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 郭妍琳
2009年12月28日至29日,首屆中國昆舞國際研討會在南京舉行。此次會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江蘇省文化廳聯合主辦,南京藝術學院承辦,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蘇州市文化廣播電視局、蘇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協辦,來自全國各地及韓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會議。
29日上午9時30分,首屆中國昆舞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行,開幕式由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主持,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開幕式上首先致辭,他代表文化部向會議的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及各協辦單位表示感謝。他說: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舉辦這次盛會,既是對新中國60華誕的美好祝福,也是為新中國舞蹈事業(yè)60年的輝煌獻上的一份厚禮,意義十分重大。昆舞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繼“戲曲舞”、“漢唐舞”和“敦煌舞”之后又一個帶有流派意識的舞種探索形式,它的出現既是昆曲藝術與舞蹈藝術相互碰撞、相互吸納與融合的產物,又是當今舞蹈創(chuàng)新思維與社會的整體文化取向相互映襯、相互借鑒與共同建構的結果,因而它的發(fā)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在中華文化的當代復興日益成為中國文化建設的核心意識的今天,相信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能夠推動昆舞藝術的健康運行,也會為中華舞蹈文化的當代建設開辟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廳長章劍華也在開幕式上致辭,他代表江蘇省文化廳,向前來參加研討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各國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江蘇文化發(fā)展的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強調指出,昆舞是挖掘昆曲表演藝術的優(yōu)質基因,以時代審美的理念加以保護繼承和發(fā)展的舞蹈。昆舞生發(fā)于昆曲,受到昆曲的滋養(yǎng),為古老的昆曲藝術注入了新鮮活力。他希望通過舉辦這次研討會以及相關展演活動,不斷開拓中國古典舞的新領域,進一步推動昆舞的理論研究與發(fā)展,并熱切地期盼昆舞這枝獨秀,在不久的將來綻放出朵朵奇葩,遍舞全國,世代流芳。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米如群在開幕式上致歡迎辭,他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南京藝術學院的概況,詳細介紹了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的昆舞藝術發(fā)展狀況。開幕式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與會專家代表資華筠女士做了題為《昆舞生成發(fā)展的基礎及其文化價值》的主題發(fā)言。她指出,一.“昆舞”是遵循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針,踐行“傳承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它受到了昆曲的滋養(yǎng),又對昆曲的保護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昆舞”是中國古典舞“復興”軌跡之拓展,也是中國古典舞現時發(fā)展之使然。三.“昆舞”是藝術家的長期積累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相結合的產物。她還具體分析了昆舞語言體系的若干特征,并突出強調了昆舞是藝術家高度文化自覺的體現,以及昆舞還有繼續(xù)豐富和完善的必要性。28日晚7時30分,與會的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在前線大劇院觀看了為此次研討會專門排演的昆舞專場演出——《昆韻》,并在演出結束后與演員們集體合影留念。
12月29日下午2時整,首屆中國昆舞國際研討會在金陵濱江國際會議中心酒店江川會議廳正式舉行,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劉偉冬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羅斌分別主持了上半場與下半場的研討。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賈作光在講話中肯定了昆舞在文化創(chuàng)造上是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的,他指出昆舞來之于傳統,是從昆曲中提煉、采納、篩選而成的。昆舞是在繼承中有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有創(chuàng)新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特色,在共性中有自己的個性,在借鑒創(chuàng)新中又不生搬硬套。