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的高考作文,考試作文實際上是講求“規(guī)范”的,從文體到立意,從結構到語言,從表達方式到表現手法,從情感到思想,幾乎處處都存在無形甚至用文字確定下來的有形的標準,這是不爭的事實。于是,例行的作文教學也便想方設法地給學生“上規(guī)矩”,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從學生進校一直訓練到學生畢業(yè),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我不知這樣的作文教學會將學生帶向何方,但我知道,當把寫作僅僅當成是一種規(guī)范的時候,我們可能正在把學生們牽向窒息創(chuàng)造的死胡同,當把寫作僅僅看作是一種技巧的時候,我們可能正在把學生領向浮躁與膚淺。一個可怕的事實是,急功近利的洪流正漸漸把我們湮沒。試看一個片段:
我在籃球場上摔傷了膝蓋,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帶我回去吧,我實在痛得走不動了!”
老爸先是驚訝地看著我的傷口,盯了幾秒。皺了皺眉說:“這點小傷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價,自己走回家!”
我以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覺地往車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開,自顧自地。飛快地騎車走了。遠遠拋下一句話:
“自己走回家!”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氣憤又是委屈,“虎毒還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過一想,萬一不馬上清洗,傷口發(fā)炎怎么辦?苦的還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過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氣一瘸一拐往家走?!?/p>
這是在一次規(guī)格頗高的“同題異構”研究課上出現的材料。上課者要求同學運用當堂課所提供的設置波瀾的一些方法,補寫故事情節(jié),并要求:表達的主題要積極、健康。學生確實妙筆生花寫得曲折有致,積極健康。但清醒者一看即明白,這是一篇基本失真、為文造情的文字,天底下恐怕找不到這樣絕情的父親。如果真誠的底線被突破,誤會、突轉、懸念等技法到底還有多少意義?這樣的積極健康又有何用?作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學生做人的過程。作文教學中常常引導學生去說假話,去體會別人的意圖,去掩蓋思想的鋒芒,去套用別人的感悟……學生一旦適應并接受這樣的教育和訓導,也就開始學會了虛偽,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弄虛作假,學會了圓滑世故,教者又該擔當何責?再想想,即使那些曾經喊出時代強音的大手筆們,一旦心靈閉塞,喪失“自我”,如椽的妙筆不也僅留下讓后人哂笑的話柄嗎?所以只有開啟心靈,才能使創(chuàng)造的種子萌芽,寫作才能成為生命躍動的音符。
一、張揚個性,鼓勵自由地創(chuàng)造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的表達”。作文教學中就應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真善美,鞭撻假丑惡。作文的目的也在于不斷地審視自我,完善自我。不“造假”,是作文最起碼的要求;寫出個性,寫出創(chuàng)意,是作文的關鍵所在。
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作文大都疏離了個性、心靈,更看不到創(chuàng)造的影子。于是,作文里充斥著偽圣化的情感,成人化的語言和思想到處彌漫,唯獨失去了學生自己;于是,這樣的“秘籍”那樣的“寶典”應運而生,寫作知識加上寫作套路的所謂“作文指導書”冠冕堂皇地被擺進書店,購之者眾。
很難想象,這樣的失去了精神后花園、遠離了學生的生命體驗的作文過程,樂趣從何而來?這樣的毫無創(chuàng)造可言的作文教學過程何樂之有?
