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課堂傾聽是一種有意識、主動的聽,不僅要用耳朵聽,更要用心聽、用腦子聽?!皩W會傾聽”是新課程賦予學習習慣新的內涵,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習慣,是其他活動的基礎。善于傾聽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fā)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才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而“耐心傾聽”這個良好的習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很多時間和途徑培養(yǎng)而成的。那么,我們數(shù)學教師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并結合數(shù)學的學科特點讓學生正確表現(xiàn),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呢?
一、教師要學會傾聽,激發(fā)學生潛能
傾聽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是接納對方,尊重、理解對方的具體體現(xiàn)。你能耐心聽別人傾訴,就等于告訴對方你的態(tài)度,無形之中會提高對方的自尊心、自信心,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因而,教師要先認真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如我在教學“20以內的減法”中,出示13-7=(),讓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按照我預設的教學過程,學生把課本上的幾種方法都一一說了,我正想進行課堂小結,這時有一位小女孩舉起手來說:“老師,還可以這樣算,7-3=4…”還沒等她說完,我就打斷她說的話,表明“13-7”怎么可以先算“7-3”呢?該生聽了,漲紅了臉坐了下去。課后,我一想,這樣做也有道理啊!先算“7-3”,就是先想7比3多幾,再把多的4個從被減數(shù)的10個中減去,也就是與課本上的把7分成3和4,先算13-3=10,再算10-4=6差不多的道理嗎?這種方法不是更巧妙嗎?我連忙走向剛才上課回答的學生面前,耐心地聽完了她的方法,當面夸她真會動腦子,能想出和課本上不一樣的方法,并讓她說說這樣做的道理。(雖然她當時還說不出這樣做的道理。)第二天上課,我特意讓這位學生站起來說“12-8”可以怎么算,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她很有信心地說了她的方法,我及時地表揚了她,她高高興興地坐了下去。雕塑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的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每個班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都有好有差,課堂上不管是好學生還是潛能生,無論是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無論是說得語無倫次還是清楚明白,教師都要專心傾聽,不能有半點的不耐煩更不能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在傾聽的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學生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chuàng)意,應及時給予點撥或激勵。
二、細化訓練,讓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意識、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學生有了聽的興趣,但不一定會聽,因此,需要我們細化訓練,使其學會傾聽。例如我們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生1:因為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師:誰聽清楚他所說的?你認為他說得怎樣?
生2: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應該說三角形面積是拼成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師:誰能解釋得更清楚一些呢?
生3: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形四邊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可以說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在這里,通過讓學生補充同學的想法,評價同學的想法來訓練學生學會傾聽,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三、巧設評價機制,強化傾聽習慣
學習成功是最足以促使學生后續(xù)學習的一種動力。所以,在“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中,教師用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和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評價的方法很多,有語言、體態(tài)、神態(tài)、物質獎勵等。比如使用表情變化來傳達: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驚的樣子。孩子最愛吃驚,用大人的話是“大驚小怪”,他們希望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夸張表情,能把大人驚住,說明自己很了不起。再比如語言表達:“太好了!”“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xù)說!”“我簡直不敢相信!”等等話語來傳達你的興趣,你的欣賞。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呈現(xiàn)神情并茂的語言,精彩的提問,巧妙的設計,充滿智慧、激情的評價,那就可以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睛、耳朵、心靈,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傾聽的契機,逐步形成傾聽的習慣。
總之,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教育契機,適時引導,就能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傾聽老師講解、傾聽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精彩,更有效,會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春縣蘇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楊博