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國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我們的學生也迫切需要掌握一些金融、經濟方面的知識。這既是適應時代的需要,又可縮短與社會的認知距離,避免過去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xiàn)象產生。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意識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要求,有一定的經濟意識,也便于提高學生的辨別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目前,學生身上的“壓歲錢”從幾百上升到上千,孩子們對“金錢”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如何教育學生把手頭的金錢管理好、使用好,已成當務之急了。因此,我巧妙地利用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有關金融知識,將其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適當?shù)刈⒁庠鰪妼W生的經濟意識,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經濟頭腦。下面,我就這個話題淺談幾點做法。
一、挖掘語文教材,樹立經濟意識
西方教育專家認為,兒童應該從三歲開始建立經濟意識,要教理財知識,并制定各年齡階段教育計劃。從三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和硬幣,到十二歲樹立節(jié)約觀念,再到十二歲以后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yè)活動和理財、交易活動??梢钥吹?,西方社會對兒童的經濟意識教育比較重視,這與匹方社會商品經濟發(fā)達有關。
如今,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經濟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經濟意識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了。對孩子進行經濟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努力和配合。作為老師,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商機。
1.辨認錢幣,認識幣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催事起,就懂得了“錢”這個東西,因為它可用來購買自己喜歡的食品、玩具等。但這都是局限于認知層面上,真正對于“錢財?shù)恼J識則來源于學校的教育。低年級,我學習了“元、角、分”知識,上課時教師利實物,出示第五套人民幣各種幣值的票樣使學生認識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以及硬幣,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金錢”的魅力,把“人民幣”這個概念根植于幼小的頭腦中,為日后理財作鋪墊。
2.理解詞義,了解歷史
在《“你們想錯了”》一文中,當我們讀到:反動派命令士兵搜山,兩個士兵發(fā)現(xiàn)了方志敏,知道他是紅軍的領導人,滿心希望能從他身上搜出大洋來。他們把方志敏全身都摸遍了,從衣領直到襪底,除了一只懷表和一支鋼筆以外,連一個銅板也沒有找到。這段話中出現(xiàn)了學生難以理解的兩個詞語“大洋”“銅板”,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才知道“大洋”“銅板”是解放前使用的貨幣,現(xiàn)在都不流通了。在講解“大洋”“銅板”的同時,我還簡略地介紹錢幣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對于錢幣的來歷、傳承、變更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對這段話的進一步理解,同學們對方志敏一心為革命、大義凜然、清貧甘苦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認識外幣,匯率換算
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使得學生更有機會認識外國的其他幣種。對于外國貨幣的認識,我們也可以從課文中窺到一斑。
如《烏塔》一文中:喲,這么長的旅程,我有點驚訝:“你一個人嗎?”“當然?!彼f她是乘火車旅行,因為年紀小,可以享受優(yōu)惠,買一張全歐洲聯(lián)票,不到400馬克。
如《最后的輝煌》一文中:諾貝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發(fā)明家,而且是一位舉世聞名的企業(yè)家。臨終時,他已經擁有將近二百萬英鎊的財產。他一生沒有結婚。
如《魯本的秘密》一文中:上面清楚標著價格:5美元。5美元,對于12歲的外魯本來說可是一大筆錢。它是夠全家人星期買日用雜貨的開支了。
如《凡卡》一文中:我還看見有些鋪賣各種槍,有一種跟我們老板的槍一樣,想一桿槍要賣一百個盧布吧。
上面所列舉的課文中,分別出現(xiàn)了外貨幣的名稱:馬克、英鎊、美元、盧布。這些外幣與我們的人民幣面值誰大誰小?學生頗感興趣,順著自然生成的機會,教學中我適時地引進外幣匯率與人民幣的牌價,通過與人民幣值的對比,換算出這些外幣與人民幣的相當值。當然,這里還涉及到國家金融宏觀調控,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人民幣的堅挺,外幣匯率是會改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到了國家調控外匯的金融知識,為將來步入社會,對市場經濟調控下的金融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除了介紹在文中所出現(xiàn)的外幣以外,我還充分利用僑鄉(xiāng)資源,通過一些有僑屬的家長或親戚朋友,收集到幾種常見的幣種,如日元、港幣等,著重向學生介紹國際流通貨幣:美元、歐元,讓學生從小就受到金融經濟意識的熏陶,樹立起良好的經濟意識。
二、語文實踐活動。探討理財知識
針對于學生手頭上的“壓歲錢”越來越多了,這些“壓歲錢”該怎樣來處置呢?教育專家表示,孩子的“壓歲錢”由孩子自己來決定其用途,家長可以做參謀。但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被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所迷惑,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跑去上網玩游戲,賭“老虎機”或參與其他類型的賭博。這也難怪家長的擔心,如今農村哪個不賭?孩子耳濡目染,掉進“錢眼里”,有的甚至荒廢了學業(yè),實在令人痛心。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花好“壓歲錢”。因此,我利用語文實踐活動這塊天地,讓學生共同探討“壓歲錢”該怎樣花。通過討論,學生積極發(fā)言,暢談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壓歲錢用來買課外書,有的說壓歲錢用來買玩具,有的說壓歲錢用來捐助希望工程,有的說壓歲錢用來買營養(yǎng)品……各色各樣的回答猶如雨后春筍,但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在眾多的學生回答中卻沒有一個說要將壓歲錢用來投資理財-的,這可能與我們平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