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改的理念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教師教學的自覺行為,小學語文課堂亦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費時、低效”的現(xiàn)狀仍然存在。語文課堂缺乏顯性的目標,貪多求全,模模糊糊一大片,往往一堂課下來,字、詞、句、段、篇、章,似乎什么都講了,卻什么都沒有講透,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華東師范大學方智范教授在《關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若干問題的淺見》一文中指出:“閱讀教學是不是應該留出一些空間?其實有些課文實在沒多少好分析的,老師可以把分析簡化一些,而在有些實踐性環(huán)節(jié)上設計可以更充分一些,是不是可以讓學生通過課文,聯(lián)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來做一定的遷移,是不是可以和寫作指導結合得更緊一些,這樣就使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更加充分。”
受方教授這番話的啟發(fā),本文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思考,粗淺談談給學生留予空間,進行有效訓練,構建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課堂的幾點策略:
一、留予個性化的朗讀空間,感悟文本
我們該怎么看待閱讀教學?該怎樣指導學生讀書?怎么才能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現(xiàn)行教學中很多人認為應由教師逐段逐層地搞理性分析,似乎離開了老師的分析講解,學生就不能感悟文本了。事實上,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還是讓學生老老實實、原原本本地去讀書。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語感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給予孩子充足的個性化朗讀空間,引領他們感悟文本,讀出個性化的理解、感受來。
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文,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堂課的主線,在學習揭示謎底的第三自然段中“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边@一句時,我以讀促情,以悟促讀,對學生說:“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好這四個‘反復’呢?想象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用自己的方式練習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要這么讀?”
自由練讀后,第一位同學站起來讀,他把“四個反復”越讀越高昂,而且語速越來越快,他的理由是:“雪松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它不屈不撓,是強者,是勝利者,所以要激昂,充滿斗志?!庇钟型瑢W站起來讀,他在讀“四個反復”時有了輕重緩急的對比,他的理由是“雪松的彎曲是一種策略,所以讀‘反復地彎’時要突出它的巧妙、智慧,讀‘反復地彈’時要有力度”……學生的朗讀超出了預設,讀出了真正的情感,生成了意外的精彩。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留給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空間,自讀自悟,教者只是適時地引導、鼓勵,把讀書的權利還給了學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目標,同時也就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有效。
二、留予人文化的遷移空間,拓展文本
語文課上我們應該教什么?也許很多老師會很快地回答教書,教課本。這樣的回答是否合理呢?我們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現(xiàn)在教是為了以后的不教,所以課堂上我們要樹立訓練意識,憑借教材,拓展教材,去落實語言的遷移運用,讓每一個孩子做到“學得進,用得出”,真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讓閱讀教學走向實效。
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二冊最后一課《明天,我們畢業(yè)》第四自然段時,里面有一句話:“敬愛的老師,回顧6年的歷程,我們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您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您的幫助和教誨。”有學生針對這句話提出:老師,如果給這句話再加上一個分句,讓它變成排比句,這表達效果不是更好嗎?于是,我當即讓學生為這句話再補寫一分句,而且要內容相關,句式結構相似。學生的創(chuàng)作愿望被激發(fā)了出來,紛紛即時思考,即時生成,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寫道:“我們的每一點成功,都匯集著您的指導和鼓舞”“我們的每一步成長,都滲透著您的關愛與呵護”“我們的每一次跨越,都飽含著您的啟迪與安慰”……通過寫作遷移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像這樣,對語言文字的“藝術空白”進行補充、延續(xù),留予學生運用語言遷移訓練的空間,讀寫結合,既豐富拓展了文本,將教材讀厚了,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保持了語文教學的真諦和本色,達到了閱讀教學的扎實有效。
三、留予自由化的思辯空間,提煉文本
江蘇省教科院副院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楊九俊曾提出:“判斷語文課是否有效,表現(xiàn)之一就是看學生在課堂上有效思維的長度?!闭n堂教學中學生的思辯是教學走向有效生動的具體體現(xiàn)。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有效思維,留足學生沉思、說辯的時間,要給學生自由化思辯創(chuàng)造的空間,這也是課堂教學有效的又一表現(xiàn)。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有一篇課文叫《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課文寫到了哪些人經歷了這生死之夜?接著讓學生再讀課文,能否畫一簡要箭頭圖說說他們各是怎樣經歷這生與死的?這一問題且是要學生讀全文、畫簡圖,還要概括說,應該說難度較大,基于這點,我留夠了時間讓學生先是個體沉思,自主探究,再是全班討論、辯說。學生在個體探究時,沉浸于思考,看得出學生參與了,思維動了起來;全班討論時,更是見解頗多、熱鬧非凡。也正是在這思與辯中,最終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產生了:“克勒松:生 死;游客:死 生;皮埃爾:生 死 生”。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材特點,留足學生自由化思辯的空間,從而提煉了文本,訓練了學生積極有效思維,培養(yǎng)了其創(chuàng)造能力,這無疑也是有效語文課堂的顯現(xiàn)之一。
四、留予多元化的延伸空間,超越文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有效的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還應延伸到課外,實現(xiàn)教學的升華。尤其是語文學習,可以說生活處處是語文學習的課堂,受教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外的資源融通共享,才能積極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還是以《山谷中的謎底》教學為例,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難點,課前安排學生們上網(wǎng)搜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故事,給了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來解決課內問題的空間。在課堂上,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搜集的信息來講講有關的名人事例,然后又要求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說說自己有沒有碰到這類似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經過思索,紛紛回答出了碰到難題應放一放,理清思路再來解決;同學間發(fā)生矛盾時謙讓比正面沖突更好……通過交流,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已不是僅僅停留在教材中的兩句話上,很顯然,他們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多元化的延伸空間中,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并有了自己的思考,言語表達精辟流暢,超越了文本,促進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誠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語文“減負”“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崔巒教授語)課堂上需要我們給學生留予空間,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個性化讀、寫、思、說的實踐訓練,讓其言語能力得到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從而使語文教學真正有效。
參考文獻:
方智范.《關于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若干問題的淺見》.《小學語文研究》.2008年第5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川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