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已廣泛推廣,學科間綜合也已成潮流。綜合已逐漸由學科內綜合向學科間綜合延伸和發(fā)展。只有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才能使新課改的理念付諸實踐。但在具體的實施中,也有許多問題制約著新課改的實施。下面就新課程背景下學科間綜合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淺談自己的拙見。
一、教師的知識問題
“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首先要有一桶水。”新課程就單個學科而言,內容包羅萬象,而學科間綜合,更是林林總總,所以,要解決學科內的綜合已是困難重重,要做到學科間綜合更是步履維艱。因此,要真正使學科間綜合見功見效,就必須解決教師知識上的問題。需解決以下問題:
(一)加強新課改培訓
近年來,課改意識強的省份已走在全國新課改的前列。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交流的方式,通過培訓,讓老師以“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直接借鑒他們新課改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加以整合,從而形成符合自己校情的并富有自己特色的課改體系,這樣,既可縮短新課改研究探索的周期,又可節(jié)省教學資源,從而真正為學科間的綜合提供師資方面的保證。
(二)加強業(yè)務進修
新課改培訓只能從宏觀上解決新課改的大體操作問題,要真正使新課改達到一定的目的,還必須在微觀落筆,即教師自身的業(yè)務進修。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和新課改相關的資料來學習,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方法,從而使業(yè)務進修為新課改的順利運行提供知識上的保證。
(三)加強集體研究
新課程的實施對于我們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也沒有必要畏首畏尾。但必須加大研究的力度,加大備課組研究的水平,集體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結晶集體成果,融會大家智慧,讓大家在集體研究的平臺上共享成果,共榮共贏。
二、學生的習慣問題
新課改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為載體,以教學活動為途徑,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為目的,從而讓學生全面發(fā)展。但制約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突出問題是學生的習慣問題。因此,在解決學生的習慣問題需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過去的教學,學生是在老師的講授中被動接受的,是教學內容的復制和粘貼師,而新課改要求學生主宰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主動地獲取探究成果,從而提高自身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習慣
合作學習雖然倡導已多年,但學生在學習中還是單打獨斗,沒有合作的意識,更沒有合作的習慣。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學生在互動交流的動態(tài)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習慣,體會和感悟合作學習的氛圍,獲取合作交流的成果。
(三)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的習慣
學生進入高中學習階段,尤其是高二分科后,學生把自己的奮斗目標定位在高考上,整天埋頭于高考科目的學習,對非高考的會考科目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老師上面講,數(shù)量不少的學生還在看自己的高考的資料。如果涉及綜合性的問題和知識,就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老師,埋怨老師沒有講到位,或者根本沒有講。至于國家大事更是不聞不問,導致應對綜合問題的能力極差。所以,為了適應新課程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擴大知識面,拓展學習空間,提高綜合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習慣
為了不使高考學生整天埋在題海中,做著一些復制、粘貼的無效工作,扮演著知識搬運工的工作,遇到問題不是等著老師來講,就是找參考書照貓畫虎地套,沒有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所以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要架起學生創(chuàng)新的橋梁,讓學生會學知識,會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己創(chuàng)新的空間,享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
(五)培養(yǎng)學生注重學科間學習的習慣
“守好自己的門,更要多走訪鄰居家的門?!爆F(xiàn)在的社會是綜合的社會。要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競爭份額,具備一定的競爭優(yōu)勢,不僅自己所學的在行,而且不是自己所學的也要懂。反映在學習上就是不僅學好自己現(xiàn)有的功課,還要有意識地把學習的觸角伸到其他學科,這樣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不時地接受新的思想,靈活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硬件問題
一所名校的“名”,在于一流的學生,一流的師資,當然還要有一定的教學設施作支撐和保障。所以學校的教學設施和設備也就成為新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一)一定規(guī)模的圖書館和閱覽室
新課程的每一個模塊都包含著很大的信息,這些信息就需要學生自己在圖書館和閱覽室去查閱,如果沒有一定規(guī)模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就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當然也就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
(二)一定規(guī)模的實驗室
新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出結論,這就需要一定規(guī)模的實驗室作支撐。
(三)一定數(shù)量的老師
過去的教學一個老師可以兼好多課,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有必修課和選修課,如果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老師,一方面老師難于應對超負荷的工作量,一方面新課程對老師的要求本身就比較高,老師的教學水平就制約了老師不能兼太多的課,甚至不能兼課。
(四)一定數(shù)量的電教設備
新課程已經(jīng)實施了好多年,有許多可借鑒的成功作法和優(yōu)秀成果,所以擁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電教設備,可以直接把現(xiàn)成的東西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教學壓力,也充分地利用了教學資源,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更直觀,更易于接受。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涉及學校的各個層面。要使新課程得實施順利,老師問題、學生問題和教學設施問題是首先需解決的突出問題。只要把這些問題有效地解決,并將其有機地協(xié)調,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一定能旗開得勝,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取得顯著的成績。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