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
淺談戲曲舞美的簡與繁
□張建民
舞臺美術,尤其是戲曲舞臺美術,由簡到繁是由經濟基礎和社會審美決定的。
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戲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區(qū)別于其他戲劇樣式的鮮明特點,即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和時空轉換的自由性。這些特點有機地融為一體,反映在戲曲創(chuàng)作、表演、音樂和舞美等方面,使中國戲曲具有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
其實,在戲曲的創(chuàng)作、表演、音樂和舞美中最早、最直接與觀眾溝通的就是舞臺美術。當大幕一拉開,觀眾面對舞臺,最先看到的就是舞臺美術;沒有幕布的舞臺更是如此。即使不是在劇場或戲棚演出,是在露天廣場演出,觀眾最早看到的也是舞臺裝置。通過這種直觀印象,他們就知道這是戲曲演出。因此說,舞臺美術也是最能反映中國戲曲舞臺藝術特色的。
我們過去在談到戲曲舞美時,比較多的是與劇本、表演、音樂等混在一起談,并從中國歷史的政治、文化、宗教、地理和觀眾審美等方面進行總體認識。我認為中國戲曲舞美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上述諸種因素交互作用促成的;但同時也應看到,舞臺美術作為一種物質形態(tài)的東西,勢必與經濟和物質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因果關系。換言之,即經濟基礎對中國戲曲具有根本性的影響。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經濟基礎是決定性的因素,而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藝術則是被決定的因素,它歸根結底要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和決定。這種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藝術上,尤其是戲曲舞美的發(fā)展,像一面清晰的鏡子,形象客觀地反映出二者的必然聯(lián)系。
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yè)生產,相對而言都市建設很不發(fā)達。在戲曲形成的宋元時期,戲曲舞臺樣式和裝置都與當時都市里的文化娛樂設施有著緊密聯(lián)系,此時期,在北宋的汴梁、南宋的臨安和后來元朝的大都,都相繼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群眾游藝場所名為“勾欄”和“瓦子”。這是宋元城市商業(yè)經濟繁榮與民間藝術興盛所致。瓦子又叫“瓦舍”,是當時集中演出各種民間伎藝的地方,而其中專門表演雜劇、曲藝、雜技等的場所叫做“勾欄”。勾欄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劇場。
其為四方形,四面設有一尺多高的欄桿,它四周都是客座,后來把靠后一面攔隔起來,成為三面對觀眾。臺上沒有什么裝置設備,如需桌椅等道具,則由演員自己帶上臺。何以如此?除去戲曲自身發(fā)展的因素外,更主要的還是由于當時沒有專業(yè)戲曲演出的劇場,廉價的門票、戲曲藝人微薄的收入和地方政府對民間藝術的不屑一顧,都是戲曲劇場無法獨立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戲曲夾雜在所謂“百戲”里面同場演出,和其他歌舞雜技輪換著上場,所以臺上是空空的,所有一切的道具、景物等都由演員表演出來,因此才有虛坐,拿人當桌椅等表演。在元雜劇興盛時期,已普遍運用各種小道具,如燈、文卷、書信、枷鎖、扇子、竹馬等。這些小道具一方面在當時勾欄里演出很方便,另一方面戲班的經濟負擔又不大。
到了明清兩代,隨著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擴大,很多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鄉(xiāng)紳豪客加入到戲曲觀眾的行列之中,他們不惜重金支持那些名優(yōu)的演出,同時很多有錢人還養(yǎng)家班,甚至親自參與創(chuàng)作和表演,致使一些戲曲班社在經濟上有了保障。與此同時,專業(yè)戲曲演出場所的出現(xiàn),也使戲曲舞美有了明顯的進步,從面具到臉譜,還有化妝、服飾等,都已初具規(guī)模和體制。此外,由于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戲曲舞臺已經普遍運用簡易的布景或道具,同時也開始嘗試運用寫實的燈彩布景。如明末紹興府劉暉吉的家班演出中的月宮就是立體的,五彩燈光,還運用了黑色大幕和輕柔紗幕。清初李漁的家班演出,更有“精工奇巧蜃樓一座,放煙時,忽然抬出”。特別是到了康熙年間,宮廷演戲竟有三層大臺:上層是神仙境界,中層是人間,下層是地獄。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戲曲舞臺美術的由簡到繁,或者是在農村簡、在繁華的都市里繁,這其中經濟基礎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