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羅斌從昆舞生成的學術前提,昆舞的概念界定,昆舞的理性價值,昆舞的教學意義和實踐意義等五個方面闡述了他對昆舞的理解。他認為,“昆舞”,顧名思義,應是昆曲中的舞蹈的衍生物,是以昆曲“唱、做”藝術為素材創(chuàng)造的、古典文化內涵深厚的舞蹈樣式。它是一種“內向型”的舞蹈,除具有昆曲表演藝術的規(guī)律與特征外,“意守丹田”的意念作用是其核心“法門”,思維方式上的中國哲學、美學涵義是其內在根據,呼吸是其形態(tài)構成的生理和心理依憑。此外,昆舞還有五點重要的理論意義,即創(chuàng)造性、文化性、目的性、風格性和觀念性。中國舞協研究部林力平主任從簡述昆曲藝術入手,著重對昆舞藝術的創(chuàng)立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昆舞理論成因的思想依據和獨特的東方藝術審美特征,以及對比中西方審美價值的美學意義及其對當代人的美育作用。韓國舞蹈政策研究所舞蹈評論家張光烈先生提出了將昆舞推向世界舞臺的國際交流方案。他說要培養(yǎng)昆舞的專任講師,編撰英文教材;在世界各國的舞蹈專業(yè)以及舞蹈學校,階段性地開設能夠學習昆舞的講座;擴大昆舞的觀摩演出;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等。藉此,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起昆舞的專家和觀眾,使世界各國的國民能夠體驗到昆舞。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居其宏教授以普通觀眾的身份,從教學和觀劇的角度對昆舞與音舞詩劇《虞美人》進行了一些思考。他特別肯定了馬家欽院長關于昆舞研究——教學——創(chuàng)作——演出四位一體的辦學思路和運作機制,他認為這種思路和機制,突破了以往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各自作戰(zhàn)、互不關聯的傳統模式,而將它們整合成為一個有機聯系、彼此依存的整體,對我國現行的人文社科研究體制、高等藝術院校教學體制、文藝作品創(chuàng)演體制有著不可低估的創(chuàng)新意義和實踐價值。北京舞蹈學院科研處處長劉建教授高屋建瓴地論述了追尋古典舞的“真身”的兩種方式,傳承與再造,并指出昆舞現在也在做這樣的工作。蘇州大學文學院周秦教授從昆曲與昆舞的關系的角度闡釋了昆舞藝術的審美取向,他指出,昆舞藝術對昆曲藝術的汲取主要在昆曲的表演程式;昆曲的文化精神等方面。上海歌舞團原團長方元編導指出,“昆舞元素”是“昆曲”藝術本體的延伸與變異?!袄ノ琛钡某删驮谟谄洹霸亍钡目山M合性,提取“元素”中任何幾個動作都可按照教員與編導的構思意圖隨意組合,可以變換節(jié)奏,可以表現不同的意境與情感和性格。
12月29日晚的分組討論會在江海廳和江河廳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江東研究員和南京藝術學院居其宏教授分別主持了各組的演講與討論。北京舞蹈學院章民新教授暢談了她對《昆韻》以及教學成果演出的觀后感,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可以發(fā)展在休閑場所的吟誦舞蹈等。韓國古典舞蹈家金英淑介紹了韓國傳統樂舞在發(fā)展傳承上的一些情況,并對昆舞與韓國傳統樂舞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分析,指出兩者一些動作上有著較高的相似度。日本雅樂專家三田德明也介紹了日本雅樂的傳承情況,并對雅樂中左樂和昆舞藝術進行了一定的藝術比較?!段璧浮冯s志副主編杜曉青指出,昆舞是古典舞的再造。所以,應該首先要研究透昆曲這個母體,然后再談發(fā)展。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許薇對中國古典舞和昆舞進行了比較分析,也闡釋了昆曲與昆舞的區(qū)別之所在,她指出,昆舞是昆曲的優(yōu)質基因提取,是以舞蹈為主體的,是形的自由、是美學范疇的放。江蘇省文聯原黨組副書記高以儉肯定了昆舞對中國藝術和文化中的“意”、“和”、“雅”、“韻”的充分把握,以及昆舞對其自身一個體系和三個系統的成功構建。江蘇省舞蹈家協會原主席黃素嘉回顧了馬家欽院長在昆舞創(chuàng)作上的艱辛歷程,并將昆舞的藝術品格概括為,獨特、鮮活、純真。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謝建平研究員指出,“昆舞”是從昆劇表演藝術中提煉出來的舞蹈藝術,昆舞的編導者將中國古典舞的一些活態(tài)傳承基因從昆劇表演藝術中挖掘了出來,并予以了系統化的重組與構建,這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工程。但其音樂部分則顯得有些拘謹,希望經過修改后,能實現舞魂與樂魂二者間的真正統一。蘇州市戲曲研究所顧聆森研究員認為昆舞韻味的濃淡在于昆劇程式的解構與化合,其中也包括昆劇的文學和音樂程式的理解與運用。把昆劇的程式元素轉化為昆舞元素,是昆舞成功的基礎。此外,他指出昆舞的音樂取向還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與會代表的發(fā)言精彩紛呈,既有對昆舞本體的思考,又有對昆舞實踐的探索,為我國舞蹈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新經驗。
本屆昆舞國際研討會受到了來自全國著名舞蹈理論研究機構、藝術院校以及專業(yè)學術期刊的高度關注,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新時期舞蹈理論百花齊放、蓬勃發(fā)展的局面,對中華舞蹈文化的當代建設以及我國古典舞理論與實踐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本屆昆舞國際研討會也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國專家的高度贊揚,為中國昆舞走向世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