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好的課堂是一支動人心弦的名曲,那么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評價語言就是這支名曲中最動聽的樂章,令人愉悅,讓人回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讓課堂評價語充滿活力呢?
一、評價語應(yīng)飽含激勵,使學生獲得自信、走向成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耍處熢谡n堂中的評價語應(yīng)是贊賞的,充滿期待的;應(yīng)是真誠的,充滿關(guān)愛的。
例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要下雨了》一課時,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一個男生在讀“小白兔大聲喊:‘燕子,燕子,你為什么飛得這么低呀?”一句時,聲音很輕。
教師微笑著鼓勵該生:“你的聲音很好聽,燕子聽到了一定會回答小白兔的,可你讀得很輕,燕子聽不到。再讀一次,讓燕子聽到小白兔的聲音?!?/p>
學生再讀,聲音稍微有點提高。
教師繼續(xù)評價:“有進步,聲音比剛才高了,飛得最低的燕子已經(jīng)聽到了。再來一遍,讓飛得高一點的燕子也聽得見。”
學生又讀,聲音比第二次高多了。
“嗯!真棒!再來一遍,讓周圍的小燕子都能聽到小白兔的聲音?!?/p>
這時,這個學生聲音讀得很響亮很清脆。同學們都情不自禁地為他送去掌聲。
案例中,教師通過一次又一次激勵性的評價語,給予學生適當?shù)目隙?,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點滴成功。
二、評價語應(yīng)富于幽默,使學生心情愉悅、輕松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巧妙地運用幽默的口頭語言,可以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幽默、睿智,使整個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并能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zhí)教《李白是仙》時,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享受。課堂上笑聲此起彼伏,學生在書聲瑯瑯、語言交流、思想碰撞中獲得求知的快樂,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在心頭”!一位男生讀完李白的詩,孫老師這樣評價:“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不僅詩寫得好,讀得也好?!绷硪晃荒猩x完,孫老師是這樣評價的:“真是繞梁三日,回去后我不洗耳朵了?!睂W生們笑了。一位女生讀完,老師笑著說:“你就是女李白,佩服,佩服?!鄙R笑。像這樣的語文課,又有哪個學生不愛上呢?
案例中,孫老師的課堂評價語幽默風趣,讓學生沉浸在美妙的課堂語言中,百聽不厭。只見,學生個個小臉通紅、小嘴常開、小手直舉??梢娪哪脑u價語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的情趣。
三、評價語應(yīng)注意引導,使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自我糾錯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獨特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特別是當學生價值取向與教材或教師的理解有偏頗時,教師應(yīng)以寬容的眼光,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進而主動矯正錯誤。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執(zhí)教《難忘的一天》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誰愿意讀第一節(jié)?
(生讀,讀得像唱歌)
師:哎喲,像唱歌一樣,好聽是很好聽,誰能像讀書一樣地讀?
(生讀,讀得很好)
師:節(jié)奏感多強啊!來,掌聲!不過有幾個音要正正。(正音,齊讀)
師:繼續(xù)往下讀。(生讀,讀得不錯)
師:多長的段落,讀得字正腔圓,真了不起!來,我和你握手!你們還想不想和我握手,繼續(xù)往下讀。(生讀,師正音,這樣一小節(jié)一小節(jié)地讀完全文)
案例中,竇桂梅老師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及時指出了學生的長處和不足。學生不僅習得了朗讀要領(lǐng),強化了朗讀技能,而且朗讀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評價語應(yīng)啟發(fā)思維,使學生主動思考、樂于動腦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應(yīng)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啟迪學生的思維,引起有價值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啟迪智慧。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畫家與牧童》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在備課時,他想讓學生通過抓重點詞“紛紛夸贊”的意思來體會戴嵩的畫技高超。課堂上,他看到孩子們對角色體驗很感興趣,就干脆讓孩子們選自己喜歡的一個文本角色來模仿夸一夸。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孩子們讀得聲情并茂。這時,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向孩子“挑戰(zhàn)”:“ 如果你在場,你會怎么夸啊?”這下孩子的創(chuàng)造欲得到了激發(f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絕妙之作”等一系列夸贊的好詞佳句如涓涓泉涌。在充分贊賞之后,教師故作神秘:“課文中哪個詞描寫了剛才你們夸獎的場面?”學生順利地找到了答案。
案例中,教師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設(shè)計,給予學生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從而促動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