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晶,杜永國,周 云,周貴忠,林 洪,賀東平,何秀清
(海南省農墾總醫(yī)院,???70311)
終末期肝硬化的特征為肝臟的合成、解毒能力等顯著下降,與肝臟正常肝細胞的破壞減少有關。臍帶間充質干細胞(以下簡稱臍帶干細胞)用于治療終末期肝硬化是新的研究方向,臨床已取得一定的效果。觀察干細胞在體內是否生長并分化為體內肝細胞,可否通過檢測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動度來證實。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們采用肝動脈臍帶干細胞移植術治療終未期肝硬化,探討其短期內對肝臟合成功能的影響。
臨床資料:26例肝硬化失代償期(Child C級)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9~67歲,平均46歲;原發(fā)病為乙型肝炎25例,丙型肝炎1例。診斷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術前均檢查血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治療方法:X線透視下,經股動脈插管至肝固有動脈,注射造影劑,觀察肝內血管情況確認病變后,將臍帶干細胞懸液(由深圳北科公司提供)8~10 ml(鏡下干細胞數(shù)達1.0×107~1.0×108/ml)注入。穿刺點加壓包扎,術后24 h插管,側髖,關節(jié)限制活動,臥床休息24 h。術前及術后第3天及第2、4、6、8周分別復查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動度。計量數(shù)據以±s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26例患者手術均成功。治療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動度見表1。術后1例出現(xiàn)發(fā)熱(37.8℃),無過敏、消化道癥狀加重、肝區(qū)疼痛、出血等并發(fā)癥。
討論:晚期肝病臨床上主要以保肝、對癥處理及預防并發(fā)癥為主,尤其是終末期肝病的治療總體效果不甚理想。近年來肝移植已成為終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療選擇,但供體的緊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應以及高額的治療費用限制了其臨床用。臍帶干細胞是一種多潛能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能力,不僅可支持造血系統(tǒng),還可向中胚層和外胚層來源的組織分化,在一定的實驗條件控制下可分化為肌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神經細胞、肝細胞、心肌細胞等。國內外動物實驗均證實其具有誘導分化為肝臟細胞能力,且具備肝細胞的功能,具有來源廣泛、采集方便、無倫理學問題等優(yōu)點。
表1 26例患者治療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動度變化(±s)
表1 26例患者治療前后ALB、凝血酶原活動度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ALB(g/L) 凝血酶原活動度(%)25.17±11.76 27.83±13.32術后第3天 28.27±15.21* 36.55±15.84*第2周 26.42±12.11 35.96±15.68*第4周 27.33±10.69* 41.37±16.73*第6周 28.63±13.01* 46.56±16.92*第8周 30.57±12.16* 52.21±18.03術前*
ALB為肝細胞合成,凝血酶原時間主要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水平決定,這兩項指標能間接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本研究終末期肝硬化患者在移植臍帶干細胞后2個月內血清白蛋白逐漸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從提高,提示肝臟合成功能改善。說明臍帶干細胞短期內可幫助肝臟修復受損的肝細胞。治療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移植臍帶干細胞后第3天,ALB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升高明顯,隨后迅速下降,隨時間的延長又逐漸升高,分析原因可能為移植初大量的干細胞被誘導向肝細胞分化,并具備肝細胞功能;但因部分臍帶干細胞未附壁而發(fā)生凋亡,故ALB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又迅速下降,而附壁的干細胞逐漸生長繁殖以及肝細胞的修復,肝臟的合成功能也日益增強,ALB及凝血酶原活動度又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