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語言的藝術。語文的教學作為傳輸知識的載體,不僅是連接教與學的紐帶與橋梁,而且是教師傳播情感、誘發(fā)美感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學語言不同于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升華而形成的,是被濃厚的感情浸透了的、形象化了的、韻律和諧而又優(yōu)美動聽的語言,因而它比普通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一種既善于表象又善于表情的藝術符號。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的循循善誘,娓娓動聽,聲情并茂,回味無窮等美學效應,主要是靠這種語言藝術來實現(xiàn)的。當教師像對待一門藝術那樣講究教學方法時,課堂就顯出魅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得到充分的施展,學生的思維更為活潑主動,整個課堂生機勃勃,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學語言應生動優(yōu)美,有吸引力
精美的語言展示了崇高的美的境界,并加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傾注充沛、真摯的感情,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如我在教學《春》時設計了一段導語:“春天是美的畫卷。你瞧,太陽暖暖的照著,風兒輕輕的吹拂著;遠山晴朗,近水潺潺,碧草接天,百花爭妍。既有百花齊放,又有百花齊鳴。像鳥兒一樣快樂的,還有孩子們,他們叫著笑著,都想讓自己手里牽著那只風箏,來個‘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讓我們和朱自清先生漫步在春天的田野上,享受那醉人的春光吧!”
二、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語文的內容,準確把握課文的主旨,透徹地理解語文的層次結構,語言的運用特色,教師要深入地鉆研課文,采用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高效的學習好每一篇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獨具匠心的教學點撥。如在教《山中訪友》時,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嘗試閱讀課文,然后出示問題: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說成是“山中訪友”?啟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基本內容,積極討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各自闡述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最后總結性點撥:“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作者也走進心境中,我們怎能不熱愛大自然呢?”通過點撥,學生對課文的主旨有了確切的了解。對學生要引導激勵,開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是強拉硬拖,代替學生積極思考。
三、語言要富于想象力
想象是通過語言的形式加以實現(xiàn)的,因此,言語發(fā)展和想象力的發(fā)展關系密切。我們要讓學生大量的閱讀一些報紙、報刊,到圖書館查閱文藝作品。有些作品可用猜讀的辦法發(fā)揮讀者的想象力。如,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導學生閉目想象春花競妍,蜂飛蝶舞的景色;《荷塘月色》,想象月色荷塘的朦朧美;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冰心的《繁星》等等,足以展開我們想象的翅膀,在理想和現(xiàn)實中徜徉。定期舉行的朗誦會,辯論會,故事會,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積累豐富的詞匯,以此來提高其想象力。
四、語言的情感性
有經驗的教師在講授中,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趣,喚起學生的情感。教師的語言應積極豐富,讓字字句句去撞擊學生的心靈。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激情,燃起心靈的火花,全身心的進入作品。
五、語言在運用中求發(fā)展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課前背誦一句富含哲理的名言,一首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一則娓娓動聽的故事;每天一篇日記,讀書體會,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一位女生在日記中寫道:考試的不順,交友的受挫,家庭的變故,讓她抬不起頭來。我在評語中寫道:“面對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堅韌,讓我們堅強起來,勇敢面對一切。請相信,風雨過后,定能見彩虹?!边@樣的語言會像是晨星的美妙樂章,永遠在他們的記憶深處吟唱,鼓起他們的生活的勇氣和學習的信心。
教師要掌握語言藝術,說話清楚,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具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教學語言的音量應有大小強弱,輕重緩急的變化。語速一般以中速為宜。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轉換處,關鍵處,或講一個問題時,應略加停頓,使教學語言煥發(fā)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感意味。對初中生應運用具體形象,親切有趣的談話語言,富有同情心和幽默感。教師還應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具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富裕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學生中目中成為“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