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題的評講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種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關(guān)鍵詞】活動 興趣 能力 效果
很多教師都有這種體會,一張試卷里最難評講的是閱讀理解。平時上閱讀理解講評課時,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被動地聽,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覺得很枯燥,一堂課上下來收效甚微。那么,到底該如何進行閱讀理解題的評講呢?
筆者認為,在閱讀理解題講評的過程中,僅僅讓學生知道標準答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關(guān)注學生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大腦真正地動起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首先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反思的空間,例如: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合作探究,目的是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fā),從而優(yōu)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這樣既發(fā)揮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又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團隊合作精神。其次,教師應該學會聆聽,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或過程,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他們的思維方式,有利于改進教育教學過程。因此,閱讀理解題的評講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了如下課堂模式。
首先,小組內(nèi)討論。老師先公布正確答案和正確率低的題號,討論前教師先提出要求和討論的重點,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在組內(nèi)統(tǒng)一意見,最后由小組長給出公認的的理由,也可由小組長指定發(fā)言人發(fā)言。一般來說四篇閱讀理解,15道小題目,需要重點討論的大概在七題左右。因此討論時間15分鐘左右即可。教師要相信,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多問題即能得到解決。而此時教師的任務是到各小組中去聆聽,弄清他們的錯誤原因,了解他們的思維過程,必要時也參加討論或給予指導。這種討論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使學生對錯誤加深了印象。通過討論,學生間還形成了研究的氛圍,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
然后,小組間相互釋疑。分組討論后會出現(xiàn)有的小組對于指定的重點討論的題目在組內(nèi)就全部解決了,而有的小組組內(nèi)還解決不了,那么就只好向外求援。這時組長或發(fā)言人可以站起來說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可以鼓勵那些已經(jīng)弄清楚這道題目的小組去當一回老師,來回答這些問題。其中他們有解說得不當或不到位的地方,教師要及時給予指正和補充。教師的講解一直穿插于學生的講解中,隨時給釋疑學生提供知識援助,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qū)W生滲透各種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例如:一般閱讀理解解題方式有兩種,一是先看文章后做題目,或是先看題目后讀文章再做題目。兩種方式因文章而異,如廣告類文章就常用后一種方法。再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不同文體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記敘文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過程,傳記要注意人物和生平,說明文要注意事物及其特征,新聞報道要注意首段等。
第三,知識講評。通過以上兩步,學生對所訓練的四篇閱讀文章基本都理通了,但評講的目的可以說才完成了90%。因為真正的閱讀訓練不能僅僅為了做題而閱讀,而要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詞匯量,以便服務于以后的閱讀。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將閱讀中出現(xiàn)的新詞、重要的短語和句型摘出來,讓學生利用早讀課去理解記憶,對于一些長難句還有必要讓他們?nèi)W會分析,這樣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第四,教師在對閱讀理解題目講評之后,應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指導學生進入文章意境,領(lǐng)會作者的觀點并作出評價,欣賞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著社會,體驗著人生,從閱讀中學到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增長社會經(jīng)驗。教師可以根據(jù)所閱讀的內(nèi)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也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例如,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文章,在做過之后可以發(fā)動學生對環(huán)境問題展開討論,老師可以設(shè)置以下幾個問題:1. Have you realiz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2.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s do you know?3. Have you ever done anything to damage the environment?4. Can you talk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ur country?5.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討論,說出自己的所做、所看和所想。通過這樣做告訴學生,做閱讀理解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還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幫我們形成健康的人生觀。
最后,教師總結(jié)。通過討論,問題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但必定也暴露出學生在解題時的一些問題,如:詞匯量不夠,缺乏一定的解題技巧,速度慢等。因此,教師應該對存在問題及時提出一些建議和措施,不斷調(diào)整完善教學過程。此外,每堂課的最后教師都要對小組討論和小組釋疑作一個簡單的評價,說說哪些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哪些組解答得最好,當然主要還是以鼓勵為主,多正面肯定。
在45分鐘的課堂活動中,教師不要做演說家,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把原本枯燥的評講課變得生動、活潑而有實效,通過課堂活動,使課堂效率最大化;同時,讓學生在閱讀中益智、明理、怡情,促使學生對教學形式和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
【參考文獻】
[1]繆建新. 高效課堂:模式與案例[C].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9.12
[2]丁非.“活動單導學”模式下的課堂籌劃與設(shè)計 [M]. 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