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本文三者的有機融合。要營造“輕負擔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讓語文課堂回歸語文味,教師要潛下心把文本鉆透;以教師為主導,用自己的教學技能在文本、學生之間架起一道橋梁。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在這堂課里有沒有收獲、有沒有獲得成長。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學生 文本 教師 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有這么一段讓人深思的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一次赴杭觀摩的浙派名師暨長三角經典課堂教學的經歷,更促進了我對這句話的思考。
一、蹲下身聽聽兒童要求
馬 老師在上完課后說了一句這樣的話:“語文課不能看得太復雜。它其實很簡單:重視對學生學習需要的發(fā)現……上好語文課的前提:重視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那么簡單的一句話確讓我如夢初醒?,F在我發(fā)現我和許多語文老師都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把掌握知識當作了課堂的主體,當作了課堂追求的終極目標。應試教育固然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但教師自己確是執(zhí)行這一切的劊子手,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原本屬于孩子的快樂的語文課堂,忽視了對孩子的心靈的呵護。
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1.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了解學生最初閱讀體驗。教師一開始不要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強加給學生。初中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與文字感悟能力,他們的個體生命感悟與文本的交融即學生原始閱讀的原始理解是一堂語文的最初起點和依據。教師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歡這篇文章嗎?什么地方讓他們喜歡?他們想在課堂上學些什么?他們對什么地方不明白,存在著困惑……也就是說,每一堂語文課都不是從零出發(fā),都應該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這樣你自然就會發(fā)現你的學生對語文感興趣了,語文課堂上學生開始踴躍了。
2.教師要明白“自己會”和“學生會”是兩碼事。如果教師會的學生都會,那還需要老師做什么呢?學生理解與教師的理解感悟存在差異是很正常的。文學欣賞本來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只要能理解到學生這個年齡所能達到的理解層面并做到一定的提升就可以了。所以一個成熟的教師備課時總想學生怎么學才好,而一個新教師備課時總想著自己怎么講才好。程翔老師舉過這樣的例子:一個成熟的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滿意,會這樣說:“學生對這堂課的反饋很好,學生很感興趣,收獲也多?!钡鹊取6粋€新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滿意可能會這樣說:“這堂課我把學生都唬住了?!币簿褪钦f成熟的教師他備課的主體始終是學生,他總是在考慮孩子的理解層面,想方設法地考慮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怎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達成孩子在哪些方面的轉變。眼中有生,心中有生,每一堂語文課學生都有“美”的收獲;日積月累,形成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人文素質,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3.教師在課堂上要把充足的空間留給學生。課堂上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個人的表演精彩與否不是課堂成功的標志,一言堂就更不可取。課堂不能完全滿足于知識習得,課堂應有個體生命的體驗,評價課堂成功的關鍵是看是否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語文課堂上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的空間、探究的空間、討論表達的空間,學生應該翻身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大膽優(yōu)秀的教師甚至應舍得將課堂問題設置的主動權都留給學生,像馬 老師的《離別的禮物》就是這樣。
二、潛下心把文本鉆透
可能有的老師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就沒有作用了。當然不是,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課堂的組織者當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單純地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而不加適當地引導,也有可能矯枉過正,即過分地追求所謂的學生活動,導致課堂上缺少瑯瑯的書聲,缺少師生對文本做深入細致的字斟句酌的語言品味活動,即緊扣文本的深入對話活動,更缺少動態(tài)生成,結果是“熱熱鬧鬧走過場,高高興興搞形式”,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
很多著名教師都對語文味有過精辟的論述。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王崧舟還說:具體地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要堅守母語教學陣地,指導學生認識母語的特征與作用,體會它的豐富的文化內蘊,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的感情?!?/p>
程少堂老師說,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可見,語文課有沒有“語文味”“怎樣守住語文的一畝三分地”關鍵要看語文教師有沒有“潛下心把文本鉆透”。有這么一句廣告詞叫做“慢慢走,欣賞啊”。這句話用在很多方面都很適合,放在語文教學上更是適合。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欣賞文學藝術,為了促成學生的品味、理解的提升,教師自己必須潛心鉆透文章。語文文本中所寫的那景、那事、那人、那情、那理,我們好多人也似曾有過,可表達出來卻很蒼白。經過作家的筆頭表達出來卻是那樣的動人,給人以美感。其區(qū)別就在于語言的表現力不同吧。也就是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品味那遣詞、造句、修辭、布局……。語文教師一定要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鑒賞力,把文本鉆透,品味甚至是玩味語言,挖掘字里行間的情感思想的內涵。不求其全,擇其一端反復品味,一課一得,“滋身健脾”。程翔老師說自己備白居易的《琵琶行》備到落淚,這也有了學生學了《琵琶行》之后對這首詩歌、對白居易有了新的認識。老師對文本鉆到這樣透,讓語文課堂充滿趣味——情感味、文化味、語言味、幽默味、個性味等等,味道豐富,引人入勝,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怎么可能不喜歡?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怎么可能得不到提升?