我們何不帶著學生走向課本的深處,尋幽探微、啜飲滋潤心靈的甘露?讀《史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我們不僅聽到了歷史演繹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漸漸還悟出充斥于封建專制孕育的人際關系文化的主餐是權謀、權術和心機;讀《我與地壇》、《最后的常春藤葉》、《麥琪的禮物》、《懷念蕭珊》……從承載著美麗人性和脈脈溫情的語言作品中,我們感到了一種直擊心靈的力量,我們躁動的心靈開始平靜,我們開始懂得感恩、頑強、堅持與從容,某同學寫道:“我愿意絕對地說,不懂用心去愛的人不懂如何學語文,因為不懂愛的人不懂得如何體驗文字背后的魂魄,而語文的精髓恰恰在于維系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陌生人的思想、感悟。我會瘋子似的一個人躲在房里,從《出師表》背到《諫太宗十思疏》,從《雷雨》演繹到《廉頗藺相如列傳》……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語文,已幻化成了我靈魂的棲居地?!遍喿x開啟求知的視窗,孩子們開始心儀真、善、美,開始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他們由此走向了更廣闊的自由閱讀的天地,文字的力量慢慢顯現,干涸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豐富多彩的個性開始孕育。少了思維束縛的寫作,字里行間才會有心靈的飛翔,個性的張揚。
二、真誠生活。崇尚獨立地思考
作文教學永遠也不能缺少實際的需要和特定的情景,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我們必須從鋪天蓋地的范文中掙脫,必須從瑣碎繁雜的技巧中走出,真誠地擁抱并感悟生活。寫作應是生命的律動,是生活的需要。巴金說:“我們作文在于我們有感情要傾吐,有思想要表達,我們用語言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比~圣陶也曾說:“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發(fā)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狈段闹兴说纳畲娌涣俗髡咦约旱纳睿藢ι畹恼J識也代替不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
學生常抱怨生活“三點一線”,枯燥單一,或者對新鮮事聞若未聞,視若未見。其中首要原因就在于對社會和人生的冷漠。實際上,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如此豐富多彩,有無限的生機活力,有無限探索的可能性。抱怨、空虛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真正地用眼睛看世界。
我們何不帶著學生走向生活,鼓勵學生敞開心扉,讓情感在生活中萌發(fā),讓思想在自由中表達?“我雖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尊重你的發(fā)表看法的權利”,在這自由的氛圍里,學生們開始大膽地言說,思想也走向理性和深刻。于是在閱讀《胡同文化》的課堂,學生有了這樣的思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今還有幾人能夠傳承傳統(tǒng)文化?但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的民族又怎能展翅翱翔!”在讀完《中國農民調查》后,學生會慷慨陳詞:“天下蒼生,不堪重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焉得不苦?長此以往,民心豈固?解民倒懸,重在減負,既為穩(wěn)固社稷之計,亦是天下黎民之福?!薄叭耸且豢脮枷氲娜敳荨保瑢W生的作文中開始挺立著獨立的思想和高昂的靈魂。學生的視野開始投向生活,寫作的沖動被喚起,生活隨筆成為了他們生活的最愛,一篇篇真情文字從心底汩汩流出:《青春》、《我要守著你》、《師者其人》……他們開始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欣悅,當然還有生活的快樂。寫作再也不是苦差事,在隨筆中他們或感激父母之愛,或體味手足之情等。一篇篇鮮活的生活文字,流淌著情感的清泉,進射出思想的火花,令人讀之,回味無窮。其實,學生是一把亟待點燃的火炬,它需要的只是火種!
三、我們需要怎樣的作文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盡可能減少對寫作和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所以我們的作文課應走向“開放”。文體技法的學習只是習作過程中的方法學習,絕非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當淡化模式,給學生充分的心靈自由;應當淡化主題,給學生更多的表達自由,少寫命題作文,讓學生自選內容,自定體裁,為他們創(chuàng)設自由拓展的思維空間,努力使他們走進自主表達的境界,因而我們的作文課應主動“放開”。
放開地域的限制,指導學生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等途徑獲取有用信息,加深對生活的認識。放開思維的束縛,教師可以從報紙、電視媒體等渠道給學生設置一些社會環(huán)境,引發(fā)學生對社會事件的思考,談論各自的想法,并且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撞擊出思想的火花,讓學生產生表達的沖動,經過聯(lián)想、想象、對比、歸納、重組等思維活動,聯(lián)系個人生活體驗,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感受。在這種開放的環(huán)境中,學生開始正面社會,深入思考生活,思維也更趨成熟和深邃。在得知奧運火炬?zhèn)鬟f巴黎受阻時,有學生慷慨陳詞:“我們能做什么?一個法國包和一個中國人的尊嚴,一個法國化妝品和一個中國人的面子,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你應該選擇什么?……讓他們拿著錢來分裂我們的國家,侮辱我們的人民嗎?”有同學熱情謳歌:“金晶一一奧運女英雄,你的行動,無關乎政治、無關乎名利,你只是弱勢群體中的弱者,你用和常人不一樣的身體維護著奧運圣火的純潔和奧運精神的真諦……”學生的視野開始面向更廣闊的世界,“情動于中”,“形之于言”他們對生活的心開始敏感起來,在心底涌起喜怒哀樂,此時即使不去刻意精雕細刻,安排技巧,作文也會盡顯心靈的律動、真情的魅力。
“放開”還要放開批改的“權力”,廣泛開展“互賞交流,評價得失,自主修改”的隨筆交流活動,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靈魂交流和心靈溝通?!八街梢怨ビ瘛?,學生用研究性的眼光去認真閱讀、賞析同學的作文,這是一種學習語言、交流思想、拓展視角的過程,促進學生自我調節(jié)和轉化,并對寫作知識進行內化、整合、建構,在評價得失中將悟得的道理再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就會大大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所以,沖破急功近利的藩籬吧,提供廣闊的空間給學生翱翔,用美麗的語言開啟學生的心靈,讓多彩的生活砥礪學生的思想,這,才是作文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