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鼓勵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激勵他們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精神”,所以,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一個新的重要內容。
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為,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應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組活動為形式,通過其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jīng)驗和科學結論,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
二、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顯然,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需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發(fā)展,為高等學校和社會各行業(yè)輸送素質良好的普通高中畢業(yè)生為目的的。因此,
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法比較,它至少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教學主題問題化。在學習某一部分歷史知識前,教師向學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課題或問題,這些課題或問題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可大可小,可易可難,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活動,從而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增強學習的計劃性和有序性。
(二)學習過程自主化。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強調的是知識傳授,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記,有時雖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等,但這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化,學生必須開動腦筋,結合各種知識大膽創(chuàng)新,直接、親身地去體驗和研究,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而是主動地探究性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學習資源開放化。過去歷史的教與學都是圍繞課本,課本上寫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師生被局限在課堂上、課本中。研究性學習應打破這種束縛,體現(xiàn)學習資源的開放性。學生所研究的課題或問題涉及的知識范疇是廣泛的,有關的問題也沒有現(xiàn)成唯一的答案,學生學習的資源可從課本擴大到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博物館和其他的社會現(xiàn)實情境,只有這種開放式的學習,學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從而解決所面臨的課題或問題。
(四)學習方法多樣化。由于研究性學習過程的自主性和學習資源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習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興趣,通過讀書、上網(wǎng)、觀看影視材料、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去研究、去學習。
(五)學習結論個性化。因為研究性學習注重體驗、注重過程,因此其學習結論必然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不同的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各有側重,最后得出的結論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可能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這正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xiàn),也是創(chuàng)新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
目前,研究性學習仍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可資借鑒,但根據(jù)其上述一些特點,可以初步認定其基本模式為:課內導學,提出問題——自主學習,課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總結。
1.課內導學,提出問題。課內導學,指結合教材落實有關基礎知識,主要在課堂上進行,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前提,由師生共同來完成。在落實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師生都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教材的知識細節(jié),可以是整章整節(jié)的宏觀框架,還可以是單元或階段特征,旨在培養(yǎng)學生駕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識、歸納概括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從中選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作為本次研究活動的重點課題或問題,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2.自主學習,課外研究。在確定研究課題后,學生即可開始自主性學習,由于高中學生的學歷、閱歷的限制,最好是分小組進行活動,同時,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供一些學習資源,如文字、圖表、音像等,還應幫助學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圍、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人員分工等內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學習和研究可在課內進行,更多地應在課外進行,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觀察思考、資料查閱、影像觀看、咨詢調查等方式獲得相應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處理,得出結論。
在這個階段,教師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包辦代替,應該扮演參與者、調控者、指導者的角色,學生之間也應該相互幫助,充分發(fā)揮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
3.成果展示,交流總結。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通過同學們自主地研究與學習,把所得出的結論,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jīng)常性開展,從而達到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
研究性學習成果可以通過調查報告、多媒體展示、報告會、辯論會、演講賽、宣傳欄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師還要及時、認真地進行總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以勵再戰(zhàn)。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大舉指,如何完善其學習模式,還需要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繼續(xù)思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