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計劃生育認識的加深,加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獨生子女的家庭也日益增多,這些獨生子女容易成為“太陽系的中心”,成為家長們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寵兒,這種行為明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孩子日后走上社會。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優(yōu)勢呢?筆者認為:
其一,“自己的事自己做”。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理家務的能力。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干家務活動既累又干不好而不讓孩子插手,其實,越不做越不會做。家長們應教孩子從簡單的家務活做起,低年級的孩子讓其學洗碗、掃地、煮飯、洗衣服等;高年級的學生讓其學習幫助父母干農活,從小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其二,“困難的事想著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有許多挫折,小時跌倒,大些遇到生活、學習上的困難,都得需要孩子去面對,家長們一味包辦,難免使孩子喪失了處理這類事情的能力。家長們應根據(jù)情況,與孩子們分析原因及對策,同時也應聽聽孩子的意見,最終確定行為的步驟。
其三,“別人的事幫著做”。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常對事不對人,只要感興趣的事便不遺余力地去辦。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傻”而加以制止。其實,只要無礙于孩子的健康,大可讓其去賣力,否則,容易養(yǎng)成懶惰、自私自利的不良行為。入學后,孩子接觸面大了,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的形式各種各樣,在方法上卻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家長慎待之也沒必要。如我同事孩子班上有同學得了大病,急需一大筆錢,中隊向每人發(fā)出號召“奉獻愛心”,而我這位同事家中又不富裕,孩子很想為同學分憂,怎么辦呢?孩子接受了父親的建議,利用周末整理雜物間,把整理出的廢品賣給廢品站,得了小筆錢,周一看著孩子歡蹦亂跳地上課去,這位同事頗有感慨:幫助別人不就是幫助自己嗎?別人的事也應該幫一把才對。
其四,“危險的事避著做”。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期,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常不能正確用理智、用行為去處理,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有關部門已于很久前就禁止動員學生參加救險,這是個明智之舉。但我們并不是鼓勵孩子躲避需要幫助的危險。教育孩子盡量利用周圍有利的條件去幫助別人。如遇到落水者應大聲呼救并迅速找些漂浮物投入水中,為搶救贏得寶貴的時間,遇匪情撥打電話110,遇病重者撥打電話120等。舉手之勞卻有舉足輕重之功。另一類危險是有些孩子逞能,想在同伴面前表現(xiàn)出所謂的勇敢,如從高墻跳下、腳踩利刃等。家長們面對這種情況在呵斥的同時別忘了向孩子說明道理。畢竟孩子還未成熟,他們的理智常常被感情所壓抑,一時沖動決定也是在所難免的。
總之,兒童的心理還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的階段,是一個可塑造的時期,我們應抓住有利時機,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優(yōu)勢,為日后造就新一代的人才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武陽鎮(zhèn)羅石小學)
□責任編輯:曾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