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在四川樂山市已實施幾年了,回首幾年來的教學歷程,我深刻意識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語文成績好的同學往往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現在我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粗淺地談幾點體會,以作引玉之磚。
一、勤翻工具書
對于初中階段?;A字詞(音、形、義)的學習是重點?!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保囵B(yǎng)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勢在必行。我們應規(guī)定每個學生配備“三大本”——《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三部經典工具書,養(yǎng)成不懂就查的好習慣。學生借助工具書能把握生字的音、形、義以及重點詞語的含義,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讀書的準確性,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二、提出問題。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師適當的引導和點撥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的目的卻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有的問題學生通過讀書,能自行解決,可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怎么辦?我一般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如在學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有的同學提出了:這篇文章篇幅長,事件較多,脈絡很難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標題的形式,使文章化長為短,一目了然?問題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分小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各抒己見,積極默言獻策,經過同學們的反復醞釀,最后歸吶了四個小標題:
母親——最初母愛的感覺
母親——循循善誘的良師
母親——催兒上進的階梯
母親——深夜勞碌的身影
這樣標題整齊,使同學們對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
三、作文,從積累開始
積累、模仿、探索、創(chuàng)新,鋪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積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說,作文從積累開始。
1.積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1)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東西,花鳥蟲魚、自然風光、人際關系、社會風貌等,還有你面對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審美和創(chuàng)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這些都是人文的材料。以發(fā)現美的眼睛,去觀察、理解、提煉生活,何愁寫作時無米可炊?積累生活的最好辦法是寫日記。因此,我除了讓學生每學期寫入篇作文外,還規(guī)定每人每周至少寫一篇日記。
(2)從閱讀中積累。廣泛閱讀能開闊眼界、充實思想、豐富學識。閱讀要“于切要處下心力”,潛心思考,深入理解,書本知識就可以逐步化為自己筆下的寫作材料。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讀一些散文或短篇小說:假期要求讀一些長篇小說如《紅樓夢》《三國演義》《資治通鑒》等文學書籍。
2.積累語言,使作文言之有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無奈的是詞語的匱乏,難以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平時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多動筆積累一些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并做到反復閱讀,力爭熟讀成誦,把它們深深地記在心里。
3.積累構思技巧,使作文言之有序
構思創(chuàng)新,但須先人格。課本中有許多構思方面的知識值得借鑒。就局部而言,有開頭的方法、結尾的方法、過渡的方法、點題的方法等。就整篇文章而言,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如《背影》抓住父親過月臺的瞬間構思全文。積累這些構思方面的知識,寫作中根據表現主旨的需要適當變通,就能給自己的作文搭一個好架子。這里的“變通”,實際上是在常式中求變式,是在大量積累之上的構思。
總之,只要在語文學習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懈的努力,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