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動機,讓學生親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和途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使他們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動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習者充滿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要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起學生的求知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嘗試和探究的欲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學“簡單的統(tǒng)計”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訂菜譜”的情境:“下星期,輪到老師為同學們排菜譜,你們認為排菜譜要考慮哪些問題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有的學生認為要考慮營養(yǎng),有的說要考慮同學愛吃什么……于是,教師讓學生統(tǒng)計每種菜喜歡的人數,再根據調查結果,設計比較合理的菜譜?這一豐富而生動的情境把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地調動起來,促使學生自覺產生了統(tǒng)計的需要,從而積極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首先,教師提供的問題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要有現實意義。其次,問題要有開放性,要讓學生有較大的探索空間。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老師這里有幾件玩具(電腦出示):汽車26元,熊貓32元,房子7元,飛機45元。買你最喜歡的兩種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錢?請列出算式。學生列出了許多算式:26+32,32+7,45+7……接著,讓學生算一算,發(fā)現了什么?這樣,把抽象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知識放到開放的問題情境中,一下子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了數學學習。
二、引導自主探究,讓學生親歷數學活動的過程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理解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币虼耍虒W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多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凡是學生能發(fā)現的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學生能探索的教師絕暗示。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的?”這一問題。(1)讓學生給模型小汽車做車輪。學生大多能借助圓形物體畫圓,有的學生還能用圓規(guī)畫圓。(2)“車輪做好后,車軸裝在哪里呢?”學生經過反復實驗后得出:只有把車軸裝在圓的中心,汽車才能平穩(wěn)地滾動。(3)“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的,能不能制成其他形狀?”學生嘗試把車輪做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發(fā)現裝了圓形車輪的汽車才能平穩(wěn)滾動。有個學生提出:“橢圓形也是用曲線圍成的,汽車為什么裝了橢圓形的輪子就不能平穩(wěn)的滾動呢?”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果學生發(fā)現橢圓邊上的點到中心的距離不完全相等,而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重視小組討論,增強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教師把小組討論引入課堂,讓學生經歷“與人合作、并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如教學“購物問題”時,教師出示:“某種飲料,每大瓶1200毫升10元,每小瓶200毫升2元。甲、乙、丙三家商場,紛紛推出一些優(yōu)惠措施:甲商場:買大送小;乙商場:一律九折;丙商場:滿30元打八折。李叔叔要買1大瓶5小瓶,張阿姨要買1大瓶8小瓶,小紅要買4大瓶,小明要買2大瓶8小瓶。他們想到花錢最少的商店去購買,想想該怎么買,請你設計購買方案”。
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組的想法,其他組的學生認真傾聽,聽完后進行評價,補充或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有的組發(fā)現:“當購買總價超過30元時,去丙商店最便宜”。有的組發(fā)現“當大盒與小盒一樣時我們去甲商店買合算”。還有的組發(fā)現“只買小盒或大小數量相差很多時去乙商店買便宜?!睂W生討論交流,取長補短,始終處于一種寬松的熱烈的氛圍中,這樣的合作學習是有價值、有成效的。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優(yōu)惠措施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而且培養(yǎng)了與他人合作的精神,給了學生自主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供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途徑
開展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應精心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過程,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小數四則混合計算,學生平時接觸較少,計算又繁,學習時感到乏味。教師設計“讓數學走近生活”一課,首先讓學生利用星期天去商場調查商品價格。特定的生活實踐,使學生在開放的信息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并多元化地用數學方法考慮生活問題,拓寬思路,主動探索,在發(fā)現中獲得自身的滿足。
總之,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①江蘇省宜興市教師進修學校;②江蘇省宜興市荊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