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曾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美,產(chǎn)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語言作為作文的構(gòu)成元素,在準確、明晰和動聽中傳導著情感。好的文章要有鮮活的寫作素材、豐富的思想感情和獨特的構(gòu)思,而這都要以語言為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章,沒有好的語言,就沒有好的文章??梢娬Z言在作文寫作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那么怎樣的語言才是富有獨特魅力、個性化的語言呢?
一、個性化的語言是生活的語言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媳婦雖巧,但無米怎能為炊,最后只好圍著鍋臺干著急。看來即使是“巧婦”也得有米才行。這就好比學生作文,“沒有內(nèi)容可寫”,即“無米為炊”,那我們的“小媳婦們”(學生),要盡顯“廚藝”(寫作),就應該先解決“米”的問題。“米”就是語言,語言來自生活,所以寫好作文還是依靠生活。其實,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不一樣,“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對于學生來說,新的環(huán)境、新的伙伴、新的校園都可以是學生說寫的內(nèi)容;大自然中潺潺流動的溪水、一只驚慌飛離的小鳥、一株鮮綠動人的小草、山腳下一朵無名的小花……都可以是孩子描寫的對象,只要有心,眼前處處是文章,身邊時時是語言。但是怎樣才能把其間能寫的可寫的語言提煉出來呢?關鍵在于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感受生活的情趣,真正投入生活的懷抱中,提取生動的作文素材,對語言進行組合、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使學生從豐富的生活中、從作文語言的創(chuàng)新中獲得思想的提升,在思想的成長中使作文語言充滿生命的活力!如《范進中舉》中的一段描寫:“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缿暨B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說道:‘也罷,你而今相與了這個張老爺,何愁沒有銀子用?”’如果吳敬梓沒有對生活的具體體驗,就不會給我們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胡屠戶的市儈嘴臉。
二、個性化的語言是真實的語言
說起真實,實際上就是我們新課標里所要求的,讓我們把作文的架子放下來,就是讓學生知道“我口抒我心,我手書我口”,就是我怎么想就怎么寫,我怎么說就怎么寫。讓語言成為你心靈的窗口,讓語言表達你內(nèi)心最真實的感受,不要去講空話、套話、假活,虛假的終究是虛假的,它不是真實,沒有了真實,語言就失去了它的靈魂。
莫泊桑的《項鏈》一文中,對馬蒂爾德在舞會上的描寫:“她用陶醉的姿態(tài)舞著,用興奮的動作舞著,她沉醉在歡樂里,她滿意于自己的容貌的勝利,滿意于自己的成績的光榮;滿意于那一切阿諛贊嘆和那場使得女性認為異常完備而且甜美的凱歌,一種幸福的祥云包圍著她。”向我們活脫的展示出的是一個亢奮的舞女,當項鏈丟失后,莫泊桑叉寫道:“連睡覺的氣力都沒有,始終沒有換下那套參加晚會的衣裳,就靠在一把圍椅上面,屋子里沒有生火,腦子里什么也不想?!彪m然兩次描寫差別很大,但卻十分真切地刻畫出了馬蒂爾德的形象。
三、個性化的語言是感情的語言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边@是朱自清《背影》中最感人的情境,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在這種情感的支配下,才寫出了如此感人至深的語言。作文教學的情境,就是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學生對事物的感受,誘發(fā)他們的情感體驗,在情境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事實、事理的真實”,獲得“真經(jīng)驗真知識真感受”(葉圣陶語),進而寫出有鮮明情感的語言。
四、個性化的語言是愛的語言
愛——種最原始但又永恒的情感。愛猶如黑暗中的一片光明;愛就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愛好似孤島上的一艘小船;愛又仿佛是寒冬中的一縷陽光,只有愛的語言才能打動人,才能感染讀者。于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就顯得尤為重要,有了愛心(對親人、朋友的愛、對各種動植物的愛、對自然界萬物的愛),才會醞釀出愛的語言,才能寫出有愛的文章。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闭怯捎谠娙藢禈驖夂竦膼郏瑢υ诳禈?qū)W習無限的懷念,才寫出這樣令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的詩篇。
可見,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達出個人對生活的觀察、關注與思考,要寫好個性化的作文,個性化的語言就顯得至關重要,是個性化作文寫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