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然而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卻存在許多不良的現(xiàn)象:如明知故問、模棱兩可、節(jié)外生枝、面面俱到等。歸結起來,這些課堂提問偏離了“起點”和“終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應該加以重視。
一、忌偏離“起點”
課堂提問時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生活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教學活動的不同及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切忌偏離“起點”。
1. 忌問題過易,沒有思考余地。設計的問題不能過于淺白,因為太淺白了,學生就不需要思考,他們對這樣的問題是索然無味,不感興趣的。
例如,有一位教師教學“三位數(shù)加兩、三位數(shù)的不進位”時,這樣設計課堂提問:
師:昨天小明做了3道加法的豎式計算,同學們幫他查一查有沒有錯誤。(把豎式出示在黑板上)
65 76334
+243 +646+ 569
————————————
208712893
師:先仔細的觀察一下有沒有錯誤,然后把你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同桌討論一下,看看你們找的對不對?
學生觀察并討論。
……
師:第一個豎式,訂正的對不對?
生齊喊:對!
師:第二個豎式,訂正對不對?
生齊喊:對!
師:第三個呢?
生齊喊;對!
這個改錯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名板演,評價時每次都問學生對不對,細細斟酌一下,這種問題的價值可以說沒有,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脫口回答,根本起不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作用,不僅會浪費教學時間,而且會逐漸使學生形成思維上惰性。
2. 忌問題過難,讓人難以琢磨。忌偏離“起點”,還意味著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讓學生難以琢磨,無從下手。這樣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一年級時候,有一次觀看完海豚表演,要求學生用“先總后分”的段式說一說“海豚做算術”。學生們瞪大了雙眼,感覺茫然。于老師及時調整,做了示范,說了下面一段話:“海豚做算術真有趣。一位叔叔拿出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3+5=?’海豚看了看,張開嘴連叫了8聲,觀眾立刻為它鼓掌……正是因為于老師及時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設計的問題照顧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線上,使學生經(jīng)過思考作答。也就是說,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現(xiàn)有水平與學生經(jīng)過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qū)域,使學生“跳一跳,摸得到”。
二、忌偏離“終點”
課堂的提問終點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因此要清楚、明確。切忌 “漫談式”的提問,單求課堂“熱鬧”。
1. 忌問題過寬,不明確。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學生往往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例如,有一位教師教一年級上冊“跳繩”(8,9的加減法)這一課,在上課伊始,教師出示“跳繩”的情境活動圖讓學生觀察討論,只說:“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然后匯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或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由于教師本身問題的不明確,所以學生提出了“我發(fā)現(xiàn)圖中有一座大樓”、“旗桿比大樓高”等等偏離本課教學重點的問題。如果教師提出明確觀察的范圍,并提出:“同學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容易集中到跳繩的小朋友身上,進而提出本課時將討論的相關加減法的問題。
2. 忌問題過大,無針對性。過大的問題、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學生的回答會出現(xiàn)偏離教學重點的情況,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
例如,一位一年級教師在教學“連加”一課時,他在創(chuàng)編小故事的同時,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圖:在森林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草地上有4只小鳥,樹頂上空還有3只小鳥。然后老師問:看著這幅圖畫,你能寫出什么算式?學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維受到已有知識的影響,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見連加算式的影子,這樣一來,后面的教學變得麻煩了,不在教師的預設之中,整個教學被打亂了。
本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那么“大”,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后面的教學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師把問題設計成:圖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是怎樣寫算式的?那情況肯定就不同了。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發(fā)“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春縣蓬壺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