會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人與自然關系對立或緊張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深刻的人與人關系的緊張或對立。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這兩對矛盾中,人與人的矛盾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作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中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切關系幾乎都是一種異化的關系。在異化的條件下,人作為主體只是生產的手段。勞動的客觀條件和勞動相異化、勞動過程本身異化、勞動結果異化和勞動者異化滲透社會生產一切領域。資本家受高額利潤的驅使,不僅使自然資源枯竭,也使勞動力 (雇傭勞動力)遭到摧殘。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所導致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物質財富巨大浪費,使原本有限的自然資源更加緊張。然而自然資源的日趨緊張、短缺,又進一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與斗爭,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吃緊。所有的激烈的爭斗,無非是為利益所驅使——爭奪已經很緊缺的自然資源,而那些得到資源者,很可能更隨意地揮耗和浪費。這不僅侵害當代人的利益,更嚴重的是損害后代人的利益,造成代際之間的不公。對此,馬克思早就說出問題的癥結。他說,“自然力作為勞動過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機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機器的主人才能占有?!盵16]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只有占有資本——尤其是機器意義上的資本,資本家才能把未開發(fā)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力當作上帝“免費饋贈的禮物”。由此可見,資本表面是在操持著資本與自然的關系,實質上卻掩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果,尤其是經濟領域的飛速發(fā)展,是以充分利用資本、發(fā)揮資本效力分不開的?!案母铩币粋€重要方面就是給予“資本”在中國存在的“合法性”;而“開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允許外國資本流入中國市場。資本的本性決定了它在我們中國與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正在以其戰(zhàn)無不勝的樣態(tài)主宰著相當部分的國人對資本的盲目膜拜;資本在給當代中國帶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加等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因資本擴張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使然,帶來了諸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fā)和浪費、土壤沙漠化、環(huán)境的污染等負面效應。在傳統思維方式主導下,人被認為是自然界的主導力量,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簡單地等同于征服與被征服關系,做出了一些比如“圍湖造田”、“毀林種地”等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帶來了制約后續(xù)發(fā)展的瓶頸。
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究竟該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三者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把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確立為最高的價值目標,而且圍繞這個目標提出了“使自然界真正復活”、“使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決”的偉大歷史使命。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的正確選擇應該是積極采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tài)度和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找到人與自然真正和解的“綠色通道”。
調節(ji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超越和揚棄“資本的邏輯”。要調節(jié)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必須首先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并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現象,而是一種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在人類的早期也是一種自然關系,馬克思說,“人對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類關系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guī)定性?!盵17]由此說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異化背后隱藏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很顯然,要調節(jié)人與自然關系,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要實行這種調節(jié),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盵18]人與自然之間的困境,是與張揚人的主體性和對自然的征服的人文意識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分不開的。首先必須改變由“資本的邏輯”支配的資本主義制度,只有摒棄“資本的邏輯”,才能夠遏制資本主義追求超額利潤所必然導致的“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就是對資本的批判,他揭示了資本的發(fā)展最終將受到自身的限制,而資本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中間突破這種限制。他說,“資本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本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值,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反過來,生產資料只是生產者社會的生活過程的不斷擴大的手段。”[19]針對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實行的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一樣的、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的、以真正滿足屬于人的功能和需求為主題的存在方式,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對資本實行既限制又利用,實現對資本的超越和揚棄,以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為根本宗旨。
