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單元教學中,比較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比較閱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對孫犁《荷花淀》中幾個婦女尋夫時兩處劃船聲的比較:一處是“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旁的水,嘩,嘩,嘩”,節(jié)奏緩慢,表現(xiàn)她們邊劃邊聊,輕松愉快的心情;另一處是當鬼子出現(xiàn)時,她們“咬緊牙,制止住心跳,搖櫓的手并沒有慌,水在兩旁大聲地嘩嘩,嘩嘩,嘩嘩嘩”,節(jié)奏逐漸加快而不亂,表現(xiàn)她們緊張而不慌亂的神態(tài)。比較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能有效地發(fā)揮單元教學的系統(tǒng)優(yōu)勢。那么,如何進行比較閱讀呢?
一、選擇比較對象,確定比較點
例如學習蘇軾的《石鐘山記》,就可以聯(lián)系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比較點可定在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上。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在音樂描寫上比較,還可以與劉鶚的《明胡居聽書》中音樂描寫作比較,比較點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側面烘托等。
二、精讀作品找出其異同點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詞作《卜算子·詠梅》,可比較毛澤東與陸游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對兩人時代、環(huán)境、世界觀的本質差異的高層次的理解上。
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概況可有三種情況。
1.同中求異。例如學習蘇洵的《六國論》,可選擇賈誼的《過秦論》與之比較,兩文都是史論,立意都是借古諷今,勸諫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兩文均采用評述結合,但他們同中有異,異中見妙,具體表現(xiàn)有:(1)結構安排不同:《過秦論》采用兩段式結構,第一段記述自秦孝公始至秦二世末由弱及強,由強到弱而滅亡的過程;第二段通過對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读鶉摗凡捎萌问浇Y構,第一段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二段用具體事實證明論點;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礎上引出教訓,警戒后人。(2)組材順序不同:《過秦論》以時間為序,《六國論》以事物的類別為序。(3)表現(xiàn)手法側重點不同:《過秦論》采用先述后評,以述為主;《六國論》則先評后述,以評為主,邊敘邊評。(4)評論點位置不同:《過秦論》在文后,卒章顯志;《六國論》在文首,開門見山。明確兩文異同點,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同時對指導學生寫評論練習也大有裨益。
2.異中求同。同類題材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體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現(xiàn)手法也可以為不同的體裁的作品采用。對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進行異中求同的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某些規(guī)律。
針對相同話題或內容,經過比較可以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例如,就“死亡”而言,雖然表達的感情是相同的,但諱飾的語言不同。(1)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恩格斯是這樣來寫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2)黃宗英寫演員趙丹的死:“一個演員畢生塑造角色,而時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觀眾歡迎的掌聲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3)對音樂家聶耳的死是這樣描寫的:“以23歲的青春年華,過早地寫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痹谶@些語境中,“停止了思想”“落下了生命之幕”“寫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的諱飾語不僅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人物的個性,而且包含了人們何等沉痛的哀悼之情。
3.相似中求異同。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知識點之間有相似但又有區(qū)別,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加以比較分析。例如在修辭教學中借代和借喻的區(qū)別;在詞語教學中近義詞的區(qū)別;在詩歌教學中同題材詩的賞析;在散文教學中以《我的母親》為題的就很多,如胡適、鄒韜奮、老舍、豐子愷都寫過,以《雨》為題的,巴金、郁達夫、阿靈、周立波等都寫過。這些內容既有相似又有異同,仔細比較,受益無窮。比如以前的課本中有三個典型的說客形象:《赤壁之戰(zhàn)》的諸葛亮,《毛遂自薦》中的毛遂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的蔣干。三篇課文文體不同,風格迥異,對三個人物形象的刻畫各盡其妙。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比較法是一種提高教學質量,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順利達到閱讀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說,上善若水,而水的流動是差異性造成的,差異性本身就是學生產生比較的核心動力,本身就是引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不能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理念貫穿到教師“教”的實踐中,貫穿到學生“學”的實踐中,從而產生智慧的火花,衍生出更多的比較形式。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