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對語言的敏銳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語言的表面意思,又能很快地體會到言外之意。郭沫若先生曾說:“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敏感的培養(yǎng)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如何閱讀教學中進行語感培養(yǎng),體現(xiàn)出語文課的特點呢?
一、重視朗讀,培養(yǎng)語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涵豐富的課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它們作為語感材料,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潛心誦讀,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1.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內容。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基本訓練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語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感知;語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現(xiàn)。
2.適時范讀,領悟文章旨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可以起到“傳染語感的作用”。葉圣陶老先生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教師通過聲調給了學生—個良好的示范,引導學生進入與作者神氣相同,心靈感應的境界,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感染,并且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比較揣摩,訓練語感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有些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并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于這樣的詞或句子,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
1.換詞比較,體會用詞準確。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的過程。語文中的有些詞語雖不深奧,但用得傳神,可以通過比較,反復琢磨,細細品味,引發(fā)語感,達到“意會”。
2.換句比較,提高語言品析力。小學課文中有不少美文佳句,這些詞句往往結合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使描述更為生動傳情。如果積極加強學生對關鍵詞句的揣摩、欣賞,采用增、縮減、換序等方法進行品析,長期熏陶,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
三、延伸拓展,發(fā)展語感
課本以外的生活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做到以一點引一篇,以一篇帶一組,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野,從而培養(yǎng)語感的深刻性。
1.發(fā)揮想象。優(yōu)秀的散文和詩歌總是充滿詩情畫意,言猶盡而意未盡,常常留給學生廣闊的想象天地。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廣闊的天地之中。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的源泉。”
2.擴充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狹隘的空間,學會融人生活。生活是言語生成和發(fā)展的源泉,新的生活催生了新的感受、新的認識和新的情感,同時也催生了反映生活和表征精神的言語。
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能擴展學生的心靈空間。新世紀要樹立嶄新的教材觀。一是擴散觀,以主教材課文為擴散點,以自選相關文章為面,進行擴散閱讀;二是新陳代謝觀,對不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要大膽砍掉。并及時引進時代活水;三是師生主體觀,即教師和學生應有選擇和補充課文的權利,要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文章。重視學生課本以外的生活,要使他們在實踐中從多渠道吸收知識,開闊視眼,獲得求異思維的源泉。
總之,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就是要做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用有限的知識孕育和啟迪最多的能力。為人師者,應時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語感”點,讓我們的孩子從小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打下扎實的語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