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賀劍波 劉漢平 華南師范大學醫(yī)院 (廣州 510631)
產褥期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產婦在產褥期出現(xiàn)的抑郁癥狀,是一種較常見的產后精神障礙。我們曾采用水溝穴快速提插捻轉針刺方為主治療抑郁性神經癥,其有效率達 88%[1]。在此基礎上,運用此法治療產褥期抑郁癥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臨床資料 27例患者均為產后來我科進行針灸治療的患者,大部分患者以情緒低落、失眠、產后減肥等為由求助針灸調理。其中初產婦 21例,經產婦 10例;年齡最小 27歲,最大 38歲,平均 31歲;病程 1~8月。診斷標準根據 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制定的“產褥期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確定:在產后 2周內出現(xiàn)下列 5條或 5條以上的癥狀,但至少有一條為①或②。①情緒抑郁;②對全部或多數活動明顯缺乏興趣或愉悅;③體重顯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過度;⑤精神運動性興奮或阻滯;⑥疲勞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無意義或自罪感;⑧思維力減退或注意力渙散;⑨反復出現(xiàn)死亡想法。同時,根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17項)[3]進行癥狀程度評分,總分 < 7分,正常;總分在 7~17分,可能有抑癥;總分在 17~24分,肯定有抑郁癥;總分> 24分,嚴重抑郁癥。
治療方法 取穴:水溝、百會、四神聰、中脘、內關、三陰交、太沖。針刺方法:患者平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 0.30 mm×25~40 mm不銹鋼毫針,水溝穴針尖朝鼻中隔方向斜刺約 10mm,進針后,快速提插,頻率約 40次 /min,持續(xù)約 1~2 min,行針期間囑病人以腹式呼吸為主,并張口呼吸、大聲哭喊,以瀉胸中郁悶,至患者雙眼紅潤流淚、大聲哭喊而出針。拔針后,按壓針孔,靜臥片刻,繼續(xù)其它穴位的針刺。水溝針刺分別于療程第 1、6d各 1次。四神聰以 15夾角,針尖朝百會方向,沿頭皮與顱骨骨膜間快速進針,平刺 10mm左右,百會穴垂直刺入約 6mm,得氣后持續(xù)捻針 2min,四神聰穴中的前后兩個穴位連接 G6805-2電針儀(連續(xù)波,頻率 6 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限。中脘穴垂直緩慢捻轉進針約 40mm,內關、太沖垂直刺入約10mm,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之法,中等刺激強度,留針 30min,期間行針 1次。上述穴位針刺每天 1次,連續(xù)治療 10d為 1療程,療程之間休息 3d。針刺期間不服用任何治療抑郁癥的藥物。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在每次水溝穴針刺治療前進行,每5d1次。主要為認知療法,剖析息者所患疾病,使其對自己的個性特點、周圍環(huán)境、現(xiàn)實狀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改變病人對疾病的歪曲認識,增強自信。同時動員其親屬朋友幫助患者積極從事體育、社交、文娛等活動,使其從憂郁沮喪的境地中走出。
療效標準 共治療4個療程,分別于評價治療前、治療 1個療程、治療 2個療程、治療 3個療程、治療 4個療程用HAM-D17量表評分。計算治療前后的減分率,即減分率=(治療前總分一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療效評定標準:HAM-D17評分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效,≥25%為有效,<25%為無效。所有數據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治療結果 根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17項)之標準,31例患者中,3例評分在7~17分之間,22例評分在 17~24分之間,6例評分大于24分。治療3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后 HAM-D17總分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下降(spss11.0,Paired-Samples T Test,P<0.05),提示經治療后抑郁癥狀顯著緩解,如圖 1所示。經 4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痊愈 9例,顯效 12例,有效 7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為 90.32%。9例痊愈患者中,治療前評分在 7~17分之間者 2例,評分在 17~24分之間 7例,6例評分大于 24分。
討 論 產褥期抑郁癥屬中醫(yī)“郁證”、“臟躁”之范疇。郁病的產生多由于情志失調致使氣機紊亂,腦失所控而致病,兼及心、肝、脾、腎諸臟的功能失調,因此治療多以醒腦開竅、調理氣機為主。由于產后多虛多瘀,產時失血耗氣,心神失養(yǎng),肝木失濡,血不舍魂,則魂不守舍。因此,產褥期抑郁癥的治療應補調兼顧,醒腦開竅、調氣補血應為其主要治療原則。
水溝穴是十三鬼穴之一,多用于精神神志性疾患的治療,因此,用水溝配合百會、四神聰治療抑郁性神經癥,用其開竅醒神、解郁通經之作用。中樞神經系統(tǒng)5-羥色胺 (5-HT)、去甲腎上腺素 (NE)、腦內多巴胺(DA)功能活動降低與心情抑郁、食欲減退、失眠等密切相關。而水溝穴部位分布著面神經及三叉神經分支,腦血管上的膽堿能神經纖維、血管活性腸肽能纖維均起自面神經的蝶腭神經節(jié),而血管活性腸肽神經元與皮層神經元和腦血管都密切相關。分布在腦血管上的感覺神經纖維如SP能神經纖維、降鈣素相關基因肽能(CGRP)神經纖維都源于三叉神經節(jié),而這些都具有擴血管之作用。因此,針刺水溝穴可改善腦及內臟的血流量,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促進 5-HT、NE、DA的生成,恢復正常的神經內分泌功能,從而緩解抑郁諸癥[2]。針刺水溝穴過程中,患者如能淚出,則療效較好,這也是達到刺激量的標志。
抑郁癥之初以氣滯為主,繼發(fā)痰凝、火郁,病位在肝,以治肝治氣為先[4]。太沖為肝經原穴,具有疏肝理氣,開竅定志之功,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二穴配合運用具有調理肝、脾、腎三經氣血之功效。中脘為胃經經氣聚集之處,既能通降胃氣,升清降濁,又能理氣健中,有扶土抑木之效;內關為心包之絡穴,具調養(yǎng)心氣,寬胸理氣之功效,與中脘配合應用補益胃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諸穴合用共奏疏肝理氣、醒腦定志、益氣養(yǎng)血之功效,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心理治療亦是產褥期抑郁癥治療中不可少的部分,誘導患者正向思維,排除憂慮的焦點,最終達到針刺與心理療法協(xié)同的效果。治療過程中,伴有諸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器質性疾病,均不宜用水溝快速提插法。
[1] 李榮萍,單晉平,石 英,等.產褥期抑郁癥發(fā)病情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4):463-465.
[2] 崔才三,隋京美.產褥期抑郁癥病因、診斷及防治的研究進展 [J].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05,14(4):319-321.
[3] M Hamilton.Development of a rating scale for primary depressive illness[J].Br J Soc Clin Psychol,1967,6(4):278-296.
[4] 常 誠.腦卒中后抑郁與抑郁癥中醫(yī)辨治異同的探討 [J].陜西中醫(yī),2009,30(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