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榮 張曉杰 卜凡葉 秦月鳳 杜淑紅
靜脈留置針是近幾年來在我國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的護理技術操作,已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頭皮鋼針。其優(yōu)點是減輕患者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而且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F(xiàn)將應用體會報告如下。
采用江蘇蘇州碧遞有限公司生產的靜脈套管留置針,輸液前根據患者情況,血管大小,及輸入藥物的種類選擇合適大的套管針型號,針頭越細,針尖斜面越短,對血管損傷越小,越有利于保護血管。一般用6~7號靜脈保留針,如果同時輸血或輸血漿蛋白等溶液時,可改用9號靜脈保留針。
靜脈的選擇直接影響穿刺的成功率,且與滲液、靜脈炎的發(fā)生有很大的關系,長期輸液者,應有計劃的保護和合理使用靜脈,一般由遠端靜脈開始,常選擇彈性好、回流通暢、相對粗、直、無靜脈瓣的血管,便于穿刺和觀察的部位,有研究表明,管徑越小置管反應率越高,管徑<3 mm血管,4 d內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百分之百,避免選用靠近關節(jié)、硬化、受傷、感染的靜脈。
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套管針型號,選擇血管,皮膚常規(guī)消炎,松動套管,操作者手持留置針與皮膚成15°~30°角,見回血后退針芯1~2 mm至外套管內,再將外套管緩慢送入血管內觀察周圍無滲漏后拔出針芯,穿刺成功后,將透明的無菌貼膜固定在穿刺部位,連接可來福密閉式接頭,輸液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管,無需封管,再次輸液時,用碘伏棉球消毒可來福接頭、連接輸液。
4.1 使用套管針進行靜脈輸液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
留置套管針時,2次/d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膚,并用無菌紗布覆蓋,注意觀察局部有無紅腫、觸痛等現(xiàn)象,注意沿靜脈走向有無靜脈炎的發(fā)生。
4.2 留置套管針應選擇合適的注射部位。穿刺時應該選擇較粗的血管,避免選擇靠近神經、韌帶、關節(jié)、受傷、硬化、感染的靜脈。
4.3 套管針在血管內留置時間一般以96 h為宜,太長可導致套管機械損傷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應。對于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時,應充分稀釋,同時有計劃地更換輸注部位,保護血管。
4.4 使用靜脈留置針連接輸液器或輸血器務必壓住針前端,以防止靜脈因吸氣產生負壓引起氣栓,也可避免將管帶出靜脈。
4.5 套管針加上密閉式輸液接頭無需封管,根據實際情況,對一些血管不充盈,穿刺難度較大,且易穿刺失敗時,可采取沿血管走向推送外套管等補救辦法,但應注意送管要及時,動作要輕、快,并防止外套管彎曲折斷和損害血管。
4.6 留置針再啟用時必須先抽回血,見回血后才可接上液體,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將血凝塊推入血管內,以免發(fā)生堵塞。
拔除留置針時應先關緊調節(jié)器,使點滴停止,尤其是刺激性強的藥物,并應輕輕擠壓輸液管,使留置針內有少許回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壓迫穿刺針眼,將針拔出,以免藥液漏出皮下,造成皮膚壞死,不要揉局部以有效防止針眼局部瘀斑,按壓3 min以上,可避免瘀血的發(fā)生。
6.1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置管前護士應該將靜脈留置針應用的目的、意義告訴患者及家屬,讓其了解有關留置針的護理知識,常見的并發(fā)癥及其預防方法,置管期間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潔、禁止淋浴等。
6.2 觀察局部反應 置管期間,要經常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滲液、腫脹及炎癥反應,一旦發(fā)生局部并發(fā)癥,出現(xiàn)紅、腫、熱、痛等癥狀,應及時拔管,根據情況給予相應處理,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恢復血管彈性,減輕患者痛苦。
6.3 置管期間護理 穿刺部位應每天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一次,并蓋以透明貼膜,連續(xù)輸液者,應每天更換輸液器一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換一次,注意留置針的通暢情況。
靜脈留置針護理總結以下幾點;①護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高尚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和業(yè)務素質;②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在穿刺前應做好患者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認知、理解和信任;③掌握正確的穿刺方法,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技術操作,輸液管長短適宜;④在應用套管針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局部穿刺部位皮膚有無紅腫,觸痛,有無滲血,滲液脫落等情況,如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對癥處理;⑤嚴格掌握無菌技術,注意每次輸液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管,防止形成靜脈血栓;⑥在靜脈留置針應用輸液的過程中,護士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加強輸液管理,完善輸液體系,要更好的為患者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總之,要重視健康教育,講解有關留置針護理知識,如留置針留置肢體避免過度活動,對長期輸液者,指導其自行保護血管。在用藥結束后經常輕輕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輕搓手背、足背做手部伸握動作、局部進行熱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環(huán)及血管彈性、減低脆性等。
綜上靜脈留置針技術日漸完善,其優(yōu)越性在于;減輕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有利于搶救,減少護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