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芳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是實現(xiàn)課改的終極目標,這就給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新挑戰(zhàn):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文史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以奏引玉之功效。
一、生動表述歷史史實,培養(yǎng)興趣與認知能力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若教師不認真鉆研教材和大綱,照本宣科,和尚念經(jīng),必定索然無味。歷史教學是生動的,作為教者可以借助某些有利的手段來增添其趣味性,可以把小說、影視故事、戲劇臺詞、評書等幽默詼諧的語言、動作搬上課堂,把講臺當舞臺,寓教于樂,這課必定增色不少,教師、歷史課的魅力也必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學習興趣自不用說。
歷史教學是嚴肅的。因此,在生動表述歷史的時候,千萬要把好一根準繩,那就是“史實”。教師,作為引導者,不能以文代史,為生動而生動,進行文學虛構,把歷史變得面目全非,貽誤一代學子。如講三國史時,學生、教師極容易大談黃蓋的苦肉計、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和孔明的草船借箭。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先生編導的,據(jù)《資治通鑒》、《三國志》等記載:只有黃蓋詐降,而無苦肉計,利用霧天驅船佯作進攻向曹軍借箭是年少萬兜鍪的孫權而非羽扇綸巾諸葛亮,且發(fā)生應在赤壁之戰(zhàn)后。通過以上史實講述,學生很自然地會與故事、小說相對照,因此而查資料,核史實,這樣就無形中起到既牽動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辨別真?zhèn)蔚恼J知能力,可謂“一石雙鳥”。
二、感受歷史氛圍,培養(yǎng)唯物史觀的分析能力
過去性是歷史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這種特點決定了歷史的唯一性。后人只能根據(jù)當時留下的史實來演繹歷史,因而個人主觀色彩不可避免,作為教育者只會“依葫蘆畫瓢”,則一定會掉入低能老師帶出低能學生的惡性循環(huán),那么應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講課中應提供歷史人物、事件所處的境況和氛圍,讓學生采取換位思考,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處置辦法;以自己的心態(tài)去感受、體會歷史人物的心態(tài)及做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古代史》南宋抗金史時,我設置情景,讓學生成為這一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以誘導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新思維。其步驟是:首先,介紹當時情景:①金兵壓境;②欽、徽二宗被縛黃龍府;③高宗趙構、大臣秦檜把持朝政,然后點明當時處于封建社會,儒家思想是當時的正統(tǒng)思想,最后要求學生采取換位思考對當時人物活動發(fā)表看法。有學生提出如下觀點:其一,欽、徽二宗迎回,高宗怎么辦?誰主天下?讓位,與傳統(tǒng)教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符;不讓位,與“正統(tǒng)思想三綱五?!笧樽泳V”不符,真可謂讓亦難不讓亦難。其二,岳飛只知一味“直搗黃龍府,迎回欽、徽二宗”,不知分析歷史的時局,最終屈死風波亭,這是封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以上觀點雖然難免幼稚,卻有獨到之處,由此可見,學生利用創(chuàng)新思想分析歷史可窺一斑。
三、提倡學科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
歷史知識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涉及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是一個跨學科的知識復合體。這無疑要求教者在教學中,應綜合多學科知識以較容易的導線來突破難點。如在講授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性最強這一特點時,若僅按課本體系去陳述:①工資低;②工作環(huán)境惡劣;③時間長;④毫無政治地位。畢竟很乏味,教師可以借助高中學生很熟悉的文學作品去導引,只需點出“蘆柴棒”、“拿摩溫”等文學形象,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理解效果。又如《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開始對中國實行資本輸出為主的侵略方式:爭做中國債主;搶奪路礦和辦廠權。我結合政治設置辯論,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與當今引進外資、外技是否一樣?學生積極參與。得出: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帶有很大的奴役性、掠奪性。而引進外資、外技是彌補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建設、資金、技術的不足。最后,我巧借魯迅先生的話語總結:前者是“送來主義”,后者是“拿來主義”,學生乍一聽,先是一愕,繼而會心一笑。由此可知效果必定“一石三鳥”,歷史、政治、語文一并理解。
總之,“教無定法”,關鍵是要合乎時宜,提供學生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找出學生理解力與知識體系的切合點,以充當歷史主角的方式去分析歷史,這樣才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地位,在無形中培養(yǎng)出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能力。這樣對老教材輕車熟路的教者們面對新課程也易出現(xiàn)“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
作者單位:江西高安灰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