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向生活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應在課堂中、在實驗教學中、在物理作業(yè)中、在STS教育內容中開展。
關鍵詞:生活 課堂 實驗教學 作業(yè) 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日常生活具有教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日常生活經歷和體驗常常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出來并產生作用。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物理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課程,同樣要面向學生的生活。
1.面向生活是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注重“知識與技能”,往往采用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方式,而忽視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物理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xiàn)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物理課程標準的這種規(guī)定和要求決定了物理教學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綜合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們的物理教學就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物理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物理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
2.面向生活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
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能以“生活”激發(fā)“動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動機源于個體的內在需求、內在的喚醒狀態(tài)。有學者認為,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是使學生把社會和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變?yōu)樽约簝仍诘膶W習需要,是學生無需要或很少需要到產生需要的過程。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學生生活經驗的教育教學活動失去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會使勞心勞力的教育過程變得沉悶和乏味。就是指脫離生活的教學,使學生缺乏充分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學不會有好的效果。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經大量實踐表明,教師通過貼近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生活經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喚起學生學習物理的需要和興趣。
二、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實施策略
1.營造生活化的物理課堂
(1)從生活問題出發(fā)引出課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學習了機械能的知識后,再學習內能的知識,有兩種引出課題的設計:
①我們已經學習了機械能的知識,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被舉高的物體也具有能,那么,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例如放在操場上的一只鉛球,是否也具有能呢?
②自行車剎車時,人和車的動能突然減少,這些動能消失了嗎?剎車后我們發(fā)現(xiàn)自行車的剎車橡皮和鋼圈都會變熱,這表明剎車時自行車的動能并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這種能叫什么能呢?
前一種設計是從物理學科的角度出發(fā),而后一種設計則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相比之下,用后一種方法引出知識,更能為學生所接納。
(2)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事實建立聯(lián)系
為了使學生實現(xiàn)對學科知識的構建,教師應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大量的事實證據(jù)。只有這樣,學生頭腦里的科學知識才會生動而具體,學生才會對科學知識有真切的感受,才不會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對概念和原理進行背記。為此,在教學時,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為學生構建知識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如在進行“慣性”的教學時,可以展示以下的閱讀材料:
如圖所示,汽車安全氣囊是一種拯救生命的裝置,一般位于方向盤中央和前排乘客前面。在發(fā)生撞車瞬間,氣囊內的氣體迅速膨脹,氣囊在0.1s時間內彈跳出來(這種膨脹速度相當于320km/h的車速),從而保護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
當汽車碰撞前的速度達到或超過40km/h,這種裝置就會啟動。汽車撞到障礙物時,速度瞬間降為零,此時汽車將受到巨大的撞擊力。汽車所受撞擊力F的大小是這樣計算的:汽車的質量m乘以汽車速度v再除以碰撞時間t。
要想很好的利用氣囊就必須同安全帶一起使用。
(3)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學習熱學有關內容及大氣壓后,老師提出下面的問題:有人想買一個腌菜的壇子,要求密閉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變質,怎樣才能快速選出一個不漏氣的壇子?這個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有一位同學在全班講了他的最佳選擇辦法:先在壇子口的水槽中加上水,然后將一張點燃的紙丟進壇中,稍等一會兒蓋上壇子蓋,若槽中的水能被吸進壇子里面,說明壇子不漏氣,否則壇子漏氣,并談了他的選擇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個這樣的壇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學生看了無不拍手叫絕。
2.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教學
(1)選擇生活中常見物品做實驗
用日常器具做實驗,具有簡便直觀,有利于學生動手,發(fā)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優(yōu)點。如用可樂瓶可演示下列的實驗:
(2)將實驗研究與解決生活問題聯(lián)系起來
傳統(tǒng)的物理實驗教學往往漠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問題,這樣容易使學生對實驗感到乏味并產生抵觸情緒,教師應將實驗研究與解決生活問題聯(lián)系起來。如在“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提出這樣一個生活上的問題:地鐵和火車站臺上都有一道安全線,要求乘客必須站在安全線外候車,這是什么道理?然后分別演示如下圖所示的三個實驗,歸納出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將實驗內容與解決生活問題巧妙融合到一起,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實驗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3.融合STS教育內容
STS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society(社會)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STS是一門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交叉學科,它體現(xiàn)了一種新的價值觀、科學觀、教育觀和社會觀。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內容在物理STS教學中把科學、技術和社會的有關學科融合起來,幫助學生辯證地、全面地認識世界,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具有積極的作用。下表列出了《內能與熱機》一章中STS教育的內容、方式。
三、問題討論
有人認為,物理教學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所呈現(xiàn)的生活現(xiàn)象和所列舉的生活事例必須為學生所熟悉,學生越熟悉,教學效果越好。這種狹隘的觀點是對物理教學聯(lián)系生活的一種誤解。
物理教學所聯(lián)系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強調物理教學聯(lián)系生活,但并不能受到學生生活經驗的束縛。即不但應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而且也應引導學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擴大生活的視野。實際上,人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既想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生活,也很希望了解別人的生活。在許多情形下,人并非對熟悉的生活感興趣,有時反而是對自己所陌生的生活持有更濃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蒸發(fā)的知識時,可以向學生介紹用冷敷的方法使發(fā)燒的病人退熱的知識。雖然這一知識多數(shù)學生并不熟悉,但正是因為學生不熟悉,所以,它能夠增長學生的生活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又如:不會游泳的人在水中會下沉,這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實,但很少有學生會對這個事實發(fā)生濃厚的興趣。而在死海中,人卻可以悠閑自得地躺在水面上。雖然這個現(xiàn)象學生十分陌生,但正是這個奇異的陌生現(xiàn)象,能夠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熟悉的生活應當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但并不是學生學習的終點。
總之,面向生活的物理教學策略,是物理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要求,對于克服教育教學活動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弊端,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價值。面向生活的物理有效教學,是生活情境中的教學,是為了學生學得自由、自在,從而有效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相關要求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鐘啟全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肖艷.讓物理教學生活化.山東教育.
[3]劉慶.感受課程特點,實施課程標準.教學理論與實踐.2006.(5).
[4]劉慶.發(fā)現(xiàn)·探究·應用.肇慶教育研究.2006(1).
[5]吳惟粵等.初中新課程物理優(yōu)秀教學設計與案例.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軍.初中物理教育中的STS教育.
作者單位:廣東省懷集縣馬寧鎮(zhèn)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