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廣大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努力實踐,銳意創(chuàng)新,構建了許許多多適合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新方法、新模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全新的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下面是本人一次下校調研時所聽到的一節(jié)課的片段,從中可以看出:
一、教師是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者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教材第四章第一節(jié)“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僅就定義的引出,教師構建了如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設計了—個“折紙與拼圖”的動手實踐活動,教師示范,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張紙對折,剪下兩個疊放在一起的三角形紙片,并設問題一:你能用拼圖的方法,將這兩個三角形拼成四邊形嗎?
—個示范,一個提問,立刻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極大熱忱,同學們經(jīng)過合作,經(jīng)歷疊、剪、拼等動手操作的過程,終于拼成了六種不同形狀的四邊形,教師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展示了同學們的活動成果,及時給予鼓勵,給學生后面的學習增添了信心。緊接著,教師選擇了其中的一個四邊形如圖1,提出了問題二:
1.∠1與∠2有什么關系?∠3與∠4呢?
2.由上述結論,你又可以得出怎樣的判斷?說說你的理由。
在這一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設計“折紙與拼圖“的動手實踐活動之后,又設置了一個問題串,通過“問題展示”的教學程序為學生搭建—個思考問題的階梯,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鼓勵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合作并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通過拼圖游戲,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感知,經(jīng)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經(jīng)歷和體驗平行四邊形概念的探究過程;通過問題串的引導,學生感悟了知識的生成、發(fā)展和變化,自然地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發(fā)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由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自己拼圖形,自己找規(guī)律,自己想問題,自己得結論,僅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把學生引導到一個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當中。
由此可見,一個全新的自主學習的課堂需要一個自主活動的平臺,而自主學習的學生需要一個展示自我的活動空間,這些平臺和空間都離不開教師的巧妙設計和精心構建。
二 、教師是自主學習課堂的引導者
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導出。為了突破重難點,教師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了第二次動手實踐活動。教師示范,學生動手操作,用剪下的兩個三角形疊放在一起,選定一邊,找到它的中點O,作這邊上的中線,并將其中一三角形繞點O旋轉180°得到一個四邊形,如圖2。緊接著提出探究一:
1.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嗎?
2.觀察圖形你還能得出哪些結論?
對于探究1,學生們有了第一次的拼圖實踐活動,很容易得出結論,由于探究2是一個結論開放的探究性問題,解答結論開放題,同學們本身就感到困難,加上圖2中眾多的三角形,眾多的邊和角,如何找結論?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這使很多同學都感到束手無策,一時難以找到答案。
就在同學們自主探究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適時引導和點撥,問道:△AB0與△CD0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稍稍的提醒,使同學們立即感悟到探究問題的策略,領會到將四邊形問題化為三角形問題來解的途徑和方法,頓時感到云開霧散,思維活起來,整個課堂也隨之動起來,同學們紛紛發(fā)言各抒己見,一下子找出四對全等三角形,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相等的邊、相等的角等結論。教師從眾多的結論中,板書了:AB=DC,AD=BC,∠BAD∠BCD,∠ADC=∠ABC,AO=CO,BO=DO,從而由同學們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等性質。
由此可見,自主學習的課堂需要學生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究,但在同學們思維感到迷茫、探究活動難于深入的時候,離不開教師的及時點撥,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
三 、教師是自主學習課堂的合作者
在上述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精心構建的自主學習的平臺上,完成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其有關性質的學習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活動又進入到“合作交流”階段,按照合作學習時劃分的學習小組,就教師布置的3道課堂練習題,嘗試著在小組合作中討論解答。
練習1:如圖3,在□ABCD中,∠B=60°,那么下列各式中,不能成立的是 ( )A.∠D=60°B.∠A=120° C.∠C+∠D=180°D.∠C+∠A=180°
練習2:小華用一根32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場地,其中一條邊AB長為10米,其他三條邊長分別是多少?
練習3:如圖4,已知直線L把□ABCD分成兩部分,要使這兩部分的面積相等,直線所在的位置需滿足的條件是 (只需填上你認為合適的條件)。
練習l、2,是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簡單運用,而練習3,是本節(jié)課中繼探究一之后又一道條件開放的探究題。有了前面的探究基礎,課堂中大部分小組討論熱烈,而少數(shù)小組卻冷冷靜靜,尤其對一些學困生來說,思維陷入困境,教師這時走到他們中間,指導他們分析題設條件,回顧已經(jīng)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知識,重點從對角線的性質入手,促使他們動腦思,動口說,動手做,在他們有很小的成功的時候,及時給予贊賞和鼓勵。此時教師的角色,自然成為學困生的良好合作者。在教師的參與下,在小組成員的合作中,基礎差的學困生也逐漸感到豁然開朗,提出了直線L必須分別過兩組對邊中點,以及直線L只需過對角線的中點的最佳答案。
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合作探究,極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悟到學習方式的轉變,不但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還學會了與人交流溝通的基本技能。同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更加體現(xiàn)了自身就是學生最好的合作者。
四、教師是自主學習課堂的推進者
“反思提高”是這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同學們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反思這節(jié)課中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體會師生共同努力探究得到的成果。為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同學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又開始了第二次探究活動。
探究二:如圖5,直線L經(jīng)過□ABCD對角線AC、BD的交點O。并繞點0轉動,使它隨意停留在任意的位置。且與一組對邊交于E、F,觀察幾次轉動的結果。
1.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說說你的猜想,并與同伴交流。
2.請選擇你所發(fā)現(xiàn)的其中一條結論,說說你的理由。
這是本節(jié)課第三次出現(xiàn)的開放性探究題,它同時涉及平行線、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知識,對于剛剛學習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學生來說,要解決這樣的綜合題確有一定難度。本題難點還在于它的呈現(xiàn)方式,它構造了個圖動一手動一腦動的動態(tài)思維背景,考查學生在此背景中觀察、分析、歸納、推理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突破難點?教師指導同學們從題意中的“停留”那一刻著手,化“動”為靜,化“任意位置”為特定位置,化四邊形為三角形問題。與同學們一起探索圖形的其他性質,分析圖形中各線段各角之間的位置關系,尋找線段、角以及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層層推進,從而使問題得以圓滿解決。
在動態(tài)背景下設計這一數(shù)學問題,可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fā)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還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學生們分別發(fā)現(xiàn)了一些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以及一些全等的三角形,有的還從圖形的面積入手,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和一些面積相等的四邊形等結論。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為了使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向縱深推進,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會不斷加強,課堂教學難度也就會不斷增加。鑒于八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因素等原因,自主學習的難度也隨之而來。在這種艱難的時刻,教師就理所應當成為自主學習課堂的推進者,
綜合上述“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課堂教學片段,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問題展示一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一反思提高”的程序為線索,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整個課堂教學進程是:導入→動手操作、引人入境;過程→自主探究、跌宕起伏;結尾→共同推進、成果紛呈。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chuàng)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沒有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就根本沒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傊獎?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就得依靠廣大教師的精心構建,正確引導,真誠合作,全力推進?!?作者單位:江西省彭澤縣教研室)
□責任編輯:包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