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guī)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恩格斯舉出大量的實例分析論證了不尊重自然、不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人類行為必將帶來對大自然的破壞,從而引來大自然對人類行為實行一系列的“報復”。恩格斯說,“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guī)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做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特別自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盵20]道理很明顯,人是能夠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的,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改造只要不“短視”,能夠考慮到較遠的自然后果和長遠的利益,學會支配我們最普通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趨利避害并最終達到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并不是夢想。歷史經驗教訓表明,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制定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充分發(fā)揮生產勞動這個中介,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瘪R克思在《資本論》等科學著作中反復使用了“物質變換”這一概念,將勞動過程視作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馬克思用“物質變換”概念來提升“勞動”的價值功能,他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盵21]實際上,物質變換是一個典型自然科學的術語,指的是生物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所進行的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為基本內容的有機聯系。馬克思引入了“物質變換”來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用“物質變換”來定義勞動,揭示了勞動是實現人的“有機的身體”與“無機的身體”相統一的橋梁,隱含著保護和改善自然生存條件的意蘊。人類通過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只要采取“合理的調整”和“共同的控制”,就能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處于合理發(fā)展和良性循環(huán)之中。
堅持科學發(fā)展觀,著力于人的革命。首先,變革人的思維方式。擯棄人類主宰和統治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人和自然的關系,充分認識到自然界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我們僅僅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22]其次,更新人的觀念,樹立和普及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要徹底轉變觀念,要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伙伴關系,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我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應該當好土地的“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要盡快建立生態(tài)意識的教育和宣傳體系,全面提高全社會的生態(tài)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tài)文明觀念,形成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再次,著力于提高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從根本上說,從探索循環(huán)經濟的開發(fā)和利用,到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來推動環(huán)境保護和治理,再到有利于環(huán)保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以及文化創(chuàng)新等,都離不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第四,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所謂“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指要將使以人與自然、他人的和諧交往為內容的“生活哲學”,逐漸取代以人對自然單向度索取和以必要勞動時間支配自由勞動時間為重要內容的“生產哲學”。而生產的目的應當是為了人適當的需要的滿足,為了消除貧困。正像約翰貝拉米福斯特所說的,“新的發(fā)展形式追求適度,而不是更多。它必須以人為本,特別是要優(yōu)先考慮窮人而不是利潤和生產,必須強調滿足基本需要和確保長期安全的重要性。”[23]
[1] [3][4][5][6][7][8][9][10]馬克思斯全集 (第 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11] [12][18][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21]資本論 (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5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 馬克思.機器、自然和科學的應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 [美]貝拉米·福斯特.生態(tài)危機與資本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C919
A
1008-5955(2010)04-0101-05
一、從“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人依然受制于自然
2010-08-21
劉賀 (1976-),女,河南方城縣人,法學碩士,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辦公室,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吳 兵)
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之一,“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論地位和實踐價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人與自然”進行理論上的闡釋,并揭示其實踐意蘊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代的歷史情境下對“人與自然”進行理論剖析,該命題可以分割為“人”、“自然”和與作為“人與自然和解”的觀念相一致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三個理論支點,而對“人”與“自然”的把握對于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奠基的意義。
人與自然是一對由歷史發(fā)展決定的具體性存在,人類在對待自然的過程中經歷了由“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觀念和實踐上的變化。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得先搞清楚“人”和“自然”這兩個基本概念的含義。《現代漢語詞典》對人的解釋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練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币簿褪钦f,人是萬物之靈,是宇宙中最尊貴的存在者。從哲學的層面理解,人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種:1、人是神的創(chuàng)造物,在中外早期哲學體系中,人主要的來源是神的創(chuàng)造,譬如中國的女媧造人,其實質是對于人創(chuàng)造自我的反映;2、人是自然的人,主要是指由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在反對宗教神學的斗爭中,從人的自然屬性上來揭示人的本質的,他們認為人的本質就在于人自身,即人的自然本性;3、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哲學概念,認為人是實踐自覺解放自我的主體,人的內在生命物質本體與特定的大腦意識本體構成整體的自然人,自然人通過勞動關系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關系形成系統的外在矛盾關系,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恩格斯著有《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對人的來源的經典研究,人的自然本質是動物的進化產物,人超越自然的創(chuàng)造是人本身。那么,自然的含義又是什么呢?“自然”作為哲學范疇 ,源于“存在 ”一詞的詞根“bhu”、“bheu”,含有“產生、生長、本來就是那樣”的意思。羅馬時代,開始使用“nature”。在中國,“自然”的最初含義也是指非人為的本然狀態(tài)。如《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亞里士多德認為,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據、發(fā)展的動因必定是內在的,因此“自然”就意味著自身具有運動源泉的事物的本質。在近代,隨著人類的社會實踐、工業(yè)和技術活動的深入展開,自然概念獲得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自然,即馬克思所說的“人化的自然界”[1]的新內容。毋庸置疑,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一對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