三、苦心經營成就教學藝術
程翔老師說:“文本、學生之間架起一道橋梁,決定作用不是知識,而是老師的教學技能?!苯處熃虒W水平的高低,對于課堂教學的進展的深入,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感受的程度,會起到決定的作用。
一線教師經常會有這樣一個困惑:想教什么跟實際教了什么之間總會有很大的差距;很好的設想,很深入地備課,到了實際教學的時候卻怎么也實現不了;學生“熱”不起來,對課堂問題不感興趣,回答問題不積極。產生這樣的問題雖不能絕對地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钡?0%的原因的確在于教師。
1.就是教師面對學生,面對課堂的時候有沒有積極的態(tài)度。趙群筠老師這樣說:“積極的態(tài)度比智慧更重要?!钡拇_如此,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學習狀態(tài)的激發(fā)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調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的學生,在這個老師上課的時候無精打采;而在另外的老師的課堂上就能積極活躍,思維敏銳,文采飛揚。老師面對的課堂的積極態(tài)度,由教師的觀點決定,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上。學生是不是能夠積極思維、發(fā)言,部分取決于教師有沒有以自己的積極的肢體語言、表情等來激發(fā),有沒有給學生營造出平等交流的平臺。很多聽課的教師都注意到了這樣兩個教學細節(jié)。即潘森云老師課前的那個手指操和馬 老師讓學生放松姿態(tài)坐立,都很好地向學生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自由活躍。
2.精心經營課堂。教師對課堂的進展、深入一定要胸有成竹。課堂教學要有層次,逐層深入。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達到優(yōu)化又適時調整。像劉曉偉老師所說:“思考著教學,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進教師思考?!眴栴}的設計要有思維的容量?!皩W生只有面對有思維容量的問題才能積極思考?!?/p>
3.教師現場感。課堂往往會出現很多無法預料的東西,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想法是老師無法預料的,有些甚至讓你措手不及。像程翔老師問學生喜不喜歡徐志摩,學生說不喜歡,原因竟是他喜歡的女人太多,太花心。馬 老師根據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卻回答的文不對題。當異樣的情況出現時,老師是置之不理,直奔目的地,還是隨機應變,停下來欣賞風景?這樣的時候往往是最能見出老師的教學能力的高低。優(yōu)秀的教師此時肯定會優(yōu)先考慮學生的需要,及時抓住教學的契機,趁機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的深入,甚至趁機指導學生達到觀點的激烈碰撞,課堂的亮點也許就在這里。
程翔老師說:“教師深入到學生當中去,學生深入到文本當中去,教師、學生、本文三者有機融合,這才是語文教學?!闭Z文教學是我們語文老師終身的事業(yè),讓我們眼中有生、心中有文,用心經營教學藝術,讓我們的生命在課堂上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7月教育部
2.王崧舟.《好課三味》.浙江教育資源網王崧舟特級教師工作室.2008.12.26
3.程翔.《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1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杜橋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