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經(jīng)過幾年的英語學習,到中學后興趣下降,繼而出現(xiàn)了較多的學困生。在教學中,我體會到只有樹立信心,正確對待、付出耐心和愛心,采取必要的措施,“學困生”就會慢慢趕上來。下面是我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樹立學習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許多“學困生”主要是沒有信心,缺乏學習動機和科學的方法,因而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效率低,不能而對挫折。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是教師應必須想到和做到的。對“學困生”的教育,首先要幫助他們恢復信心,強化動機,大力培養(yǎng)持久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重教學語言的幽默風趣,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進行對話或表演,使學生融入英語學習的情境之中;穿插游戲或教唱英語歌曲,讓學生快樂學習……也就是始終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努力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二、教給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
學習不儀要掌握一門學科的基本原理,還要掌握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良好的方法可以在學習遷移規(guī)律的作用下,使知識觸類旁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法的指導。我引導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教會他們怎樣學、學哪些,哪些是重點,如何預習,上課怎樣聽講,做筆記,課后如何獨立完成作業(yè)。比如記單詞可利用音標和兒歌。我經(jīng)常是一開課就學習音標,引導學生學習讀音規(guī)則,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讀音規(guī)則記憶單詞。還可借助兒歌記憶單詞。如:我是I,你是you,來是com去是go等兒歌幫助記憶。對話、句子的記憶,要求做到“三勤”,就是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動口就是要大膽說、讀、問,不怕出錯,不會的隨時請教。動手就是要做好筆記,多默寫,并且要求每位學生在做dutv reporl時提前準備好,學困生有困難可讓優(yōu)秀生或老師幫忙。動腦就是要及時復習。
三、融洽師生關系,多方指導學生
“親其師,則信其道”,情感具有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作用,學生的情感、意志、態(tài)度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哪一位老師同學生的關系密切、友好,對學生付出的感情多,學生就信任他,就對這位老師教的這門課感興趣,就想學好這門課。作為英語教師,應該關愛學生,多利用課余時間同學生交談,關心幫助學生,同時要求學生兩人一組經(jīng)常用英語交談,傾聽他們對教學的建議,提高他們多講英語的積極性。
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性和英語基礎不同,教學要求和教法也應有所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教法也就不同。轉化“學困生”的有效辦法就是對“學困生”降低要求,從最基礎抓起,適時、適當?shù)匾蛉诉M行基礎補缺和學法指導。變“苦學”為“樂學”,變“死學”為“活學”,變“學會”為“會學”。重視作業(yè)信息及時反饋,采取“課外批”手段,與“學困生”個別進行信息交流反饋,針對性強,有效性高。教師在面批中,演示做題思路及過程,引導學生領悟學習方法。另外,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成立學習小組,每組選一個英語較好的人做小組長,讓其負責督促并檢查本組成員學習情況,組長對本組起領導作用、榜樣作用、監(jiān)督作用、調(diào)節(jié)作用。由組長帶領并監(jiān)督,濃化“學困生”的學習氣氛,確保他們能及時鞏固知識。同時教師要做好監(jiān)督與指導,嚴格要求,讓每一位同學學好英語。
五、課堂教學多照顧,課外練習多輔導
在課堂上,要對“學困生”實行“三多政策”,多提問,通過多回答問題使他們思考,消除惰性,培養(yǎng)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為他們提供練習的機會。多批改作業(yè),進行面批而改,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當天的內(nèi)容當天消化。作業(yè)要從嚴要求,對一些“學困生”的作業(yè),不能聽之任之,要根據(jù)他的差處,當而指導。經(jīng)常抽查學生預習或復習情況,做的好的給予肯定,督促他們盡快進步,迎頭趕上。
六、使“學困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舞學生。要讓“學困生”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有機會表現(xiàn)自我,讓他們能體會到“跳起來就能摘到蘋果”的成功感。教師在教學中,應借助手勢、板書、實物、情景設計(多媒體課件)等直觀形式,啟發(fā)引導“學困生”解答較為基礎的知識。并以舊帶新,吸引“學困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和鼓勵,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只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jù)學生實際,采用適宜的方法進行引導,嚴格要求,正確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使用科學的、切合實際的正確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既要給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又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才能更加有效,“學困生”才能走出學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