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日亮,徐世新,姚 舒
(1.吉林省通化市人民醫(yī)院腦外科,吉林通化 134001;2.吉林省通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通化 134003)
重型顱腦損傷后并發(fā)尿崩癥臨床少見,常引發(fā)水電解質紊亂,給治療造成困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院2004年2月~2010年8月共收治此類患者38例,現就其診斷與治療總結如下:
本組男25例,女13例;年齡17~63歲,平均36歲。車禍傷28例,墜落傷6例,擊打傷4例;其中顱底骨折20例,腦挫裂傷合并顱內血腫29例,彌漫性軸索損傷2例,硬膜外血腫12例,硬膜下血腫25例,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32例。2例保守治療,其余36例分別行去骨瓣減壓術,硬膜外血腫清除術,硬膜下血腫清除術,腦挫裂傷清創(chuàng)術。出現尿崩癥的時間為傷后 6~15 d ,平均 10 d。 GCS評分:4~8分 32例,9~12分6 例。 24 h 尿量為 4 880~16 550 ml,平均 8 060 ml;尿比重為 1.000~1.005;尿常規(guī)檢查:尿糖(-),尿蛋白(-);血清鉀:2.9~4.2mmol/L,血清鈉:110~148mmol/L,血清氯:85~100mmol/L,血鈣:2.0~2.8 mmol/L。
①積極治療顱腦損傷;②補充與尿液丟失等量的液體,盡管所排尿液鈉含量較低,但因尿量過大,仍將造成體內鈉的丟失,所以補液同時也應適宜少量補鈉;③口服氫氯噻嗪效果不明顯,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細胞外液中鈉濃度下降、抑制丘腦下部渴覺中樞興奮、減少飲水有關;④應用垂體后葉素針劑治療,5~15 U/d,使用靜脈推注泵緩慢泵入,根據尿量調整泵入量;⑤部分中重癥患者使用垂體后葉粉劑(尿崩停)鼻腔吸入,每次20~50 mg,3次/d;⑥應用油劑升壓素抗利尿素(長效尿崩停),1 ml/次,深部肌內注射藥效可維持5~10 d左右,注意根據病情及時調整用量;⑦口服(鼻飼)1-脫氨-8-右旋-精氨酸加壓素(彌凝),0.01~0.02 mg,2~4次/d;⑧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激素替代療法,如果尿量下降,則應該減少靜脈補液量以避免水中毒。
通過上述治療,32例患者病情恢復,尿量及尿比重達到正常,4例因腦外傷進行性加重并發(fā)呼吸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1例因肺感染而致感染性休克而死亡,1例放棄治療失隨訪。
顱腦損傷并發(fā)尿崩癥多因丘腦下部視上核和室旁核損傷,或垂體柄內視上-垂體束受累致使抗利尿素分泌不足而引起[1]。也有報道認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鞍區(qū)血管痙攣[2]從而導致垂體供血不足,功能受損。彌漫性腦腫脹壓迫垂體,也可導致垂體供血不足,功能異常[3]。
外傷性致病因素導致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分泌不足,致使流經腎臟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低滲液不能被有效地重吸收,使得大量游離水從終尿中排出,尿滲透壓持續(xù)低于血漿滲透壓,形成低滲尿[4]。起初血尿素氮和血細胞比容偏低,同時血鈉和血漿滲透壓可以偏低或正常,但如不能及時有效補充水分,血漿鈉和滲透壓很快上升到很高的水平,導致高鈉血癥,危及患者生命[5]。
①既往無糖尿病、腎病病史且無腎臟復合傷;②每日尿量4 000~10 000 ml以上,尿比重低于 1.005;③停用脫水劑后尿量減少不明顯;④控制入量不能使尿量減少,尿比重不增高;⑤結合頭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可見垂體-下丘腦部位損傷或者伴有下丘腦損傷其他臨床表現者,均有助于診斷本病。需要注意的是,及時、準確統(tǒng)計患者24 h的出入量,配合尿比重檢查有助于早期發(fā)現、診斷尿崩癥。
①積極治療腦外傷,本病繼發(fā)于顱腦損傷,只有顱腦損傷得到有效治療,尿崩癥才能得以緩解[6]。具體方法:因丘腦下部視上核和室旁核損傷,或垂體柄內視上-垂體束受累致使抗利尿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尿崩癥,可積極治療神經水腫,應用神經營養(yǎng)藥物;因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鞍區(qū)血管痙攣致病的患者,如為閉合性顱腦損傷,可行腰椎穿刺排出血性腦脊液緩解病情,還可應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減輕血管痙攣;因彌漫性腦腫脹壓迫垂體,導致垂體供血不足而致病的患者,如有手術指征及時手術,術后嚴密監(jiān)測,調整顱壓。無手術指征的,綜合治療腦水腫,積極治療顱內高壓;此外,改善下丘腦以及垂體的供血﹑供氧(包括無禁忌證的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應用﹑高壓氧治療等)也非常重要。②根據出入量及時、足量的補液,同時調整電解質,依據病理生理,適宜地補鈉,以減少尿崩癥對腦外傷治療的影響。③激素替代療法在臨床中被證實效果確切而明顯。④尿崩癥常常合并下丘腦、垂體周圍其他內分泌紊亂和代謝障礙,應嚴密觀察,及時發(fā)現并治療。
本病的預后與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密切相關,如顱腦損傷嚴重,尿崩癥出現的早,則預后不佳,甚至危及生命;如合并丘腦下部視上核和室旁核以及垂體的器質性病變,預后不佳,須長期依賴藥物控制病情,形成永久性尿崩癥;如下丘腦及垂體僅因水腫或短暫缺血導致功能異常,去除病因病情緩解,則為暫時性尿崩癥,預后尚佳。尿崩的出現,使顱腦損傷的治療更困難、更復雜,所以應當早發(fā)現,早診治,以減少對顱腦損傷治療的影響。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02.
[2]展如才,張合林.重型顱腦損傷后尿崩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7,12,(6):367.
[3]黃國河.陳漢民等重型顱腦損傷致中樞性尿崩癥的診治及療效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7,35,(6):947.
[4]趙繼宗.神經外科手術精要與并發(fā)癥[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144.
[5]江基堯,朱誠,羅其中.現代顱腦損傷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4:298.
[6]黃寨,黃鵬.20例顱腦損傷后尿崩癥的診治體會[J].廣西醫(yī)學,2007,29,(11):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